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我国个人信用评分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个人信用是整个信用的基础。对个人信用如何进行准确的评价,需要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分体系。从各国的经验来看,信用评分技术和模型的应用和推广依赖于一个国家征信体系建设的整体情况。我国个人信用评分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存在个人信息数据不开放且不完善、评分方法简单并且评分效率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大众的个人信用意识薄弱等问题。完善并适时开放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实现征信技术的智能化和信用评分模型的本土化、完善和健全信用数据的使用和开放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大众对自身信用记录的维护意识是我们目前应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使得个人的消费习惯也在发生改变,传统的线下征信系统已经不足以满足个人信用体系评估所面临的问题。以芝麻信用等为代表的网络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需求日益增长,利用网络大数据和先进技术优势解决了部分个人信用评估问题,但仍然存在不足。现就我国个人信用评估方法、芝麻信用评分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完善用于个人信用评估的基础数据库;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加大个人信用评估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等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3.
建立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法律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信用经济 ,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生活中 ,信用观念的淡薄 ,信用制度的缺失 ,已经成为制约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应该在对个人信用制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在整个信用体系中,个人信用处于基础性地位,决定着整个信用体系的扩张性,对整个信用经济运行起着支撑作用。当前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发展不系统、不健全,为此,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信用体系,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本文希望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构建模式,寻找当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体系模式,并对此模式的有效运行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5.
个人信用评分能对消费者信用风险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个人信用评分的应用为消费信贷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消费信贷的快速增长迫切要求我国个人信用评分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发达国家消费信贷中个人信用评分运用有许多成功的经验:科学的个人信用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先进的信用评分技术和模型、健全的个人信用法律法规体系、符合本国国情的征信管理和经营模式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在大踏步发展的同时个人信用体系构建的滞后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首先阐明我国构建个人信用体系的必要性,然后认真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个人信用体系构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信用体系构建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浅析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提出拉动内需的政策使得各商业银行在大力推行消费信贷,但中国不成熟的信用环境已经严重制约了消费信贷的发展.因此需要借鉴别国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探讨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8.
刘淑满 《现代商业》2011,(15):282-283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快速开展和我国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这一制度建设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相对健全的体系,全面系统地推进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仍然是一个摸索的过程。我们应该借鉴国外个人信用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现实建立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个人信用制度。  相似文献   

9.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 ,信用的缺失和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是制约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随着我国加入WTO后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个人金融服务的效率需不断提高。要求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和个人信用管理模式 ,从而加强对个人信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尔豪  周软 《商业文化》2000,(6):50-51
  相似文献   

11.
个人信用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个人信用的价值也正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凸显出来。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对我国启动消费、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个人信用制度,接着分析了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发展现状,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目前发展个人信用制度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个人信用行为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个人信用又是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通过构建一个博弈模型分析个人信用是如何通过交易者双方一次性博弈、重复博弈和信号传递而形成的。基于此,在交易者双方中引入政府个人信用监督机关,构建出有个人信用监督机关的博弈模型。基于对以上博弈模型的分析,提出构建我国个人信用制度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个人信用现状和建立个人信用评级体系的意义,分析了信息熵模型在汽车金融个人信用评级系统构建中的可行性。运用信息熵模型建立了汽车金融个人信用评级体系,并根据实际案例介绍了信息熵模型在个人信用评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电子商务应用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信用体系的支持,而个人信用体系则是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加速这一过程最有效的方法是电子商务实践与应用,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活动由分散的点到局部的线再到整体的面层层推进,最后建立起面向全社会的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建立并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在宏观层面,应建立与完善分散的务实的个人信用体系和全面服务于社会的第三方个人征信体系,推进以行业应用为主的个人信用体系的联合与过渡。在微观层面,则应加强网上身份认证管理,确保网络身份的真实性;改进评价方法与规则,加大对交易过程和交易数据的监控力度,提升信用数据的可靠性;从技术角度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保障信息与支付安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P2P网络借贷市场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重灾区,各类问题层出不穷,不仅损害了投资者利益,而且严重扰乱了我国的金融秩序,深入研究P2P网络借贷市场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P2P网络借贷市场是信息不对称最为严重的市场之一,对借款人信用风险进行识别是P2P网络借贷的关键环节。根据信用风险定价理论,借贷利率应该充分反映违约风险,通过检验借贷利率与违约风险之间的关系可以验证借贷市场信用风险识别机制的有效性。基于“人人贷”平台公开的历史交易数据对P2P网络借贷市场的信用风险识别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借贷利率能部分反映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但在相同的利率水平下,其他指标与违约风险也存在显著性关系,表明相同的利率未对应相同的信用风险,平台的信用风险识别机制部分有效。进一步研究表明,在缺乏成熟、易用的个人征信产品的情况下,无论借款人、P2P平台,还是投资者,对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判断与实际情况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工作经验丰富的借款人付出了过高的借贷成本,平台在判断收入对信用风险的影响方面出现了偏差,投资者则忽视了借款人学历的价值。建议打破个人征信数据壁垒,丰富个人征信产品,保护居民信用数据安全,以保障借贷市场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私营模式”下,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与商业银行对于个人信用制度的预期有密切联系,作为征信主体的信用公司也面临信用数据开放和信用产品销售问题。“私营模式”的建立需要解决信用数据开放问题,并培育信用市场需求和规范信用产品。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特征和主要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信用风险的本质就是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本文认为,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是产生社会信用风险的必要条件,契约不完备性、信用制度不健全以及社会信用管理水平不高则是充分条件.社会信用风险具有两个主要特征:社会信用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不可能消除社会信用风险;社会信用风险是可以管理的,可以通过良好的制度设计和管理把社会信用风险控制在社会可以接受的水平.文章提出,当代社会信用风险管理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从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八个方面:制度化、全程化、模型化、精细化、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和全球化.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随着我国各种消费信用业务的迅速发展,消费信用规模不断扩大,在消费者方面、商业银行和信用机构方面以及社会环境方面存在的发展障碍逐渐显露出来,而银行信贷管理中的制度缺陷、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市场操作的不安全性等问题亦进一步凸显。我国应加快构建并不断完善消费信用体系,努力提升公民的消费信用意识,强化法律与政府的作用,实施消费信用保证保险制度,以促使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对农村信用社和贷款农户交易行为的博弈分析,发现贷款额度、违约成本、贷款追讨成功率、正常履约收益是影响违约行为的主要因素。为防范信用风险,农村信用社必须转变经营理念,改革管理体制,建立一个长期的切实可行的农户信用评级制度,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同时,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增加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扶持,优化农村金融环境,给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提供有力支持,促进其长期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