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山东省章丘市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章丘市土地整理项目的目的、任务和依据,对土地整理项目的整体布局、标准田块的设计、农田水利设施的布置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优化后的规划设计方案和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农田高程信息快速采集系统的平整精度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目的:提出土地开发整理中农田平整精度评价特别是坡式田块平整精度评价的解决方案。研究方法:理论研究与野外实验相结合,方法研究与技术研究相结合。研究结果:设计了农田平整精度评价技术路线和田面平整度、田面坡度的算法,并开发了软件模块。研究结论:试验表明,运用农田平整精度评价系统,可在野外方便、快捷地对农田平整精度进行出量化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对湖北省县级单位农地城市流转效率模式进行识别,为差别化土地管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SBMUndesirable模型,决策树算法。研究结果:湖北省农地城市流转效率模式有"土地投入限制"、"综合配比调整"、"资本投入缩减"三种,且与区域条件、城市化发展战略规划较吻合。研究结论:(1)识别出的农地城市流转效率模式与区域条件、城市化发展战略规划较吻合,因此识别不同的效率模式具有可行性,同时体现了差别化管理内涵;(2)可依据决策者的需要在不同尺度上识别效率模式,层层分解农地城市流转规划指标以服务决策;(3)每种流转模式均包括效率提升方式,为对应模式下的区域提供优化农地城市流转效率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从农民对农地整理项目的需求出发,对农地整理项目立项决策进行评价。研究方法:基于熵权改进的TOPSIS法。研究结果:(1)当前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灾害、农业基础设施以及耕地资源禀赋,因此从以上三个方面构建了基于农民视角的农地整理项目立项决策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考察了农民对农地整理项目需求的紧迫度;(2)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从农民的角度来看,湖北省农地整治立项优先顺序应为:孝南区肖港项目、随县新街项目、潜江市浩口项目、随县安居项目、孝南区陡岗项目和潜江市熊口项目;(3)基于农民视角的农地整理项目立项决策评价结果反映了目前农民对农地整理项目需求的实际要求,但与当前政府主导的农地整理项目立项决策评价结果不完全一致。研究结论:农民是农地整理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和最终受益者,从农民的视角对农地整理项目立项决策进行评价,更符合农民的利益需求,因此,农民对农地整理项目需求的紧迫度越高的项目原则上应予以优先立项。  相似文献   

5.
文章系统梳理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垦造水田的政策背景和现实需求,结合地勘单位的专业优势,以四川垦造水田项目为例,在分析垦造水田项目建设目标、项目选址、规划布局、工程设计基础上,提出地质工作在支撑服务乡村振兴的8个方面:(1)土地核查、土地整治规划;(2)土壤普查、土地质量调查评价;(3)区域及专项水资源调查评价;(4)自然灾害调查评价与治理;(5)灌溉、排水及道路建设工程勘察;(6)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护修复;(7)农田观测体系建设、地理信息服务;(8)农田景观建设、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在对农地整理管护绩效进行测度的基础上,揭示管护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在不同分位点处的变化特征。研究方法:结构—行为—绩效的研究范式和基于OLS回归、分位数回归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1)实证区域管护绩效均值为35.620,标准差为5.583,呈非正态的"单峰模式"分布;(2)OLS回归结果指出,制度结构和管护行为显著影响农地整理管护绩效,验证了"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的有效性;(3)分位数回归的结果说明,低、中、高水平区间内管护绩效的影响因素不完全一致。研究结论:分位数的研究视角有助于深入分析管护绩效的样本分布区间特征,在不同绩效水平区间应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措施以提升管护绩效。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粮食主产区中低产田分区综合整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因素分层指标、GIS空间插值等方法,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将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理项目相结合,分析了中低产田综合整理的内涵和分区整治要点;选择标准粮产量、等指数和土壤肥力3个因素10个指标,构建了中低产田划分标准。在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划分了3个一级整理类型区和9个二级整理类型区,并按分区制订了9种工程技术模式并提出各自组合特征。研究结论:(1)河南省高、中、低产田面积比重约为49%、31%、20%,高产田集中在黄淮海平原区,低产田分布在豫西、豫南的山地丘陵区,中产田交叉分布在二者之间;(2)以工程为组合,按灌排方式、田块形式、生物多样性等差异,提出了中低产田分区综合整理的重点和措施,为打造河南省粮食核心区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业现代化与高效化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连云港市赣榆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状况的调查,总结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经验及面临的困境和不足。赣榆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经验包括:创新设计理念、因地制宜选址、科学编制规划、及时上图入库、建设生态良田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不足:地块整合不够充分、投资标准不够合理、建设模式趋于固化、土地复合功能不足、规划设计不够系统、建后管护不够到位等。改进建议:(1)优选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加快实现现代化经营;(2)因地制宜进行建设投资,提高项目资金分配合理化水平;(3)建设复合型农田,充分发挥土地生态功能;(4)用户理念与规划设计相结合,显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效应;(5)强化后期管理维护,保证项目长效运行。  相似文献   

