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与知春路卫星大厦的条件也有些简陋,我没有单独的办公室,坐在一个靠窗的位子。要是大风天,每天早上来了第一件事情就是擦桌子——大厦的窗子密封不严,每天桌子上都会有一层灰。在知春路,UC完成了从一家小公司向中型公司的转变。2007年,永福(UC董事长俞永福)带着团队在北京成立了UC北京公司,之后搬到知春路翠宫饭店对面的卫星大厦办公。我在2009年加入UC,记得那会儿北京公司才50人左右。2010年初,我们搬到了知春路边上的维亚大厦,直到今天。  相似文献   

2.
知春路商圈的特点:贫富分化大,线下消费能力比较强,旁边的两个主要商圈:五道口和中关村核心区分散了它的资源。高端酒店、低端小旅馆生意都很好知春路的酒店可能在北京也算很牛的,主要是高端商务,有可能还涉外,比如像丽亭,翠宫,皇冠假日,都算四五星级。我有一个商家是银汉大酒店,应该是北京最早的一批涉外酒店,那边的普通房间一晚上500多元,基本上都能住满。但是知春路小旅馆也特别多,生意  相似文献   

3.
曹允东  刘鹤翔 《创业家》2013,(10):51-52
2004年,我们创办学而思的时候,就把办公室和教学点设在在了知春路。一直到2008年,我们才把总部搬到了海淀黄庄,也就是沿着地铁十号线往西挪了一站地。这一站地,学而思整整走了四年。从地图上看,中关村的核心地方就像一个大写的F:一竖是从北大东门到白石新桥这一段,也就是中关村大街;第一横则是北四环的海淀段,第二横是四通桥往东的北三环一段。知春路是中关村这条F形的动脉延伸出来的支脉。学而思当时在知春路租的是知音商务楼。这  相似文献   

4.
我与知春路2009年公司搬到了海淀黄庄的豪景大厦。2010年,公司规模增长,有了五六十人,于是搬到了知春路。这个迁徙的过程,也是公司发展的过程。一开始我们不在知春路,在清华大学旁边的创业楼里。随着业务发展,那个空间就捉襟见肘了,二十多人都坐不下。2009年公司搬到了海淀黄庄的豪景大厦。2010年,公司规模增长,有了五六十人,于是搬到了知春路。这个迁徙的过程,也是公司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我与知春路暴风影音是真正的知春路公司,在知春路和学院路交汇处的首享科技大厦,我们搬来已经有6年光景了。我之所以相信知春路风水好,是因为,我们离开知春路,在中关村财智大厦办公的那两年,公司的日子很不好过。  相似文献   

6.
我与知春路我们算是在知春路上诞生的企业。很多创业公司选在知春路办公就是看重这里的"学院气质"。在创业的第三年,我们离开了知春路。我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大一时曾和同学做过一个团购网站,后来发现团购的事情不适合学生做,资源重,对线下太依赖,最后放弃了。这也导致我之后很不喜欢人力资源密集型的项目。后来我开始搞一些科研的东西,因为觉得团购项目不靠谱以后还可以投身科研。大二时学校举办了一次创新大赛,我跟几个同学组队做了个GPS时钟,是给运营商基站用来定时的。后来我们慢慢发现,硬件的东西没办法  相似文献   

7.
我与知春路知春路和它周围的世界变化太快了。上大学的时候,我每次从学校回来,都感觉自己好像不是回家了,而是像个外地人来北京游玩似的。我都快找不着自己家了。我顶知春路有两个原因。我是在这条路上长大的;我在这条路上创过业。我上中学是在八一中学,知春路是我上下学的必经之路。90年代中后期,我家所在的亚运村一带还只能算郊区,知春路也是一个僻静的地方,一路上都是住宅楼。除了翠宫饭店,就没有太起眼的建筑了。  相似文献   

8.
四通8年     
王辑志  叶静 《创业家》2013,(10):47-48
我与知春路那些年里,报纸上的新闻经常是一家家新的民营公司诞生,我是被这种改革的大趋势感染而离开研究所的。四通成立的那一年,联想也成立了。两家公司曾在同一栋楼里。1984年5月,四通成立,一两个月后,我加入。当时四通有五六十人,其中有一些是知青。四通办公地点是四季青公社在中关村的一个超市。那时国内还没什么超市,生意也不好,公社从超市划出两间房给四通作办公室,靠里的墙边放了几个保险柜,一张桌子,几把折叠椅。  相似文献   

9.
<正>三个月前,记者第一次走进一亩田的办公室,那时公司只有1300人,正在大量招人。大家拥挤在一个小办公室里,甚至连洗手间门口,也放了个屏风,搭建出了个临时工位。来拜访和谈合作的,只能在过道里放两把椅子将就一下。公司唯一的会议室员工基本预定不上,每天都有一些县考察团来这里参观。三个月后的今天,记者再次走进一亩田的时候,他们的办公区域扩大了好几倍,在隔壁一个大厦租了好几层的新办公室。员工突破3000人。这就是互联网速度。有圈内人士感慨,上一次互  相似文献   

10.
我与知春路我的朋友刘斌刚创办了一家叫"易查"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办公地点在盈都大厦。他对我说,他的公司刚开张,反正人也不多,就邀我和他合在一起办公。这当然是好事啊。从那时起到2011年搬到西直门,我在知春路呆了一年半。  相似文献   

