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寺庙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三大主流类型之一,历 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皇家 园林的气势恢宏、私家园林的精致细腻不同,基于佛教文化 背景产生的寺庙园林,有着独树一帜的造园特色。以宁波天 童寺为例,从整体布局、相地风水、植物配置、理景艺术等方 面对寺院的“匠心”布局进行分析,从视境、声境、嗅境、味 境和触境五境对寺庙园林造园“意境”进行阐述,总结寺庙园 林造园意匠特征,丰富传统园林文化理论,传承与弘扬我国传 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借的智慧     
《园治》是讨论中国庭园艺术最完备的一本书,而且是世界上谈论造园艺术最早的一本书,该书作者计成,字无杏,号否道人,明代杰出的造园艺术家,自幼倾心艺术,擅长书画,游历了天南海北的名山大川,  相似文献   

3.
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清代江南私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本文从平面布局、空间布置、景观要素安排以及一些特殊造园手法这四个方面浅析清代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希望通过对江南私家园林造园艺术的研究和学习,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晚明江南园林开始兴起使用黄石来叠造假山,明末清初以后,黄石被大量运用到造园中,形成了与太湖石分庭抗礼的局面,这是晚明至清初江南造园的转折中一个细微但重要的变化。梳理其兴起的过程和影响,并从多方面来探究这个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除了石材资源与成本的影响外,晚明造园画意原则引导下叠山技法的变革是主要的原因,其背后还有当时社会审美思潮的推动。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明末中国造园专著《园冶》中掇山篇的分类,并探求了其如此行为之目的及动机,挖掘如此方法之思路。计成对于假山之分类采用了2套体系:一者以假山所在之环境分类,即“宜”;另一为所构成假山本体之各个器官部分,即“体”。如此分类,可体现作者独特思路:一方面展现了作者立足于实际营造,利用深厚的实际营造设计经验反哺理论;另一方面可使得掇山的重点更加全面的被点明,而不会有偏颇之虞。  相似文献   

6.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在日益显现其多样化的同时,也存在明显误区:过分强调视觉的美观而忽视了对其居住、生活主体——“人”的基本需求的关注。根据现代城市公共空间面临的困境,设计师应当适度借鉴中国古代造园理论中的相关主张。古为今用,寻求一条即与自然相协调,又充分实现人的主体欲求的公共空间设计道路。  相似文献   

7.
宁夏镇城(明代银川市旧称)位于古老的引黄灌区宁夏平原的中部,渠湖串联的区域水系为造园带来便利。聚焦于此,通过史料考证和位置复原,再现了镇城主要园林的空间分布,并系统研究其造园特征与园林风格。研究表明,宁夏镇城园林具有湖渠立园、环水塑景、水系多样与意境悠远的特征;园林风格集地域风景、贵族、文人和生产特质于一体,这与历史环境有关。填补了明代西北园林史研究的空白,挖掘了银川地区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郑立捷 《经济月刊》2011,(9):132-133
广东城冠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多元化发展的大型集团企业,自1997年成立至今已走过14个春秋,主要经营实业投资、石油开采、矿产开采、旅游开发、融资担保、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房地产开发、海外投资、造园艺术、物业管理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组建背景与现实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组建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是党中央、国务院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国有企业脱贫解困和转换经营机制,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健康运行而采取的重大战略决策。今年4 月,中国第一家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立。本文拟就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的背景作一些宏观介绍;阐述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不是一家投资银行,为什么拥有那么多的投资银行手段;以及设计阶段的一些设想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1951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组设立之前,已经有 一些学校进行了长期的课程建设,国立中央大学在农科和工科 中都开设了造园相关课程。通过梳理国立中央大学园艺、森林 和建筑工程科(系)中庭园相关课程的开设情况、设置原因及 授课教师,分析造园相关的科研、实践及其对风景园林学科发 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国立中央大学造园相关课程主要由园艺系 发展而来,建筑系可选修,课程均有相应实习,由吴耕民、陆 费执、范赉、李驹、陈植、曾勉、毛宗良、刘敦桢、刘福泰、 章守玉等留学归国的骨干教师开设。师生们不仅将其教学体系 推广至全国,也进行了一些造园实践和研究,为中国风景园林 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楠   《技术经济》2020,(5):53
20世纪80年代,瑞典农业科学大学风景园林系教 授罗朗·古斯塔文森在阿尔纳普校区创建风景实验室,融汇三 脉斯堪的纳维亚风景园林的历史源流,即农林、早期自然保护 与城市公园,系统性、全尺度地探索一片幼林地风景的创造性 管理。风景实验室将林地规划为多林分组合,作为营林、风景 园林设计与教学,以及公共游览的同一场所,因循植物景观的 自然形态与活态结构,善用林室氛围景观,实践一种协同营 林、生态保育和风景审美效用的管理式设计,为发展多用途城 市林地提供创新实验场所。在风景实验室教研组发表的项目论 文与报告书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说明主要实验原则与方法, 解析创造性管理的风景园林设计主线,简述由风景实验室延伸 出的设计概念与项目。  相似文献   

