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式单一化的成因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市场经济的转轨,客观上使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弱势群体的农民和二元结构较弱一极的农村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不正常的运转状态,从而形成了现在亟需解决的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政府如何破解这三大问题,关键在于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而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有赖于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格局的形成,劳动力也发生了很大的转移,在这场推进农民增效增收及农业产业结构战略调整过程中,农村金融机构也发挥了作用,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制约了对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在通过对县域农村龙头企业与发展现状的调研中,笔者找出了些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尽管成都农村经济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但城乡差距还在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农民增收举步维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依据城乡统筹的思路,加快成都郊区城市化的步伐,通过一系列对策措施,诸如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筹、工农互补的协调发展机制;调整生产结构、加大农业科技投稿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进程;推进乡镇企业的改革和调整;大力发展郊区农村第二、三产业;改革郊区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完善郊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村合作医疗是在政府支持和集体经济扶持下农民自愿参加、互助共济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通过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可以减轻农民看病费用的负担,一定程度地解决农村缺医少药和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广东省政府机构改革,已将原来省卫生厅的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职能划入省农业厅。这一职能的调整,说明省政府对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视,也为我省农村合作医疗如何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为便于工作研究,现对我省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提出如下看法。一、我省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我省的农村合作医疗出现于50年代中后期…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农民工就业相互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本身对农民工来说就是一种保障,只有就业了才能保障他们的生活来源,保障改善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解决自身和家庭成员的医疗、养老等问题。农民工充分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壮大农村经济,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增强经济基础,使当地政府有足够多的财力为农民建立社会保障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农民就业有促进作用,就业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农村地区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愈发凸显出来,通过审视该问题可以发现,农村地区的发展从解决脱贫人口就业问题着手,突破人力资源的困境,调整人力资源的结构,才能真正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强化乡村产业竞争力,促进乡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文章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脱贫人口就业的重要性,阐述了农村脱贫人口就业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赵鹏 《农业经济》2004,(9):48-48
我国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多年来,农村的生产公益事业主要靠农民自己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大幅度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农村集体收入也明显减少,造成了本来已经很薄弱的农村公益事业,又面临资金更加紧张的局面。虽说国家在逐年增加对农村、农业的投入,但由于幅员辽阔、基础太差以及财力有限等原因,还不能马上健全和完善农村的各项生产、公益事业建设。因此,一些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生产公益事业项目还得靠农民自己。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但是,村级筹资筹劳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认为:社区农户之间的相对地位呈正态分布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村政策法规建设应注意维持农户相对收入结构的稳定以及防止过度的两级分化;应努力降低农村政策法规的运行成本并使之与非正式制度相协调;必须坚持土地家庭承包制长期不变,所有土地关系的调整都必须建立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普及初等教育,这对提高农民法律素质等农村一切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农民增收问题,是一个涉及全局性和工作基本出发点的重大课题。农民增收中有三个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如何进行政策引导,包括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鼓励,从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中介组织和机构的功能;二是积极引导农民确立增收的主体意识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三是紧紧抓住经济薄弱地区以及农村弱势群体和贫困家庭的增收,这是农民增收工作中的难点,必须提出突破性的措施和办法。本文着重探讨农民增收中的主体意识的确立和强化,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农民在增收工作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 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实际上就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阶段。”笔者认为:我国南方水稻产区的粮食生产,在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方面,必须努力发展优质谷生产的产业化经营,才能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水稻生产效益跃上新台阶,才能实现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促进农民种粮实现增产增收。   一、发展优质谷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济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我国…  相似文献   

11.
12.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目前存在着一些有代表性的“冷”“热”不均现象,本文对这些现象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耦”是古代的一种农具,分为直尖和斜尖两种,它分别适用于不同质地的土壤耕作而采取相应的耕作方式。“耦耕”就是“持耦而耕”,是西周时期盛行的耕作方式。它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即“二人并耕”式和“人拉犁耕”式,但不论采取哪种形式,都是根据劳动环境、耕作对象和劳动者双方的协作和熟练程度来决定的。它是介于锄耕和牛耕之间的重要耕作形式,是由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它可以随着农业技术发展和生产力提高而出现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丘峦 《南方农村》2009,25(4):80-80
历史经验表明,国强不等于民富,而民富则几乎没有国不强之理。 中国会不会正式提出“民富国强”这句口号,很值得各界关注。此前香港中评社报道说,参与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王远鸿透露,“十二五”规划将改变过去的“国强民富”,而提出“民富国强”目标,即从机制上保障人民能更多地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关系"与农村人口流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通过来自一个村庄的案例分析,说明了农民在当代社会变迁与转型过程中是如何利用“关系”这样的非正式制度而实施其人口与劳动力的流动与迁移的。这项研究表明,在中国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像“关系”之类的传统因素往往能够起到作为功能性社会资源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由此引申出的政策含义要点在于,在目前处于社会大变革与大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应该将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因素结合起来考虑,使两者密切配合、相互补充,共同推进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凤阳赵庄模式与苏南模式的异同。“凤阳赵庄模式”和“苏南模式”都是较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同点在于适应了当时当地经济发展条件,都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成功的关键都在于进行制度创新,都在进行模式的演进和变迁。不同之处在于区位环境和历史传统不同,经济的发展途径和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由此得出的启示是:工业反哺农业是当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地区经济发展无固定模式;农业集约化经营是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河南多项农作物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但这种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经济优势.河南省委、省政府及时提出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大厨房的设想,以此为契机,带动河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进而实现河南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战略性跨越.所以,大厨房不但是大,还要香,更要精.大厨房建设最重要的策略就是以品牌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河南加工业核心竞争力,走集群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解释中国大城市空间增长中城市外拓和地方城镇蔓延同时并存的制度因素和空间后果.研究方法产权理论框架.研究结果交错的土地利用管制已对中国大城市的空间增长形成越来越多的约束,集中表现为相关主体对集体土地建设权的争夺.这不仅增加了土地权益流转和土地利用管制的成本,而且将进一步扭曲城市的整体空间发展.研究结论现有的土地制度未能清晰界定谁绝对拥有集体土地的城市转化权利;交错的土地利用管制尽管有利于城市的快速增长,却在很大程度上回避了空间的规划整合问题;必须通过制度建没对土地使用权利形成一致的管制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以四平市区为研究区域,2002—2010年数据为基础,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测算了四平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的效益,通过比较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讨了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平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出现"错位",今后应根据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优化产业结构,并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角度,运用地价杠杆及政策引导产业选址,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物权法》视野下的《土地管理法》修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物权法>施行后,<土地管理法>修改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法、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论:<物权法>是以不动产(其中主要是土地)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规则体系,其施行无疑会对同样以土地为调整对象的<土地管理法>造成重大影响.<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应秉承公法与私法合一的理念,厘清法律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公权主体和私权主体地位,分别修改和完善相关规则,全面贯彻<物权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