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月12日中午2时28分,汶川发生8.0级的特大地震,让美丽的汶川瞬间变成了废墟,数千生命离我们而去,数万人发出凄惨而绝望的呼声。  相似文献   

2.
“5·12”——这个惨绝人寰的日子,让汶川这个中国西都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县名,一夜之间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这次汶川大地震,震级之高,危害之大,波及之广,营救之难,史无前例!  相似文献   

3.
一场天崩地裂的大地震,不仅让无数的生灵被吞噬,也让当地经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对于汶川大地震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有多大,各方都在根据其掌握的资料与数据在评估。总的来看,尽管汶川大地震对当地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由于中国经济是一个大体经济,该地震对整体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会太大。无论是GDP的增长,还是CPI的压力都是如此。不过,汶川大地震对国内房地产市场严重的负面影响是怎么也不可低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多难兴邦”。四川汶川大地震,不仅让我们心灵受到了洗涤,更重要的是,还应该让我们在付出巨大的代价后,积累起应对灾难事件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周刊》2008,(18):58-6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在那一瞬间成了一个让全世界牵肠挂肚的名字。数万人遇难,无数人家园被毁,自然界的地震在人们心里也引发了一场地震。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快讯》2008,(18):58-6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在那一瞬间成了一个让全世界牵肠挂肚的名字。数万人遇难,无数人家园被毁,自然界的地震在人们心里也引发了一场地震。  相似文献   

7.
在即将迎来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日子里,四川经济发展指标呈现的“V”形反转态势让很多关心四川经济发展的人心中多了些欣慰。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发生后,北川、汶川、青川、茂县等地的文化设施在地震中全部被夷为平地,重灾区大多数是文化资源富集的民族地区。 让人痛心的是,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受损严重,二王庙在地震中毁于一旦,伏龙观屋脊坍塌、千年“鱼嘴”震裂,上清宫、天师洞结构受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藏羌碉楼多处垮塌,桃坪、萝卜寨等羌寨多处损毁。  相似文献   

9.
天堂的眼睛     
张璐 《走向世界》2009,(12):80-81
马上就一年了.汶川! 记住汶川.记住一年前的5月12日.记住让我们举国震恸的记忆原点——巴山蜀水的天府之国突遭8.0级强震.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整个中国陷入了沉寂。任何坍塌都没有比学校坍塌、比那么多花季少年的生命骤然凋谢更让人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11.
10多万援建大军、3000万干部群众,在当今世界最大规模的建筑工地上,8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让四川地震灾区脱胎换骨,浴火重生,“两年跨越20年”,铸就汶川奇迹,见证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2.
刘欣 《沪港经济》2008,(7):65-67
“5·12”汶川大地震,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生活的视角:灾难、生命,废墟、家园……巨大的灾祸与悲情让国人在痛苦中万众一心,抗震救灾、拯救生命、灾后重建——  相似文献   

13.
“走!”许勇:督军大喊一声,跳下越野车,闪进茫茫雨中。 手中的地图上,一条红线直指映秀汶川境内离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最近的乡镇,也是南线突进汶川县城的必经之地。 这是5月13日16时30分,地震发生已26小时。通讯和交通全部中断的映秀和整个汶川,依然是让全世界最揪心的“孤岛”。  相似文献   

14.
汶川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发达的尚播手段让灾难的现场毫无延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死亡和鲜血让人战栗不止,拯救和互助让人热泪长流,没有谁发誓,但每一个人都会深信.这样的记忆在我们的心中将永不磨灭。但是,残酷的规律将不因人的意志为转移。遗忘是人类的本性,记忆却需要人类付出额外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人家认为家乐福与合作社的多次合作只是因为那时的特殊情况——汶川地震。但是,何有信坚定地认为,仅仅是这一个原因,是不能获得长久的合作的。他要让所有的人都看到,与家乐福做生意,他有这个资格。  相似文献   

16.
<正>2008年,"5·12"大地震让汶川这座位于川西北高原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的小城受到全国乃至全球的关注。九年过去了,有着"阳光谷地·熊猫家园·康养汶川"美誉的汶川发展得怎么样?"十三五"是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汶川的脱贫攻坚战打得怎么样?能  相似文献   

17.
《当代陕西》2008,(6):58-60
汶川特大地震让我们在记住“5·12”、“14·28”这些伤痛数字的同时,也将一场“政府快速反应,各级迅速动员,全民广泛参与”的大救援铭记于心,一场大地震凝聚了大中国,也让世界重新感受中国伟大,中国人民在大灾难中表现出的精神和大爱将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8.
黄琳 《中国西部》2012,(31):78-81
汶川,一片神奇的土地,还有那数不清的旅游景观、独具魅力的人文风俗。其中,羌族文化成为了汶川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汶川旅游产业发展的亮点。灾后重建以来,以“旅游统筹、全域景区、一三互动、接二连三的发展思路”,主打“大禹故里、熊猫家园”两大旅游品牌,将汶川的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了汶川这座城市的一个标志。值此十八大召开之际,我们《中国西部》杂志专门走访了汶川,并对阿坝州汶川县副县长汪国林进行了专访,请他谈一谈汶川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19.
纪实文学《从唐山到汶川》的选材很有典型性。作家以敏锐的眼光抓住了抗震救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支队伍。在13万救灾的人民子弟兵中,她始终关注这个亮点,全身心地去体验他们的生活,寻找他们的个性特征。首要的特殊性,是这支队伍来自唐山,曾在大地震中淬过火。这次到汶川救灾的队伍中,就有当年的救灾英雄,也有地震中的遗孤。写他们,将历史与现实串联起来,让回忆在眼前的废墟上升腾,更有故事,更有情感。  相似文献   

20.
去年5月12日的地动山摇,抗震救灾前线的一幕幕刻骨铭心的景象,仍历历在目。从成都一路上行,都江堰,映秀,汶川,北川,地震留给这片土地留下的痕迹依然清晰,但废墟旁一片片整齐的过渡房已经让人们对新的生活有了新的寄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