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该文章主要根据三本伊朗谚语书籍和谚语使用者的信念、想法和价值观对隐喻反映为研究依据。通过调查三本书籍,得到多达4710条的谚语,在内容上有56条颜色词谚语被选择分析。结果表明,颜色词谚语并不是均匀分布在波斯谚语中,而是站在积极内涵和消极内涵这两个方面。由于隐喻表达有科学的形影不离和非科学的文章这两个特点,语言使用者因此被建议要在不同的领域中对这些表达有足够的认识。(本文是对Mohammad Aliakbari;Fereshteh Khosravian的A Corpus Analysis of Color-Term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Persian Proverbs的翻译,其中部分内容稍有改动,但整体力求做到忠于作者的表达思想,如有翻译不合理之处,请各位谅解并提出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2.
3.
刘明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文章首先运用Lakoff & Turner的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理解谚语的一般认知推理过程,然后指出该理论在分析谚语,尤其是分析相互矛盾谚语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接着文章分析了谚语中的跨文化特征和矛盾现象,从而揭示了导致这种矛盾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通过人类的价值观和文化的多样性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谚语的意义和正确对待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刘正霞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126-127
古典修辞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格。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语言学家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研究隐喻,揭示语言的起源、发展和使用乃至人类认知思维和智能发展的奥秘。系统功能语法学派认为隐喻现象不仅限于词汇层面,也发生在语法层面,Halliday的语法隐喻观更全面地阐释隐喻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疾病隐喻是人们将熟知的、常见的一些其他领域的概念映射到疾病领域而产生的,它也是一种以话语为框架、以词为焦点的话语现象。疾病隐喻的使用与理解实际上都是受关联原则支配的,可以运用语用学的关联认知理论对疾病隐喻的产生与理解机制进行阐释,这对英语教学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李金秀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9):134-135,144
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所以隐喻是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认知方式相同,隐喻就得以保全,即可采用对等翻译;认知方式不同,就存在译语隐喻的转换、异化、或消解,则须采用转换翻译、异化翻译和消解翻译。 相似文献
7.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本文分析了隐喻的认知方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隐喻的翻译原则及三种翻译技法:(1)直译法%(2)转换法%(3)意译法。 相似文献
8.
隐喻:语义扩大的触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桂蓉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7(3):47-49
隐喻是语义扩大的触媒,其认知本质为探究英语语义的不断发展和丰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在映射的过程中语言符号获得了新的所指,语言符号的意义得以扩大。这一点在词汇和语法两个层面都有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角度看汉英语言的空间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杰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00-101
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关于隐喻有指称说、替代说、转移说、变异说、分类说、互动说、语用说、语义说、认知说等等,其中认知说不仅解释了语言现象,而且还解释了人们概念的形成、思维的过程、认知的发展、行为的依据等人类心智的本质特征,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汉语的“上”和“下”,英语的“at”、“on”、“in”为例,具体地从认知角度看汉英的空间隐喻。 相似文献
10.
杨秋灵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5):85-86
用概念整合理论阐释英语谚语,可以领悟谚语的深层含义,可以将谚语所蕴含的概念意义进行重新整合构成新的意义,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谚语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11.
远洋 《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4):49-5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的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网络新词有其自身的构词方式,同时网络新词的产生又往往依赖于人们熟知的词汇,借助词汇的比喻意义,赋予旧词以新意,这一过程无不体现着人类隐喻思维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2.
赵同林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2(2):64-66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使得语言符号指向整个语义范畴,而且通过隐喻和转喻进行扩展后的整个语义范畴本身就保留了隐喻和转喻的特征,未被句意选择而被携带进话题的义项通过与句意选择的义项的范畴错置而形成隐喻,隐喻形成的这两种情况都是在语言符号的层面上进行和完成的。对语言符号线性原理的承诺使得任意性和线性共同作用,从本质上规定了隐喻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李艳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5):118-119
英语过去时在运用中与其时态定义看似矛盾,然而从隐喻认知角度分析,这是人们在空间域中形成的某些意象图示通过隐喻映射到时阃域,再进一步映射到心理域的结果,这一过程正好反映了人们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4.
15.
汤洁 《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84-88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可以把有关职业的隐喻性描述归纳为四种主要的概念隐喻类型:生命体隐喻、旅途隐喻、竞赛隐喻和匹配隐喻。进一步分析职业概念隐喻的生成机制,发现:除了单个概念隐喻内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系统性的映射,还可以归纳出各个隐喻的类别特征即突显属性的映射,这些突显属性通过相似性直接映射到目标域——职业这一义域中,使作为整体概念的职业的特征更加完整。职业概念隐喻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魏晓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95-96
隐喻已不再单纯地被看成是一种修辞。它对语言和认知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探讨隐喻的本质入手,试图分析隐喻与认知的关系,从而推动英语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格,近年来受到诸多认知语言学家和学者的关注,学者们注意到隐喻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更重要的它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本文从空间、人体和情感等方面揭示了语言和认知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介绍隐喻的认知功能并讨论其在外语教学中三个方面的运用,即隐喻与词汇教学、隐喻与文化教学及隐喻与语篇教学。 相似文献
20.
在词汇教学中,采取隐喻认知模式显性教学比传统模式教学更能提高词形习得和词义习得效率。通过提高学习者的隐喻意识,可以大大提高词汇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