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倒U型影响:理论和实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致力于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探讨收入不平等对长期经济增长"先促进后阻碍"的"倒U型"影响.文章首先基于一个拉姆齐模型,从理论上证明这一"倒U型"关系的存在;其次是构建实证模型,根据跨国横截面数据,分别运用OLS和GMM估计方法从实证的角度检验这一"倒U型"关系的存在.实证结果显示:GMM估计方法要优于OLS估计方法,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收入不平等有一个合理区间,如果以基尼系数衡量不平等程度,这一数值处于0.37-0.40之间.当一国初始收入不平等程度低于最优值时,可以通过提高收入不平等程度来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反之,则应通过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选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运用ADF检验、Johansen 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差分解等实证分析方法,对湖南省5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实施经济转型过程中金融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5个资源型城市整体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关系,且存在金融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情况,金融体系只是经济发展的附属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未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长株潭1989-2009年数据,对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经过了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即协整关系;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多少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从短期来看,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的发展规模对该区域经济变动的影响不大。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规模、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爱梅  杨德才 《当代经济科学》2011,33(1):106-113,128
目前,部分城市的房价等资源要素价格高涨,高成本城市化已启动,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规模与资源配置的"极化"与"分散化"并存的非平衡增长城市化模式,认为非平衡增长的城市化模式造成了房价等资源要素的高涨和经济的非平衡发展,并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利用全国287个地级市1999-2008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城市规模、资源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东中西部不同地域和不同人口规模城市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类检验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在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上,中部和西部地区明显高于东部地区。4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城市,其规模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显著降低。检验结果表明,在我国城市化模式问题上,中西部地区还可以继续进行"集中导向"的城市化模式,而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到了进行"分散与集中"并存模式的转型时期。在城市规模上,未来城市化可以有重点地扩大部分中小城市的规模,再造大城市,适当控制目前超大城市的规模。在资源配置上,引导、鼓励高校教育、重点项目等资源有重点地向中小城市流入,促进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化模式从非平衡增长到平衡增长。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变动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引起我国学者的重视,并做出大量定性研究。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之一,而经济的增长将导致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动。近年来,对该问题的实证研究才逐渐多起来,可是缺乏对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因此,应用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武汉市制定产业结构变动和实际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为武汉市的产业结构政策提供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1995~2012年中国30省份的人均CO2排放、人均GDP与人文发展指数进行单位根检验,并对30省份的平稳面板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福利均为碳排放的单向格兰杰原因;经济增长和福利之间为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资源型省份在取得与非资源型省份同样的经济增长时,将比非资源型省份产生较多的碳排放,同时资源型省份在取得福利水平提高时碳排放有同向变动趋势,而非资源型省份的福利水平与碳排放呈反向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7.
我国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宏观计量模型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一个新的宏观计量模型,综合考虑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共同影响,利用ADF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等方法对我国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证实我国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长期稳定的双向变动关系,经济增长对国防支出的弹性约为0.17;但利率与国防支出、经济增长之间仅存在单向变动关系,且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带动了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在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中,国民经济也在高速增长,中国从一个经济发展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门类齐全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本文参阅以往的研究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探讨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尝试建立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理论分析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然后运用计量经济工具对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实证检验结果证实了理论分析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文章应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新疆1978~2006年的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宏观经济模型测算了产业变动对新疆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动促进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显著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还较低.需要制订有效的产业政策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进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收入不平等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2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收入分配总体不平等进行分解,实证检验农村不平等、城市不平等以及城乡间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不平等程度越高,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越大;城市不平等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影响;城乡间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农村不平等、城乡间不平等与城市不平等相比,前两者在解释人均产出增长时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环境行政诉讼制度作为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推动我国环境法制楚设,促进环保领域依法行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中美两国在环境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方面的立法现状.并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应借鉴环保先进国家的相关立法及实践经验,以完善我国环境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军民融合发展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实现富国强军与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由之路。我国军民融合从初步融合走向深度融合,涉及多方主体的关系调整与利益重塑,需要在法治轨道上通过法律规范与法律运行两个维度整合各类主体力量、配置各类要素资源。目前,军民融合法治实施受制于“军”“民”二元分离体制结构的现实约束,在法律规范层面处于制度供给不完备状态,在法律运行层次面临主体实践不协调困境。二元体制下破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法治实施困境,宜从静态规范层面和动态运行层面综合调整军民融合行为。一方面,通过适时制定和颁布具有统一效力的军民融合发展法,清理、废止和修订不适应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在规范层面建立健全统一完备的军民融合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委员会统一领导、各小组分工负责”的军民融合法治实施领导体制和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军地联合法律执行机制,形成诉调对接、诉仲结合的军民融合案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暨法律适用机制,在法律运行层面建立协调高效的军民融合发展法律实施体系。  相似文献   

