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宏观环境中,以高校聚集区为主体,形成了三个“创新生态圈”,政府机关(包括国家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成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外圈,前者通过政府颁布的相关政策和政府行为对以高校为主体的创新生态链产出形成了Push的推动力,而创新企业因市场竞争激烈,  相似文献   

2.
顾博 《中国高新区》2010,(12):106-108
浦江创新论坛是由科技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同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上海市科委、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承办,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届,是我国创新领域最高层次的国际论坛。论坛致力于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搭建政府官员、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的交流平台,促进政府、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为探索中国创新之路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有关农产品营销合作社的政策是作为政府农场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获得了法律、国会和行政的强有力支持。然而,政府对于农产品营销合作社的公共政策的支持力度并非一成不变,它是随时间而不断变化的,它依赖于农村社区的健康发展、国家对于集体行动看法的变化,以及各种类型集体行动的效果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和经济周期的关系,指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科技创新体系应覆盖全社会、各领域,企业应当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应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政府应加强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增强调动全社会资源的能力,积极建立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平台等。  相似文献   

5.
国家为推进自主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也投了不少钱,但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企业还是喜欢扩大规模或搞多元化,而不愿更多进行技术投入。根源之一是缺乏创新导向型国家环境。只有建立起能逼迫和吸引企业持续创新的外部环境,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国家现有创新政策在这方面存在偏失。应按照自主创新和经济转型相结合、各类环境要素政策相协调的原则,下决心理顺和调整要素政策。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近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央企业着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科技成就显著,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统计显示,在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两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闵思泽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45家中央企业共获得7了个奖次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部分企业还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奖。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在市场、信息、技术、人才、资本和其他经济资源方面的争夺日渐明显,国际竞争更为激烈,原来国与国之间分散的企业竞争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以集中形式表现出来的政府竞争,世界市场上原有单一的企业利益争夺更为突出地表现为国家利益争夺。在这种新形势下,要使国家利益最大化,使一国在国际高超上经常处于有利地位,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让国民充分放心的高效政府,要求大大提高政府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提高政府管理行为的效率和质量,提高政策操作的技能和水平,而这里最为关键的是政府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在市场、信息、技术、人才、资本和其他经济资源方面的争夺日渐明显,国际竞争更为激烈,原来国与国之间分散的企业竞争,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以集中形式表现出来的政府竞争,原来单一的企业利益争夺更多突出地表现为国家利益争夺,在这种新形势下,要使国家利益最大化,使一国在国际市场上经常处于有利地位,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让国民充分放心的高效政府,大大提高政府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能力,提高政府管理行为的效率和质量,提高政策操作的技能和水平,而这里最为关键的是政府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在市场、信息、技术、人才、资本和其他经济资源方面的争夺日渐明显,国际竞争更为激烈,原来国与国之间分散的企业竞争正在逐步发展成为以集中形式表现出来的政府竞争,世界市场上原来单一的企业利益争夺更为突出地表现为国家利益争夺,在这种新形势下,要使国家利益最大化,使一国在国际市场上经常处于有利地位,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让国民充分放心的高效政府,要求大大提高政府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提高政府管理行为的效率和质量,提高政策操作的技能和水平,而这里最为关键的是政府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创新体系它的构成与作用及对中国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现已被世界各国的政治家、企业家所认识,它已被视为一国经济增长的基础,企业发展的依靠。在最近几年,国际上又出现了一股新的学术和政策潮流,即以国家创新体系作为政府制订经济和科技政策的依据。出现这一新的潮流不是偶然的。近几十年来,一些东亚国家如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附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使这些国家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这说明,国家在推动一国的技术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英国著名学者费里曼认为,在人类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种追赶、跨…  相似文献   

11.
在经历几十年大规模创新浪潮和高科技产业高速发展之后,国际产业创新不仅没有停滞,而且步伐在不断加快。信息、通信、民用电子之问的融合,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即将引发更大的创新集群和浪潮,形成国际地位的转换。所以,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家的首要职责以及各级政府政策的核心。创新中的几个关键因素值得所有创新企业的关注。创新与资本互动资本市场是创新成长的温床和孵化器,对创新具有强大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推进创新创业营造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国家出台一些政策,就如何落实相关政策,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更快更好地发展,讨论了政府为科技人员科技创新创业搭建有效载体平台,改善科技创新创业的投融资环境,提高人才队伍建设和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4月24日,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政府迄今为止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论坛。论坛的主题是依靠科学技术应对气候变化。来自联合国有关机构、国际组织以及有关国家的政府代表、科学家和企业代表共600多人出席了论坛。  相似文献   

14.
美国是全球公认的生物医药创新强国,产业规模及创新能力均处于全球领先位置.在分析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现状特点的基础上,基于政府支持、研发创新平台、企业创新发展、临床审批机制以及创新生态环境等维度,深入探讨美国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政策经验,并提出启示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该文运用大量资料和数据,从投资、政策和存在问题等三个方面,对金砖四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作了详细梳理和特征比较,认为:一方面,金砖四国政府政策的协调在国家创新体系建构及国家创新能力演进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但同时四国创新政策正日益呈现趋同性倾向,逐渐接近最佳国际实践;另一方面,金砖四国的创新体系缺乏某种根植性,只有从本国特定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全面发展的视角来考虑本国的创新政策,才有可能构建一个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6.
赵岳 《科技和产业》2017,(6):137-142
在科技创新领域中,美国积极的采用和推进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模式)的应用和发展。在分析研究美国科技创新体系相关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梳理了美国在科技政策咨询、科技资源配置、科学技术转移以及法律制度规范方面公私部门合作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粤港澳大湾区赋予引领创新发展的时代使命,大国之间的科技竞争和经济角逐加剧了大湾区创新发展的紧迫性,但也是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企业是推动大湾区创新发展的关键动力。针对创新路径仍依赖于政府主导的权威制度、企业开展绿色创新的主动性偏弱、激励企业绿色创新的政策支持水平与企业需求存在偏差等大湾区企业绿色创新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结合262家企业调研的制度需求,以发挥企业主体和政府统筹作用为目标,从构建绿色创新的政策框架、引导差异化绿色发展、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动绿色金融管理创新和标准体系建设、重视对企业家的保护政策等方面提出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18.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创建于1999年,它是我国借鉴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扶持小企业创新的经验而设立的政府专项资金。在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均等化方式对全社会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给予支持,第一次把致力于创新创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创新参与主体纳入到国家创新体系中,也是我国第一个完全采用“公开、公正、透明”方式进行管理的政府专项资金。创新基金的实施和运行,从多个方面改变了我国创新创业的面貌和格局。从中央到地方,从科技界到产业界,从政府管理人员到企业经营人员,人们从不同角度抒写创新基金10年的辉煌,浓墨重彩、千言万语,似乎也表达不了对它由衷的赞赏。  相似文献   

19.
王慧敏 《上海经济》2009,(11):40-41
上海是我国率先发展创意产业的城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在实践推进中做了大胆创新和探索,一些成功的发展经验已经在全国各地推广,一些政策上的创新突破也得到了国家的认  相似文献   

20.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是我国政府资助高校贫困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制度,但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使得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远未发挥出应有的潜力。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制度完善和创新首先应由政府承担起责任,并遵循关注技术细节和注重规则之间的协调和配套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