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吕明 《商》2014,(28):131-131
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标志着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国也颁布相应的政策,力图与国际资本监管新制度接轨。然而由于我国银行业制度的特殊性,很多细则难以实施,本文将对金融体系顺周期性方面的文献研究进行梳理和整合,体现逆周期资本监管制度建立的必要性,以为我国逆周期资本监管细则的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逆周期监管的实施已成为国际监管机构的共识.动态准备金是逆周期监管的重要工具.然而,动态准备金的实施需要与会计准则体系相协调.本文探讨了动态准备金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和问题以及执行新标准的挑战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深入探究杠杆率监管政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对于加强银行资本监管、维护金融体系稳定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基于2011-2021年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季度面板数据,以MES方法测度银行系统性风险,并将2015年实施的《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PSM-DID方法探究杠杆率监管政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的实施能够有效地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承担,并且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基于此,监管机构应充分发挥杠杆率监管的作用,积极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4.
当前,实施逆经济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国际组织和各国监管当局的共识.通过对2001-2009年国内上市银行面板数据进行估计,本文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具有稳定的资本缓冲计提顺周期行为,但信贷活动并不具有明显的亲周期性特征,表明监管部门的资本监管政策总体上已经渐进有效.为了更有效地提升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进一步实施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协调的金融监管制度,完善逆周期的资本监管机制,抑制金融机构亲周期行为应成为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必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会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加大系统性风险。在此背景下,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尤为重要。首先,分析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现状,从供需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因素、货币政策方面探讨了引发其波动的主要原因,并深入研究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对中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带来的影响。其次,围绕政策调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监管,分析了中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机制。最后,从完善政策调控体系、加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和监管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措施,以有效应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异常波动,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6.
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无遗,为了进一步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稳定,巴塞尔协议Ⅲ在银行业监管者的努力下最终签订。巴塞尔协议Ⅲ在保留巴塞尔协议Ⅱ精华内容的基础上,创新地提出了逆周期资本缓冲以及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等一系列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的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对各国银行业监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利用巴塞尔协议Ⅲ的精华部分,可以提高我国银行业监管水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且符合金融监管客观现状的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社会要求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和国内不断加强商业银行资本缓冲监管的双重背景下,文章以全国28家商业银行2004~2014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资本成本视角检验商业银行资本缓冲的周期性特征,并分析其在不同经济阶段、不同类型银行间的差异性.研究表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缓冲整体具有逆周期性特征,但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在不同经济阶段所表现的周期性特征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资本缓冲逆周期性在经济下行期表现更明显;国有商业银行在经济上行期表现出更强的逆周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具有显著的顺周期性特征,且在经济下行期的顺周期性特征更明显,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均在全样本期及经济上行期表现出逆周期性特征.依据实证结论,文章提出了当局在实施资本缓冲监管过程中应采取差异化策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意识到,仅仅使用微观审慎监管已经不足以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于是纷纷引入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以防范和化解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本文选取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10—2020年的季度数据,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1.无论是数量型还是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具有显著影响。2.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承担,但是现阶段并非所有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都能对商业银行风险产生显著影响。3.宏观审慎对货币政策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实施过程中需着重关注两种政策在方向和力度上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9.
