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央行在目前发布的2011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谈到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时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在总量适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调节好货币信贷供给,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随后,央行宣布了今年的首次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业内专家分析讪为,审慎政策框架,把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结合起来,并根据经济景气变化、金融机构稳健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对有关参数进行的适度调整,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主要由产出缺口、货币信贷量过快增长、经济结构因素变动、汇率的变化以及通胀预期造成的,而产出缺口是决定通胀的一个基本力量,在货币供应量指标M2中,短期内只有"真实交易货币"能直接对物价起推动作用。结合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对中国治理现阶段的通货膨胀提出几点建议,主要是完善CPI体系、央行实行货币从紧的政策、压低房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3.
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把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作为监测目标,确定了三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并按季度向社会公布执行情况。1998年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来的贷款规模控制,央行宏观调控转为主要调控货币供应量,并灵活运用利率、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间接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4.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传统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实现信贷结构、货币供应量等目的,进而对整个社会的宏观经济发展产生作用。近年来,央行连续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明确了央行进行宏观调控的决心,收缩了社会资金流动性,抑制了过热投资.保证了社会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应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当前的货币形势,仍然持续着"松货币、紧信贷"局面.2002年中期以来,因2003年经济局部过热,出现贷款增长速度明显高于货币供应增长速度.2004年年中尽管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货币供应增长,由2004年的14.6%上升到2005年的17.6%,增长3个百分点,但人民币贷款增长率却直线下降,由2003年的21.1%下降到2004年的14.5%,2005年的13%.  相似文献   

6.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传统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实现信贷结构、货币供应量等目的,进而对整个社会的宏观经济发展产生作用。近年来,央行连续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明确了央行进行宏观调控的决心,收缩了社会资金流动性,抑制了过热投资.保证了社会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夏志琼 《经济》2006,(6):64-64
据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今年前三个月全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26万亿元,同比多增5193亿元,已完成央行今年信贷计划目标的50%。为此,央行出台紧缩政策,于4月28日上调了贷款利率,以控制贷款的过快增长。那么银行放贷的冲动来自何方呢?  相似文献   

8.
2021年末至2022年一季度,美国白宫和美联储密集发布多份与央行数字货币相关的文件和报告。以此为分水岭,美国改变此前在央行数字货币上的模糊政策,正式加入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的竞争。在国内,美国政府加紧整合内部意见、凝聚共识、推动央行数字货币技术和系统研发;国际上,美国提出整合现有国际平台和机构力量,推动多双边合作,积极引领国际央行数字货币研发和体系建设。美国希以此加固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支付与货币体系,但由于国内意见高度分裂、数字美元与私人稳定币关系难以理顺、央行数字货币国际规则协调难度较大,加上国际经济多元化发展,对美国政府的央行数字货币战略构成挑战。  相似文献   

9.
正在一些机构"焦虑"地呼吁全面降准之时,央行给出了"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的答案。本次"定向降准"有两个严格指标:金融机构上年新增"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必须占全部贷款的50%,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必须占全部贷款余额的30%。其实,我国信贷结构已积累了很大问题,从2009年起信贷规模急速扩张,但这些年中,每年有1/4的新增贷款投向房地产行业,有接近八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1998年1月到2006年6月的经济金融月度数据,主要运用VAR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传导渠道进行实证检验和理论分析,发现:(1)货币供应量M2是货币政策的重要指标,它对经济变量的解释(预测)能力远高于其他货币变量;(2)货币供应量M2对工业增加值和CPI作出系统性的反应,且M2新息是由央行决定的,表明货币供应量M2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3)我国基本不存在货币传导渠道,主要的传导渠道是银行贷款,信贷规模是事实上的中介目标,直接调控经济,并引导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因而,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实际上是两个——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M2,这种调控模式在1998年前后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4)两个中介目标调控不同的领域:信贷规模主要针对实体经济,货币供应量主要针对金融市场,这是我国央行的一种现实选择,央行也较为成功地实现了两者之间的一致和协调。上述结论对于货币政策实践是有意义的,表明我们更应关注信贷规模指标并以此为核心来调控经济。当然,这种货币传导模式存在缺陷,只是阶段性地起作用。从未来的发展模式来看,要采用包含更多信息的利率作为政策中介,其前提条件是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1.
周涛 《财经科学》2006,(11):1-8
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快速增长,货币信贷居高不下,我国经济过热的风险仍然存在.央行在将近4个月的时间里先后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提高利率以抑制过快增长的货币信贷.本次货币政策的目的将限于通过抑制信贷过快膨胀来平滑经济增长,其理想效果是防热而不会致冷."稳健"仍会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基调.继续加息不是央行的最优选择,高固定资产投资、高经济增长速度仍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程碧波 《经济导刊》2009,(12):48-49
一般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源自美国次级贷款的滥放和衍生品的杠杆放大,仿佛只是美国经济内部的一个失误。研究表明这是一场系统性危机,来自于信贷经济体系本身。在信贷经济下,一国货币充当世界货币可能带来系统性金融危机,世界货币的流出及其长期存储,使得货币资金与贷款发生镨配,从而导致特定时期的信贷缺口。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管理策略对其信贷供给与周期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银行业倾向于根据即期或历史信息对其信贷组合的预期损失进行评估,但其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却倾向于是逆周期的,似乎与即期准备或后向准备管理策略下的贷款损失准备的顺周期性相悖,这需要结合我国宏观经济和银行业特定的演变规律才能给予合理解释。自实行统一的贷款损失准备管理政策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基本上处于经济周期的上行阶段,且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处于下降的通道,当我国银行根据即期或历史的贷款损失信息进行信贷风险的评估时,其将高估了信贷组合未来的预期损失,从而倾向于计提较多的贷款损失准备,并供给相对较少的银行信贷,进而引致了贷款损失准备的逆周期变动。  相似文献   

