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加强西藏民族文化建设,需增强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提高大众的民族文化素养,确立宽容与开放的文化心态.把握西藏民族文化建设方向,需坚持文化交流,坚持文化创新,坚持把握文化变迁方向,坚持克服旧的思想观念,坚持在操作层面上辨清方向.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化是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广西壮汉民族文化融合是由历史进步形成的,在今天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政治功能作用明显,有助于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为多民族国家提供借鉴;经济功能作用突出,有助于稳固经济发展战略要位,促进经济呈现发展新形势;社会功能作用呈现,可以消除隔阂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治理的优化路径是提升民族文化意识、引导文化适应性、发挥社会治理功能、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应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点。所以,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把握好一个"文化适应"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对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和道德建设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多元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并交融,丰富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本文围绕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发挥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作用,从积极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及优化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体制机制为着力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既需要注重对本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又离不开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与学习。对于先进的外来文化,要坚持本着公平、尊重的原则,可以采借的即采借,不能采借的采用尊重的态度,确保外来文化与本民族传统文化友好相处,构建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共生发展的传统模式主要包括:地缘共生模式、血缘共生模式、信仰共生模式等,地缘共生模式是以地缘为场域的文化共生模式;血缘共生模式是以民族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共生模式;信仰共生是以多民族的共同信仰为精神纽带的文化共生模式,这三种模式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到不同的作用,新时期,透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共生发展模式,在这个基础上,总结经验,对今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多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着丰富的多民族文化。本文在多民族文化背景下,通过分析多民族文化与人力资源的关系,并结合新疆人力资源的现状,来探讨多民族文化与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发展主要包括民族语言、宗教文化、文化活动、传媒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探讨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发展的现状是新时期构建民族乡村和谐文化的基础.新时期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发展必须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更加关注民族乡村文化发展的多维性,推动农村多样性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构建民族乡村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地区是蒙古、藏、汉、回、土、撒拉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是多民族文化交融之地.当中央做出西部大开发的决策,我们在着手设计柴达木开发计划的时候,要高瞻远瞩,不仅要做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准备,而且必须从文化的视角进行深层次考察、分析,为柴达木的开发和海西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充分的文化准备,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吸取现代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营养.因此,深刻认识柴达木地区多民族文化的特点,找出民族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的结合点,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陶斯文 《特区经济》2012,(5):287-28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交往日益频繁。作为民族地区的中心城市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他们的文化适应问题对流动人口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与巩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民族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西南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文化适应问题实地调查基础上,分析了流动人口文化适应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文化认同,提出了解决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文化适应问题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琼 《理论观察》2008,(4):28-3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其中文化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入手,为和谐社会建设打下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中所包含的优秀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对于社会长治久安和国家的安定团结、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对于维护社会和平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拟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简要探究其对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正面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俄语是俄罗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俄罗斯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生活经验的概括,随社会生活,民族文化的发展发生变化。在俄语教学中,要重视俄语构词法中的文化,加强文化导入,提高学生俄语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下,博物馆作为教育、激励等的社会功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共同构成社会的和谐文化。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本文以泉州博物馆为例,探讨其在管理和规划方面存在的不足,立足社会转型和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为泉州博物馆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布局提出建议,使博物馆资源充分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我国"十五"计划中,文化产业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种种迹象表明,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十分引人注目的新兴产业。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  相似文献   

16.
吴正勇  赵子文 《改革与战略》2011,27(2):58-59,84
文章认为,品牌的核心是文化,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企业品牌竞争力来体现;国家文化影响力和国家商业品牌的形成,又能进一步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文章提出当前中国企业需要从转变经营观念、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研究顾客心理、建设企业文化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张军成  侯天霞 《特区经济》2014,(12):213-2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所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牢固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深刻影响着每一代中华儿女。藉此着力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儒家文化之间的契合点,把深奥的理论通俗化,使之得到广泛的认同。这将有助于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造就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8.
对那达慕文化资源振兴与开发应特别注意从表层文化与深层文化两方面去挖掘蒙古族那达慕文化资源,既需要积极抢救即将消失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也需要努力创新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从而实现那达慕文化与社会经济之间、那达慕文化内部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在道家和儒家思想中,系统地形成了普遍和谐理念,即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等有价值的和谐理念.这种追求理想的和谐社会的思想,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0.
名楼的由来     
《上海经济》2010,(6):18-27
所谓名楼,即有名之楼,它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迎合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区域经济发达的显著标志。建筑是城市的记忆,它承载的不仅是建筑艺术,而是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政治文化等,统称为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