赵倩 《商业观察》2024,(11):40-44
有效的银行资本监管对银行业乃至整个经济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本监管不仅是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核心,更能促使商业银行牢固稳健思想,从而控制整个银行业系统的风险。当前我国银行资本监管不断革新,对系统重要性银行、中小型银行都提出了挑战,并且反映出逆周期缓冲资本利用不足、金融风险监管缺乏前瞻性等问题,因而提出优化资本管理方式、加快金融创新、引导差异化发展策略、个别流动性标准、及时修正监管政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对冲COVID-19疫情影响的逆周期信贷政策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PSM-DID模型,测度逆周期信贷政策对实体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简称“逆周期信贷政策效用”),考察其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与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微观传导机制及路径,分析逆周期信贷政策效用的异质性。研究发现,逆周期信贷政策的实施显著修复了实体企业的经营效率,并具有随时间动态边际递增特征。同时,该政策具有“双渠道”传导特点,主要通过调节效应路径发挥作用。此外,该逆周期信贷政策效用受到企业性质、行业及区域的异质性影响。文章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现存文献,也为完善逆周期信贷政策设计和调控机制提供了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国际航运市场风险复杂性导致现行无船承运业务的监管模式无法应对无船承运业务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各国的实践表明无船承运业务的监管制度具有由单一监管模式向多元监管模式嬗变的趋向。美国无船承运业务监管模式的成熟性具有其内在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诸如成熟的航运系统环境、奉行"保护与垄断"的航运政策、施行动态和多元的监管模式以及"公共承运人"理念根深蒂固。基于国际海运无船承运业务监管的系统性特征的考量,在公私法接轨模式下,构建和完善一个以保证金制度的软化、多元的监管格局、强化保证责任以及承运人特定义务公法化为核心的系统性的监管模式是应对无船承运业务风险的可行方略。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逐步放缓,金融体系的风险累积逐渐暴露出来,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成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已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分别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界定和度量、其累积成因和预警、防范政策等方面阐述了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理论研究表明,系统性金融风险源自多部门的风险累积和传染,包括银行业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房地产市场风险等;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方面,多部门的监管协作才能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基于GARCH模型的Co Va R方法对我国16家上市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银行遭受冲击所产生的风险将通过各种渠道,增添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另外,实证发现中国上市商业银行贷款客户集中度与其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度之间存在着负向相关关系。商业银行应优化银行贷款结构,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监管当局也应根据具体情况对银行贷款结构进行监管,妥善安排监管标准和导向问题,为建设和谐的金融环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程丽娟 《致富时代》2011,(12):70-70
该文在概述系统性风险的含义及其测算方法的基础之上,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对中国主要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进行测算,说明当前我国各主要银行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并对当前的现状提出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5.
程丽娟 《致富时代》2011,(11):85-85
该文在概述系统性风险的含义及其测算方法的基础之上,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对中国主要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进行测算,说明当前我国各主要银行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并对当前的现状提出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出台,要求监管当局参照制定逆周期资本缓冲政策框架,同时要求银行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文章使用2001年至2011年中国商业银行数据,分析了资本缓冲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和银行资本缓冲的决定因素,以及其在不同异质银行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缓冲呈现出逆周期特征,同时也发现不同商业银行的资本缓冲调整行为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7.
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前瞻性提升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同时弥补单一货币政策的不足,进而形成“双支柱”调控框架。本文以2012-2020年119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双支柱”调控框架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上市企业违约风险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通过影响企业金融资产投资,进而抑制房地产企业的违约风险,弥补了货币政策调控的不足;同时金融资产投资会抑制企业的违约风险,起到“蓄水池”作用。因此,在实施宏观审慎政策时,监管层应考虑其对于个体企业风险的影响。同时对于金融资产“蓄水池效应”企业也应予以关注,以做好违约风险防范准备。  相似文献   

18.
《商》2015,(35)
影子银行在美国次贷危机后迅速在全球蔓延,也给欧洲经济复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系统深入研究欧债危机时期影子银行运行及监管对欧洲债务危机后欧洲经济顺利复苏意义重大。本文运用历史与逻辑的分析方法,对影子银行于欧洲经济复苏的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欧洲影子银行规模大、风险高,并且系统性风险强,对欧洲经济复兴造成不良影响,结合欧盟对影子银行现有的监管政策,本文提出从泛欧监管、做好风险隔离以及加强引导等方面来完善监管政策。  相似文献   

19.
王周伟 《商业研究》2011,(8):95-100
许多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遭受了流动性冲击,这说明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在系统性流动性风险监控方面存在局限性。为弥补监管漏洞,避免再次发生系统流动性危机,各国政府与国际金融组织对流动性风险监管进行了补充完善。本文比较了国际金融危机中问题银行的财务指标特征,分析了国际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指标设置的理论依据合理性,通过概括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美国、英国流动性风险监管改革的主要内容,归纳出发展趋向,并对中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监管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次贷危机不仅冲击了全球金融稳定也给监管体系提出了挑战,危机初期,巴塞尔委员会把监管重点放在改善流动性管理方面,而目前,全球监管体系的进展更多的集中在监管政策的协调,防范道德风险和降低救助成本方面,由于大则不倒的金融机构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其逐步成为监管重点并有分拆趋势,监管政策也越来越具有反周期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