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建干 《华商》2008,(4):101-102
本文首先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概念进行详细的界定,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互联网金融对居民资产选择及存款供给的影响引入微观银行学框架,从理论上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价格型和数量型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增强了银行存贷款规模及利率对银行同业市场利率的敏感性,提高了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互联网金融发展加剧了狭义货币乘数的波动,增加了广义货币供应量,降低了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流通速度.同时,本文利用互联网金融、中国人民银行及银行间市场数据,实证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实证结果支持了理论模型的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3.
赵隆生  唐元  郭志刚 《商》2014,(8):131-131
货币政策是一国央行为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而采取的有关调节货币供给量与货币流动性的措施。目标、工具与传到机制共同构成了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本文以货币政策中的传导机制为探讨内容展开研究。首先,简述我国当前货币政策中的传导机制主要概况;其次,依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四个传到渠道,即利率、信贷、资产价格、汇率等的有效性开展进行实证分析;然后,就分析结果展开探讨,从实证分析的结果分析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信贷传导渠道是最具有效性的,但其它三个渠道的有效性明显表现不足;最后,根据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就如何提高并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回顾货币政策有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实证分析了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经验证据显示,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因此,我国并未陷入"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是显著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陶思平 《商业时代》2012,(22):46-47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再次实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世界经济相继遭遇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在此期间,我国货币政策频繁调整,这引发了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本文选取相关数据,对2005年7月-2012年3月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从我国央行的独立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程度、货币政策的时滞及政策协调性、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微观主体预期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被广泛研究,在国际方面,货币政策逐渐转变由相机抉择向规则转变。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也将受到诸多影响,但相机抉择货币政策仍具备一定的有效性。本文将对货币政策与相机抉择货币政策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同时阐述提高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实证分析货币政策中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该有效性表现为实际利率的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本文通过OLS回归、ADF(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来研究实际利率对投资、消费、股价和汇率的影响,实证分析近30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对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利率传导机制多条渠道均不畅通,直接影响了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对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有效性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社会融资结构的变迁,并从实证角度分析了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9.
冯倩宇  刘莹 《商业时代》2012,(23):66-67
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对内面临通货膨胀,对外面临巨额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货币政策作为化解通胀和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的工具,其有效性值得分析。本文利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The Mundell-Fleming Model)作为分析工具,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实证检验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股票市场对货币供应量关系的作用机理,应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股票市场和货币供应量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有重要影响,股票市场对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政策也有一定影响。货币政策应关注股市价格波动,减少股市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击。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中东 《商业研究》2005,(7):131-134
从我国货币政策的数量与质量效果和货币政策的时滞三个方面,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了分析,不难看出,货币政策已成为我国调控经济政策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应该密切关注货币数量特别是M2的变动、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和货币政策时滞等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三个主要因素,以利于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率政策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率传导机制的作用正日益突出,成为最重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当前,在我国货币政策中的政策工具和操作目标选择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利率的作用。本文在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利率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制约我国利率政策的主要因素,进而对我国利率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利率政策有效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选取自1997年至2009年的季度GDP和M2数据整理并作实证分析,得出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论断。  相似文献   

14.
基础货币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货币政策实施的重要变量.近年来,我国国库库存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13年3月末库存余额高达22 757.24亿元,高位库存的变动对基础货币供给产生影响,从而对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产生影响.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国库库存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机理,利用2000年1月至2013年3月的数据,通过建立VAR模型实证分析国库库存变动对基础货币供给的影响,最后提出合理管理国库库存以增加货币政策实施有效性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我国货币经济的形势以及货币供给量和国内信贷的增长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论证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央行债券持有量和外汇占款之间的戈兰杰因果分析,实证分析了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张政 《中国商论》2023,(6):108-110
近年来,我国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国务院多次强调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依赖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为深入研究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文章基于利率传导机制和汇率传导机制,采用2006年1月至2022年4月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数据建立VAR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通过对传递中介和最终效果的回归,得出以下结论:我国货币供应量与利率关系不显著、货币供应量对资本市场影响不显著、货币供应量与汇率及制造业和净出口关系较为密切,因此我国应接近于浮动汇率制下资本自由流动的小国开放经济模型。  相似文献   

17.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着货币政策的效果。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到最终目标——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传导障碍更是引起了广泛思索。拟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我国近十年以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构成部分,因为货币政策在调节经济方面有巨大作用,所以金融创新的发展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也就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本文分析了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传导机制的影响,接着进行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最后提出了关于中央银行加强货币控制的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9.
效应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本运用时差相关系数法和脉冲响应函数法对我国1993—2001年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效应时滞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无论是对经济产出还是对价格的影响均是存在一定的效应时滞的,中央银行应提高对货币政策效应时滞的预测能力,为前瞻性货币政策决策提供准确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对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联机制进行分析,并对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之间相互影响作了理论阐述.然后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有影响,有多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