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有股减持从试点开始已经有几年时间,其间采取了若干种减持方式。为了使国有股减持顺利进行,需要认真总结经验与教训,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类型公司采取不同的减持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的行业次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势在必行,但国有股减持的合理行业次序,是国有股减持系统工程的产业指向,同时也是国有经济战略性布局能否优化的重要保障。在指明国有股减持行业次序研究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本文深入分析了国有股行业分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创新性地提出了现阶段可行的国有股减持的行业次序。  相似文献   

3.
国有股减持方式的创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荣富 《经济师》2001,(12):129-130
我国证券市场机制不完善 ,功能不健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巨额非流动性国有股的存在 ,减持国有股 ,实现国有股流通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国有股减持方式主要有回购、配售、协议转让、存量发行四种 ,但这些方式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在减持国有股过程中 ,设立“国有股减持运作基金” ,才有可能避免失误  相似文献   

4.
实现上市公司国有股的减持与流通,是中国股票市场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的必然选择,目前国有股的减持既面临种种问题与困难。也存在着许多有利条件。上市公司根据情况,选择国有股回购,配售,发行债券,缩股等方式减持国有股。  相似文献   

5.
国有股减持的可选择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信为国有股减持有三种思路:国有股流通、国有转让和注销。针对不同的国有股减持思路,目前学术界、决策层已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减持方案,但这些方案,即便是曾被市场公认为最好的国有股配售,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国有股减持的进程也因此受阻。本重点构架了三种国有股减持的可选择方案:股份回购与配股相结合、股份回购与增发新股相结合和国有股有条件折股上市,它们都具有较强的市场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6.
汪玲 《经济导刊》2002,(5):54-60
2001是我国证券市场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证券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证券市场市场化的法规和政策,其中影响最大、意义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国有股减持方案的推出与实施。在2000年6月22日起执行的国有股减持办法被暂停执行之后,证监会公开向社会征集国有股减持方案,力图经社会各界“合意”来寻求成本最小、成效最好的减持方案和设计。对国有股减持方案的讨论如火如荼地持续进行,经济理论界和金融证券界对国有股减持的市场影响、总体方案、减持原则及减持价格等生要问题进  相似文献   

7.
国有股减持事关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分析国有股减持对国民经济发展、企业改制、证券市场和社保基金等多方面都有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有股减持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王胜利 《经济经纬》2003,(6):139-141
国有股一股独大与不能流通是历史造成的。当国有股的减持通过A股市场进行时,减持与全流通才变成同一个问题。反思国有股减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股票市场不能仅为国企服务,股票市场应回归其最基本功能;不能再固守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老路;重新提振机构投资者的信心;适当改变中国证监会的地位;应当停止上市公司国有股向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管理者高层转让。  相似文献   

9.
余秀荣  余波 《经济师》2001,(11):113-113,120
文章深入分析了国有股减持的原因 ,指出国有股减持方式设计应围绕国有股减持的出发点进行 ,并比较了国有股减持的方式回购、配售、股权转债权的条件 ,进一步提出了两种新方式。  相似文献   

10.
国有股减持的现实目标:补充社保基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通 《经济师》2002,(1):26-27
国有股减持必须立足于资本市场的现状 ,国有股减持目标的扩大化容易阻碍国有股减持的顺利进行 ,贻误国有股减持的时机。文章认为 ,把国有股减持的现实目标界定为补充社保基金 ,不仅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动态博弈的政府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博弈论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行为,结果表明政府对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同时企业采取技术创新活动可以实现企业与政府的双赢结果,这也有助于解释各国政府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扶持;同时也进一步从理论上解释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理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股票市场供求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证券市场的资产证券化率已达到54%,但由于流通股本所占比重较小,资产证券化率存存着很大原股权结构泡沫,因此未来证券市场在总市值继续增长的基础上,在解决部分国有股、法人股流通的基础上,流通市值的增幅要远高于总市值的增幅,本文以整个证券市场持续双向扩容为前提,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两个大的方面分析了影响股市供求状况的因素,并对资金供求与市场涨跌之间作了相关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The Chinese economists believe that the government substitute has the positive external effect on the management of the knowledge enterprises. The mix innovation mode of the government substitute will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mode of the knowledge enterprises. The knowledge enterprises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y can use the mix innovation mode of the government substitute for reference.  相似文献   

14.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着重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建设。如何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成为当前我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通过分析研究外国财政资金史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做法和机制,同时梳理和总结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现有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做法和机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若干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政府行政以及公共服务部门收入的“二元”结构(部分来自于国家拨款、部分来自于对管理或服务企业的收费)是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商业化的体现,这将不断加重企业负担、扭曲市场竞争结构并导致政府部门的规模扩张。现实中表现为政府对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收费软约束”和企业的“投机冲动”,而公共服务部门的“乱收费”则成为企业成长(专业化与市场活动“外部化”)的障碍。治理“乱收费”的根本不是通过提供政策重点保护,而在于将政府以及公共服务部门的收入及利益分配与国有企业脱离“父子关系”,最终通过建立合理的税收制度来解决企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政府、企业与公众环保行为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凤 《经济问题》2008,(6):20-23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其中也包括公众参与机制建设和"全民环保"的新理念.将公众置于社会大系统之中,其参与环保行为多是依赖政府设计的制度框架,与企业环保行为间博弈选择的结果.在政府不参与模型中,公众也不会自觉参与环保,企业更不会停止污染,必将导致"公地悲剧";而在政府参与模型中,政府的奖励与惩罚力度又会直接影响到公众参与的人数和参与成本,进而影响到企业环保行为的选择.由此提出制度设计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期推进更广泛程度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会娟  龚爱民 《经济与管理》2005,19(12):62-64,71
中小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缓解就业矛盾、促进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但其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金、政策、法律等方面的问题却制约了它的发展。政府应从完善法律体系、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和健全行政管理机构等方面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试论政府对引导规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畅 《现代财经》2007,27(10):89-92
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企业公民意识淡薄。应对跨国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和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现状进行分析,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成本与收益关系模型,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探讨中国政府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应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O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10%的总目标.但为什么国家大力推广的热能综合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技术含量高的热电联产举步维艰,合资、民营以及国有热电企业生存堪忧,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呢?本文就其原因从热电联产的经济性条件,成本分摊、热电定价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利益和认知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双方在对企业的规制要求上出现不一致和不协调的现象,致使企业经常陷入规制合法性冲突的状况,制约了企业的行动选择。企业应该如何适应来自不同制度主体的合法性要求,如何在合法性冲突的环境中实现生存和发展,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关系及其对企业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在双制度主体约束下的合法性状况进行了分析。按照企业面对每个制度主体的合法性具备、不明确和不具备三种情况,把企业在两个制度主体约束下的合法性状态分为9种类型,归纳为7种合法性情况。在给出企业应对单一制度主体的合法性管理策略基础上,针对7种合法性状况,分别给出了组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