9.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生态空间管制分区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揭示生态空间的概念内涵与认知局限,探讨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空间管制分区优化逻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生态空间具有实体、功能、管理等多维属性,蕴含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多样性、生态空间功能的复合性、生态服务价值的人本性三重内涵;(2)生态空间管制分区的认知存在三方面的局限,即价值取向上难以统筹要素、功能与格局,操作模式上忽略社会文化功能的权衡,实施路径上未能建构分级分类体系;(3)国土空间规划对生态空间管制分区提出了底线保障、精细治理、人本服务三个层次需求;(4)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可遵循以生态功能为研判依据、生态要素为空间载体、分级分类高效管理为落脚点的理论逻辑,建构以功能权衡、要素统筹、分级分类为次序的实施路径。研究结论:深化生态空间的理论认知,厘清国土空间规划对生态空间管制分区的核心需求,优化生态空间管制分区的理论逻辑与实施路径,才能有效地支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空间治理现代化目标。  相似文献   

10.
GIS在农地整理土方计算及调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将GIS与农地整理相结合,探索农地整理土方计算与调配的新方法。研究方法:文章构建了农地整理区规划前后的DEM,在GIS平台中利用空间地图代数的原理得到田块的填、挖方量,并将此抽象为供需点,利用交替式定位 — 配置模型实现土方的调配。研究结果:本文以湖北省枣阳市熊集镇国家投资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运用上述方法,得到农地整理区待平整田块29块,需要开挖土方435120.86 m3,需要回填土方307809.00 m3;以交替式定位 — 配置模型为运算规则,最终确定直线运距为200 m的调配方案。研究结论:借助GIS平台,可实现农地整理土方量的计算与调配。  相似文献   