11.
《创业家》2013,(10):42-45
知春路被认为是北京绝佳的孵化场所。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综合了几大创业模型,提取出影响创业的几大要素,向大家直观地展示知春路企业状况。从知春路企业的市场机会选择来看,超过69.7%的创业者都是看了创业机会深思熟虑后才开始创业。这说明知春路企业创立更多的是以用户需求角度来考虑问题,而非盲目创业,这对于提高生存几率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平均存续时间3.5年,很多样本企业成立时间超过  相似文献   

12.
正世界杯32天是国内足球迷的狂欢日,是庞大临时性球迷刷存在感的优质平台,也变成了视频网站和门户们不进则退的阵地。6月20日晚10点,腾讯网副总编辑王永治还在北京知春路的希格玛大厦办公室里,一直盯着电视上的腾讯自制世界杯特别栏目,直到下属敲门进来送了一份工作餐,才想起来吃饭这回事儿。王永治是腾讯网的世界杯项目总负责人,当然,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外面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腾讯网的世界杯团队分成两个小组,24小时在希格玛大厦轮班。在这栋大楼里,腾讯世界杯合作伙伴的告示牌、播放着世界杯的大屏幕以及员工们紧张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正>我一直觉得Jimmy Ong(王怡全)是一个比较 安静的老板,尽管身居大中国区总裁职位也保持 那种稳扎稳打的风格。但从这次CEO来华访问 后,感觉非常不一样。无论从说话语气、手势,还 是表达的内容看,都非常强势! “现在的办公室又得搬了!原来的办公室根 本满足不了公司扩张的要求。”王怡全一再感叹。 “现在又收购了个GEAC公司,据说他们在中国已 经有了分支机构,还要看看他们的业务到底是否  相似文献   

14.
丁保祥 《商界》2015,(3):32-37
在千团大战之后,美团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团购网站了。它打造移动交易平台,在垂直细分行业扎根,让消费去寻找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点,美团已经成为国内O2O的头羊。不是每一个剩者都是胜者。美团的成功源自于持续地做出正确选择,它凭什么有如此准确的决断力?这栋楼每层都有一个隔断。在北京望京国际研发园,一栋办公楼被一分为二,一半是美团办公区,一半是奔驰中国研发中心。奔驰那边没有声音,少有人在走动,休闲区的沙发上也空无一人,只有三个前台在和拜访者小声说话。就像奔驰的品牌气质,这里一切都显得成熟且矜持。美团一楼有个很大的休闲区域,搭配着十多个小隔  相似文献   

15.
读者     
《创业家》2013,(11):10-10,12
【那条名叫知春的路】知春路是一种情结。这条神奇的路上,云集了中国大批改变未来的创业公司,它们颠覆传统的同时,也构筑起一条路的调性;它们和硅谷创业者赛跑的同时,又建设和丰富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商业生态,在这里光荣、梦想,甚至死去。创业家与你一同解读知春路现象。  相似文献   

16.
盛发强  陈湘鹏 《创业家》2013,(10):50-51
一开始我们在海淀香山,从1999到2004年,在那儿度过了创业期;第二阶段是2004年搬到昌平宏福创业园,在那里有一个很小的工厂;2009年总部迁到知春路时,公司已经上市,成了业界的明星。这三段各有不同。1999年在香山南路起家时,经历了非常艰辛、非常快乐、非常有激情的创业期。我们的创业伙伴、家人都在那里,一周工作七天、每天十几个小时地处于亢奋状态。二、三十个人在一口锅里吃饭,所有的人都身兼数职,又是推销员,又是设  相似文献   

17.
“很多同事的回忆里,知春路是灰色的。” 这是一个主观印象。20年来,数不清的创业者在这条11公里长的街道两边出没。描绘创业岁月里的迷茫、焦灼和疲惫,灰色是合适的颜色。  相似文献   

18.
惊魂东帝汶     
我是浙江建德人,叫杨锡文,2006年5月底从动荡的东帝汶回来。很多亲戚和朋友都来向我打听在那边的情况,于是我产生一个念头:把自己在那边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说出来,供大家出国时参考。我学历不高,只有高中毕业,摄影、建筑监理啊也都学过一些。2002年末,有位新加坡朋友提供一个信息:台湾一家公司要在东帝汶建一个工业园区,需要大量懂技术的人手,待遇不错。当时我已经结婚了,男人嘛,总希望家里的日子过得好一些。我心里有点活了。家人反对,说太远了,放心不下。我就跟他们说:“我现在还年轻,出去闯一闯,能赚到钱的话赚了就回来,万一亏掉了也就损失…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刚刚结束的国际消费类电子展上,有幸和伟景集团董事长邱少雄相识。说来也巧,当时我们两家的展位相隔不远,他那边由于电源插座出了一些问题,正在忙前忙后,他的秘书在忙另一边,我看当时这边只有他一个人,于是就过去帮忙,虽然在美国, 人们是不习惯无故接受别人的帮助的, 但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而且听说我的主编和他还是本家,同姓邱,所以也很欣然地接受。  相似文献   

20.
王欣  石海威 《创业家》2013,(10):48-49
1999年,金山已经搬到翠宫饭店了,方正就在我们楼下。更早之前金山在双榆树小区的小白楼里办公。当时知春路上的386路公交车非常有名,坐386到人大和中关村办事特别方便。知春路周围有很多小区,好多同事都住在双榆树、双安这片,翠宫饭店方圆一公里内。后来我发现在西北边待惯的人永远喜欢在西北边,包括我们后来搬家到翠宫北边的柏彦大厦,迁址时候第一考虑的也是老板和员工是不是都住在周围。我们"村里"的文化和CBD的文化还是不太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