14.
信贷规模规避与货币政策调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伍戈 《财经科学》2010,(9):10-16
随着紧缩性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不断出台,我国商业银行的货币信贷投放行为受到抑制。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转而加强与信托公司合作,规避信贷规模管理。本文在分析近期信贷规模规避典型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货币政策调控的具体影响和未来挑战。本文认为,应强化对货币信贷的统计分析,丰富货币政策工具,密切关注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充分考虑微观主体对各种宏观调控政策的博弈,从而有的放矢地制定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15.
村镇银行在产权组织形式、资金定价机制、信贷模式、产品设计等方面的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贷款脱农化、信贷规模化、业务同质化,偏离三农倾向,业务拓展受到资金来源、政策限制、外部环境等制约,高度依赖发起行,赢利模式的长期可持续性不明朗等问题。该文认为,村镇银行应明确办行方向,准确定位,加强自身建设,同时应加强监管引导与风险监测,完善央行货币政策支持与金融服务措施,强化财税政策支持,优化村镇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促进村镇银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自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一些西方学者逐渐拓展了传统主流经济学对货币供给内生理论的研究,对货币政策的分析出现了许多新的经典性研究成果。拉维依(Lavoie)[1]认为利率是外生的,银行适应信贷需求而创造信贷货币,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而适应银行的准备需求,因此,货币供给是内生的。波林(Pollin,1991)认为货币供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私人系统内生决定的,而利率不完全外生,是由央行和市场共同决定的。麦卡勒姆(Mc-Callum)[2]、博芬格(Bofinger)[3]等人针对传统货币供给乘数理论的缺陷,强调了利率机制在货币供给过程中的作用,对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做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外汇占款这个货币发行的源头的作用逐步降低和货币市场利率到商行信贷利率传导的失灵,央行不得不创立了一些新的政策工具,比如PSL,央行试图通过合格抵押品来进行基础货币投放,以达到引导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PSL的推出,不仅是对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的丰富,同时也是对我国利率走廊建立的一个有益尝试;另一方面PSL也具有货币最终流向不可控、招标不透明、对利率锚的形成效果不突出和基础货币投放量小等不足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十年改革,我国的金融体制在机构设置、业务范围、企业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但与蓬勃发展的国民经济的需要相比,现行的金融体制还很不适应。社会上对改革现行金融体制的亟切要求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对现行金融体制进行反省和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反思之一:传统的金融管理手段无法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按照西方国家的经验,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进而控制货币供应,以达到调控整个国民经济的目的。为了调节金融、稳定货币,中央银行通常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等经济手段,控制和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量。 第一、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规定法定存款准备率,除了保证资金的正常运行外,主要是为了控制各家行的贷款能力。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影响各家专业银行的贷款能力,最后达到控制市场货币流通量的目的。在我国,由于专业银行没有实行真正的企业化管理,企业不是真正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专业银行可利用的存款虽然减少,但因此而短缺的资金可以向中央银行追加借款,对贷款总规模的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 第二、再贴现。再贴现是发生在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贴现行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各金融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构建DSGE模型,采用贝叶斯方法对中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进行估计,并结合数量型与价格型调控工具的动态模拟分析和调控效率数值分析以系统考察不同类型货币政策工具面临经济冲击时的调控效率,最后据此遴选出最优政策工具.研究结论认为: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较数量型能更有效地吸收总需求和总供给冲击带来的影响,引致经济均衡偏离程度最小;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下外生冲击引致的宏观经济波动较小,经济偏离的稳态收敛速度也明显快于数量型;无论是面临总需求冲击抑或总供给冲击,价格型工具的货币调控效率均明显高于数量型工具.为此,本文认为“十三五规划”关于推进货币政策从以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以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型的战略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未来央行应强化价格型工具调控;同时,央行可适当将提高宏观调控效率作为今后货币政策调控的基本要求和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增速稳步攀升,但贷款增速却逐次惯性回落,靠存、贷款利差收入的商业银行经营成果的最终体现,将面临着银行利率通过两年6次下调和一次性大幅度下调准备金率的新的政策驱动下,资金上存央行已基本无利可图。再不研究贷款营销渠道,要实现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只是一句空话。对加快贷款增速的有效办法是创造需求与增加资金供给并举、信贷投入与效益并重的信贷战略,把握信贷投入切入点,实施存、贷增速同步增长经营格局。具体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找准贷款营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