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标准,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因此,广大农金工作者,要牢固地树立支持商品经济的观点,自觉地运用金融手段,为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服务,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为农村生产力发展服务上来。  相似文献   

2.
<正> 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不言而喻,这里所说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力标准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首先是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的。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区别。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结构,都包括三个层次:物质基础,即生产力;经济基础,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即政治制度和思想体系等。四项基本原则讲的就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问题。但生产力作为社会的物质基础,毕竟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因而它也就成为最重要的判断是非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董百泉 《经济问题》1991,(11):13-14
1988年在全国范围内曾经开展了生产力标准的大讨论。当时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用什么标准来检验一切事业的成败呢?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各项工作的得失呢?用什么标准来判断路线是非、思想是非、理论是非呢?这就是生产力标准。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措施,都必须坚持;凡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事物,都必须革除。实践证明,这个标准是对的,但是,从1989年制止动乱以来,有些同志对  相似文献   

4.
张江  周玲 《生产力研究》2005,3(12):97-99
邓小平在阐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揭示改革是中国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断、进一步确立检验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生产力标准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相似文献   

5.
①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永恒主题,应把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②经济的大起大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没有必然性,关键问题是要建立起新的体制和机制;③目前正在进行的治理整顿在取得许多正面效应的同时,还伴随而生出一些负面的效应,这些负面效应将在一段时间后反映出来,并影响调整的效果;④调整是改革过程的一个阶段,调整必须与改革的总方向相一致;⑤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把发展、调整、改革、开放紧密结合起来,一心一意进行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6.
石亚兰  赵曦桢 《经济问题》1991,(12):14-15,28
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推动社会历史变迁的终极因素,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决定性因素。当前我们进行的改革开放,也必然以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为目标和依据。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我们仅从生产力标准的不同层次及其内涵方面谈几点认识。 所谓生产力标准,也就是以生产力作为衡量社会历史进程和各项工作的尺度。生产力标准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结构。如果细分的话,它是由三个层次结构组成的。第一层次是宏观层次的生产力标准,这就是把生产力作为历史尺度的标准;第二个层次是中观层次,是指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标准;第三个层次是微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存在补新民主主义课的因素;不能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放大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阶段;不能混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不同内容;"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不容混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营和个体经济,但私营和个体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应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结合起来;应分清生产力决定论、生产力标准论同唯生产力标准和唯生产力论的区别;三个"是否有利于"标准不是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后更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这是马克思主义著作中讲得十分明确的常识和道理。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都曾说得非常深刻而清楚。斯大林1921年曾明确指出:“当我们已进入新的经济建设时期,当我们已从战争转到和平工作的时侯,‘一切为了战争’这个旧口号就必然为‘一切为了国民经济’这个新口号所代替”。(《斯大林全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科技生产力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科技生产力观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的科技生产力观主要体现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思想,认为社会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所以建国后他以革命手段完成了对生产关系的改造;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生产力标准观,尽快地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依靠科学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在生产力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思想,认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生产工具的革新要靠劳动者来完成;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思想,认为没有强大的技术队伍,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建成的。  相似文献   

10.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并且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和根本的任务,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三个代表”的首要一条,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的物质基础。在人类学术史上历代学者都对生产力作过研究和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特别是近年来开展了生产方标准问题的讨论,生产力成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从而引起了人们对生产力理论的兴  相似文献   

12.
刘世佳 《生产力研究》1994,(4):23-26,37
本文系统地研究分析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从五个方面作了概括,即生产力决定社会发展阶段;要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上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根本动力;改革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的两种不同方式,改革解放生产力是革命解放生产力的继续和发展,两者根本日的是一致的;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  相似文献   

13.
<正>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重要谈话中,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破除了对社会主义教条式的僵化理解,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从社会主义的这一本质出发,得出检验我们各项工作是非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进一步论述了提出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事实依据和必要性,全面反驳了胡钧教授强加的不实之词和无理指责及其任意曲解。不赞同胡文根据其不完整准确解读马恩的有关论述得出对剥削制度特别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完全、绝对肯定的观点。本文就生产力标准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的区别,马克思高度重视生产力发展的原因不限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判断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与判断以往社会制度的价值标准的异同,马恩既确认一切剥削制度的产生与更替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又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了批判的科学态度与理论,进行了辨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5.
<正>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是搞好经济建设,干部人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也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生产力理论对干部人事工作指导意义的实质,也必然回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上来,并以此来体现。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辩证和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会孙祯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全部历史的基础。自然,生产力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社会主义阶段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创造出高于...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三大,明确地将“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工作,包括一切理论、政策、措施等等的根本标准,这是理论上的重要进展,是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讨论的深入。实践有许多层次,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其中生产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成了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普遍流行的观点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以此为基础,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经济发展就是一切的社会意识,由此演绎开来,衡量社会生产进步就是生产力这一尺度。我认为,把发展生产力视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点,不仅在理论上抹煞了社会主义与其它社会形态的本质区别,而且在实践中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应当引起我们重视。 一、评价社会进步的合理尺度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要素的  相似文献   

19.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下简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认为,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问题,是关系到如何管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改革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了自觉地加强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充分发挥币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就需要弄清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公有制同以往一切私有制截然不同,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这种公有制由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所构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同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公有制,也不同于未来的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单一的完善的社会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首要的最基本的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制度是在资本主义和任何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