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文献综述法、博弈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从不同农民的心理出发,了解促进和阻碍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研究发现:经营大户看到规模效益的同时担心转出户心态不稳而无法获得成果;种田能手想通过扩大种植范围增加收入却由于农业投入资本高,效牢低而犹豫不决;进城务工者想将土地流转出去义怕失去生活保障.为了给土地流转提供一个好的环境,打消农户的心理顾虑,进而分别从政策、制度、服务体系及技术平台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便能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率,促进土地流转进程. 相似文献
2.
林地流转不仅是我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对优化林地资源配置、提高林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户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19年对浙江省4个县(市、区)228个农户抽样调查数据,采用了DID模型实证分析了林地流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林地流入对农户人均林业收入、林业收入占比和人均收入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林地流出对林业收入占比存在显著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3.
4.
5.
6.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农户林地流转行为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通过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农户的林地流转行为进行统计描述分析,指出了目前农户林地流转行为的一些特征:农户林地流转的发生率还较低,但林改后较林改前有显著提高;农户林地流转尚未达到一定规模,距离真正的林业规模经营还相距甚远;农户林地流转的范围主要局限在本村村组内部,但林改后这种情况有所改观;林地流转的期限比较确定,林改后租赁期限明显较林改前租赁期限长。该文提出了进一步规范林地流转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反租倒包”农地流转中农户博弈行为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反租倒包农地流转模式的形成机理出发,建立了反租倒包参与主体关系模型,利用博弈论对参与主体的关联关系和博弈行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反租环节,如果农户对掌权者的掠权行为采取容忍态度,结果必然导致农户土地权益受损,如果农户反抗,则存在三种可能的博弈结果:和解并取得和解金、上诉并可能取得赔偿金和继续容忍,博弈最终结果取决于农户采取行动的坚决性和谈判能力的高低。在倒包环节,设计了一个带有激励约束性质的合同形式,博弈结果表明:固定工资条件下,由于农户劳动的部分属性由自己控制,农业企业难以度量和监督,部分劳动属性会落入共有领域而被农户以较低的成本或无成本获取,表现为偷懒和不作为,而绩效工资则能有效调动农户的积极性,降低均衡偷懒概率。在保障农户预期收益稳定和农业企业对工资波动性需求之间寻求一个有效的平衡,从而得到一个博弈结果下的契约形式。最后以两个典型的调查案例实证了本文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农户分化对林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福建省10个县(市)274户农户的抽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建立农户林地转入模型、转出模型,实证检验农户分化对林地流转的影响。研究将农户分化分为农户收入水平上的分化和农户职业上的分化。研究表明:农户分化对农户林地流转行为影响显著,其中农户收入水平对福建省农户的林地转入行为在统计上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对农户林地转出行为也有负向显著的影响;农户职业分化对农户林地转入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却对农户林地转出有正向影响。基于研究提出以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林地流转、建立林地流转市场、建立健全林地流转保障体系、完善林地产权管理制度、合理引导林地租赁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社会结构变化促使农林业农户劳动力发生转移,对林地流转造成一定影响。采用IV-Probit模型及估计方法,分析了集体林区农户劳动力迁移对林地流转的影响,结果显示该情况抑制了林地转入,但却促进了林地转出。希望通过分析,实现非农就业转移稳定、长期、有效发展,推动农户间林地流转,实现林业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我国土地制度的施行使得农户拥有较多小块土地,家庭农场实现连片规模经营的前提是获得规模连片土地,家庭农场与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协商时,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家庭农场的意愿如何值得探讨。因此本文研究目的是对家庭农场实现规模连片生产提出建议,期望家庭农场实现规模化经营。[方法]博弈分析法。[结果]家庭农场存在从农户手中转入土地困难,转入土地意愿不强的现象,家庭农场弱转入土地意愿的根源在于土地租金过低、农户转出土地净利润过低、实际转入土地意愿过低。[结论]由此文章提出了3点建议:(1)尝试\"确权不确地,确地不确人\"的确权政策(2)创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信息平台,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所(3)工商资本下乡租田的做法需谨慎。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基于公共地的悲剧模型,构建经营性土地出让中各供给主体在个体理性支配下同整体理性进行博弈的模型框架,并以此对目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研究方法: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多个供给主体在个体理性支配下的博弈行为会导致土地供给趋于饱和并且会进一步导致土地供应过量。研究结论:提出建立以促进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以土地储备为基础的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政策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退耕还林工程利益相关者行为动态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确定了政府、林管部门和农户为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而运用动态博弈理论剖析了退耕还林工程期满后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机理,最后通过博弈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得出结论和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土地转出中的各方利益博弈和家庭分化导致小农户转出土地的意愿存在较大差异。为能清晰掌握影响小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因素,文章以有关影响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33篇文献为基础,运用Meta分析方法,进行效应量汇总、同质性检验、发表偏倚检验和Meta亚组回归,得出以下结论:(1)受教育程度、非农收入、政策认知和社会保障对土地转出有显著正向影响;(2)从效应值大小来看,政策认知为最主要影响因素;(3)流转政策越完善、质量越高的期刊越能体现家庭收入对土地转出的作用,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更能体现家庭收入对土地转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17.
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了解国内学者对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动态,介绍和评述解决该问题的思路。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对与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相关性强的文献进行梳理,国内学者主要对7个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改进获取数据的方法和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设想。研究结论:国内学者界定了可持续生计的定义,概括了其特征,建立了分析框架,提出了评价体系和量化标准,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多种解决思路,但其研究方法和工具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8.
19.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博弈行为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量研究表明,尽管国家在政策和法律上采取诸多限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或明或暗的流转仍然大量发生.从流转主体间的利益博弈过程分析入手,论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客观必然性,为国家逐步放开限制和规范流转提供理论参考.通过重点构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利益博弈模型,求解表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转出者、转入者和地方政府三方重复利益博弈的必然结果,因为无论何种条件下,流转都将有助干增加流转各方的预期收益.面对流转的大势,变堵为疏,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和促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合理有序流转,避免土地收益流失和市场混乱等问题,是未来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