1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发挥经济法的法治保障与政策引领作用。广东省在经济法规制定中取得了长足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政策、规划、计划、纲要、条例、标准等经济政策性法规,但依然存在若干问题:以经济政策为主、经济法体系尚未形成;经济法规的适应性受到挑战,对现代产业发展新情况回应不力;经济法规的规范性不足,甚至出现法规冲突的情况:经济法实践中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直接干预经济过多。经济法完善.要从学理上认识到其本质是经济法的法律价值和基本原则在法律规范中的完全呈现,其形式是与现实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法律体系的完整建构。要在实践中推进产业政策的法治化以增强经济法对现代产业的适应性:通过系统而规范的立法行为形成完整的经济法体系:以经济法规规制政府行为,助推政府积极有效干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测量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由4个维度、7个领域、13个指标组成的包容性增长指数;然后对评价指标赋权重,形成了一套包容性增长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该指标体系对1990-2009年中国的包容性增长进行了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提出了建议。评价结果发现,中国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包容性趋势,经济增长迅速并且带来了就业增长,提高了人的基本能力和基础社会保障水平,但是中国包容性增长整体水平比较低,并且发展缓慢,收入不平等越来越显著,成为中国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巨大障碍。因此,应该从实现机会平等角度设计政策,追求经济增长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5.
准确判断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客观评价中国各个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尤为重要。本文在统一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引入收入不平等因素,构建了一个人口数量、不平等和经济增长同时内生的理论模型,并利用CGSS数据构造收入不平等指标,使用中国省际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经验检验。研究发现: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倒U型曲线将逐渐向左移动,即最优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渐降低。这一发现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个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均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最优选择。本文的结论具有深刻的政策含义: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率,需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逐渐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断缩小收入不平等程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区间对外贸易的差异性:1978~2007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78~2007年期间的统计数据,基于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借鉴并融合不同学科的经典研究方法对中国30个省市间、3大区域间的对外贸易差异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30省市间对外贸易的绝对差异越来越大,但自从1992年以来,相对差异整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自从1992年以来,东部地区的内部差异日益加剧,两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地区间对外贸易差异主要表现为外部差异;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的整体促进作用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的趋势,外贸发展领先地区都是东部沿海省市,广东、北京和上海3个省市的增长极效应日益明显,上海代替广东成为中国贸易发展最为领先的地区;中国省市间对外贸易的差异程度日益严重.因此,为了缩小地区间对外贸易的差异性,中央政府有必要在中西部省市培育新的经济圈和增长极,加快东部产业向中西部省市的转移,并加大对中西部省市的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17.
A theory of legal presump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article analyzes how legal presumptions can mediate betweencostly litigation and ex ante incentives. We augment a moralhazard model with a redistributional litigation game in whicha presumption parameterizes how a court 'weighs' evidence offeredby the opposing sides. Strong prodefendant presumptions forecloselawsuits altogether, but also engender shirking. Strong proplaintiffpresumptions have the opposite effects. Moderate presumptionsgive rise to equilibria in which both shirking and suit occurprobabilisitically. The socially optimal presumption tradesoff agency costs against litigation costs, and could be eitherstrong or moderate, depending on the social importance of effort,the costs of filing suit, an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atdiligent agents have over their shirking counterparts in mountinga defense. We posit three applications of our model: the litigationrate effects of the 1995 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Act,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 in corporations law, and fiduciaryduties in financially distressed firms.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Since the 1978 reforms, China has experienced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GDP growth has been in the double digits on average yearly, creating the fastest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recorded by a major economy in history. Not only did this transform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at large, China reached important milestones in terms of reducing poverty and creating prosperity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his article uses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o examine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how growth has been achieved largely by ‘informal institutions’ that are grounded in culture, customs, and private interactions that emerge spontaneously. The trajectory by which these informal institutions left their imprint on China’s complex economic landscape and how they can constrain future economic growth are also of central importance. After examining decentraliza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practices,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legal system, we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creating formal institutions necessary for long-term growth, most importantly innovation. Preliminary evidence show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tapering off which may reflect the constraints of China’s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This ought to be reversed if China is to enjoy long-term sustained growth.  相似文献   

19.
Using simulations projecting Chinese economic growth into the future, this paper first examines when China will overtake the USA to become the largest economy. Demographic changes that affect economic growth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se projections. China is expected to become number one sometime in the mid-2020s, unless its growth rate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per worker declines dramatically, à la the lost decade of Japan. Next, the paper examines whether China becoming the number one economy will mean its currency, the renminbi (RMB), will become the international key currency. According to the basket currency regressions during the period that Chinese currency was gradually appreciating against the US dollar from July 2005 to August 2008, it is shown that the RMB has already acquired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Asian currencies. This shows that the RMB is fast gaining the status of a regional anchor currency for a possible regional joint float. A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proceeds with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its currency, the RMB is expected to gain in the ranking of other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currency, such as the store of value and the medium of exchange.  相似文献   

20.
目前,循环经济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绿色贸易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潮流。作为规范绿色贸易的绿色贸易法律制度的构建深受循环经济的影响。可以说,循环经济是我国绿色贸易立法的重要指导思想。本文在结合循环经济对我国绿色贸易法律制度发展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主要发达国家绿色贸易法律制度的现状,提出了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建立和完善我国绿色贸易法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