12.
夏恩君  张真铭 《技术经济》2020,39(2):134-143,163
区别于增值性创新,预防性创新为采用者带来的收益难以直接观察,创新决策过程较少得到学者关注。为探索预防性创新接受行为的关键决定因素及其对在创新扩散过程中影响大小的变化,本元分析以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为例,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及其扩展模型、隐私计算模型、创新扩散理论与健康信念模型构建了概念模型并收集了28项研究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①本元分析中选取的变量可有效预测用户预防性创新的采用;②随着投稿年份增加,态度、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绩效期待、努力期待、社会影响、便利条件、娱乐动机、信任、兼容性、顾客创新对使用意愿,健康信念对感知有用性之间的显著关系逐渐增强。此外,感知益处、感知隐私风险也显著影响使用意愿;③随着创新产品的扩散,用户对产品提出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史》写作的缘起,总结了学科史的特征、结构和内容,划分了世界和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阶段。世界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可划分为5个阶段:造园阶段(1828年以前)、孕育和创立阶段(1828—1900年)、现代主义运动阶段(1900年—1960s)、生态运动阶段(1960s—1980s)、多元发展阶段(1980s—)。与此相对,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发展也可分为5个阶段:中国风景园林知行传统(1912年以前)、孕育和萌芽(1912—1949年)、创立和艰辛曲折发展(1949—1978年)、蓬勃发展(1978—2011年)、全面规范发展(2011年以后)。重点阐述了中国风景园林学学科不同发展阶段的外部条件和内生动力,总结归纳了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内容。  相似文献   

14.
:景观原型代表着人类对自然最原始的情感,下意识地 反映在人们的景观营建活动中,创造出各种景观类型。景观原 型具有强大的审美感召力。认识场地的本质特征并以新的线索 将其具体化,补充、调整要素,加强景观结构和自然特征,将 其与受到广泛认同的景观原型和景观类型相关联,能够创造具 有场所精神的景观空间。精心设计的观景点和游览路径,可以 强化人们对景观的体验和感知,加深人与景观的共鸣。最后, 以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为例说明基于原型、场所和体验的景 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以《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Landscape Ecology》《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和《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Landscape Management》5种风景园林类影响因子较高的SCI期刊为研究对象,选取2013—2017年为研究时间段。基于Web of Science(WOS)和期刊官网数据,统计各期刊载文量、基金论文比、研究方向、作者来源及作者合著度,总结各期刊载文的不同侧重点。运用“文献计量在线分析平台”处理WOS核心合集数据,通过“关键词分析”得出期刊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服务、城市化、气候变化、城市规划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通过“国家总量分析”“国家间关系分析”“机构影响力分析”得出中国风景园林及相关学科学者在风景园林学科国际前沿期刊上的发文现状,并提出建议及展望。  相似文献   

16.
1980—2010年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化建设全面发展,为各行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风景园林学学科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得以恢复并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风景园林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3个时期进行梳理,总结这一阶段学科发展的4个特征:1)风景园林行业体系逐步规范化;2)风景园林建设项目从传统到现代;3)风景园林设计单位由单一到多元;4)风景园林人才培养蓬勃发展。该时期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的影响为2011年正式成为一级学科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建筑是风景中一种独特的存在。“风景”在建筑学语境中应被拓展为更广义的“景观”,当代建筑和城市研究与景观已形成多重维度的互动,中外建筑师与艺术家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表达出不同的自然建造观念和思考,既有对自然哲学的追求,也有对自然资源和风景的利用。景观与建筑、城市之间形成了一种共构的复杂关系。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与自然关系的双重关照出发,尝试论述将一种更深入的自然观作为价值的维度引领当代设计的可能性。 关 键 词:风景园林;自然;建造;建筑  相似文献   

18.
风景特质评价(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作为一种管理风景变化的新工具,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风景特质评价的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国土尺度或自然乡野地,对于风景名胜区特质的识别研究尚属空白。介绍了风景特质评价的基本流程,尝试对武当山风景名胜区中的五龙宫景区进行风景特质识别,绘制了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的风景特质图,总结了英国风景特质评价作业体系的优缺点及研究局限,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立足奥姆斯特德的书信、报告等史料文件,聚焦到 奥姆斯特德与19世纪美国文明转向、文化独立及阶层政治相 关的具体事件,层层重构这些事件的风景园林学意义。再通过 分析纽约中央公园,检视奥姆斯特德价值观念的呈现。致力于 建构奥姆斯特德设计思想、价值判断及空间理念等方面内容与 19世纪美国史之间的脉络性关联,以期推动风景园林学科中 的空间理解与社会、政治之间建立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