11.
基于DEA模型的土地整理规划方案比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构建科学的评价模型,比较土地整理项目不同的规划方案,为规划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实例验证法。研究结果:对重庆市偏岩镇土地整理项目3个不同规划方案采用带AHP约束锥的DEA方法计算出其效率值分别为:0.95871、0.96881、1,方案3为相对有效方案。研究结论:带AHP约束锥的DEA方法把传统DEA方法对输入输出数据的客观分析与决策者的主观偏好结合起来,应用于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方案的比选,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确定省际间可比的折算系数的方法,为国家级重点建设项目补充耕地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以全国农用地分等汇总成果和各省(区、市)按等折算工作为基础,以标准粮产量为依据,根据农用地利用等别——标准粮产量对应关系,测算出省际间可比的等级折算系数,并以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模拟了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市占用耕地,黑龙江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方法。研究结论:通过省际间的补充既可以缓解后备耕地资源紧张省(区、市)补充耕地的压力,又可以给予欠发达的、以农业为主的省(区、市)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的资金保障,是当前国家级重点建设项目补充耕地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理渠道布置及水力设计辅助系统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索研究土地整理渠道设计辅助系统,提高土地整理项目设计的效率及质量。研究方法:利用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及相关资料建立DEM模型,利用ArcGIS三维空间分析功能实现渠道布置及设计效果评价;通过ArcGIS二次开发平台,实现渠道设计参数计算。研究结果:将ArcGIS软件运用到土地整理项目渠道布置及水力设计中,提高了土地整理项目渠道布置的效率,使渠道设计参数计算准确、方便,实现了渠道设计效果评价,但是评价结果只能从项目整体上反映设计质量,不能详细到田块。研究结论: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与二次开发功能,在常用ArcGIS平台上开发一套用于土地整理项目渠道辅助决策部分的工具包,能够提高土地整理项目设计的质量及效率。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土地整理项目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土地整理评价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详尽梳理,指明土地整理项目评价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归纳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内外土地整理项目评价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已有研究较多关注评价指标构建及评价数值的获取,而较少涉及评价结果的影响机理以及改善对策等的内容;(2)国内土地整理项目评价中绩效理念尚未植入,多项目评价的比较研究缺乏。研究结论:今后国内土地整理项目评价研究应注重比较研究方法的应用,围绕绩效评价、影响机理与改善对策、质量控制以及评价管理等主题继续完善和深化。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比较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管制给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户带来的可能福利损失及其差异性。研究方法:期望效用理论和对比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对农民土地发展权及福利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规划管制给东、中部地区农户带来的福利损失分别为42521元/hm2?a和20309元/hm2?a,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户的福利损失是中部地区的2.09倍。东部地区户均耕地远远小于中部,且东部地区的增量建设用地极为有限,所以东部的土地价值大于中部。(2)中部地区发生占用基本农田建房、建坟、改园、取土、挖塘、闲置等禁止性行为的概率为0.39,而东部地区发生这些禁止性行为的概率仅为0.1,说明在耕地保有目标限制下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得到较为有效的宣传。(3)以日常管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改园、取土、挖塘、闲置荒芜等禁止性活动为依据,中部地区农户的福利损失为3186—5274元/hm2?a,东部地区农户的福利损失为563—11572元/hm2?a,禁止取土行为几乎不会对东部地区农户的福利产生影响。研究结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农户对农田未来用途的预期不同,进而规划管制给他们带来的可能福利损失也有差异,在进行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时应区别对待,提高规划管制效率。  相似文献   

16.
村级土地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土地整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对比分析、权重和法。研究结果:新安置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可分为城镇型、集镇型、中心村型三种基本类型,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农民就业结构、农民经济实力、村集体经济实力、村所在乡镇和县市的经济实力等;义乌市活鱼塘村和西澄村可建成城镇型农村居民点,海盐县横港村和百联村可建成集镇型农村居民点。研究结论:建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及农村居民点整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土地整理项目区景观格局粒度效应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区景观格局粒度效应,探讨粒度变化对土地整理前后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研究方法:景观格局分析法。研究结果:(1)对小尺度范围上的平原型土地整理区,除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数对粒度变化的响应呈现弱敏感性外,其他指数均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2)相关性强的景观指数变化趋势相近;(3)整理前后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可分为变化规律一致且无明显变化拐点、变化规律不一致且整理前后具有不同变化拐点、无规律变化三种类型。研究结论:为准确分析土地整理前后景观格局变化情况,首先应选择合适粒度,对于小尺度范围上的平原型整理项目区,选择10—25m粒度较为适宜;在景观分析指数选择上,应选择敏感性强、相关性低的景观指数。  相似文献   

18.
大都市边缘区基本农田功能特点及划定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目的:与传统的耕地保护相比,大都市区域的耕地保护有其特殊的意义,因为大都市郊区的优质耕地被建设用地占用的速度和可能性最大,如何保护大都市区域的耕地、如何规划大都市郊区基本农田已成为耕地保护研究的热点。研究方法:从大都市郊区基本农田的功能入手,详细论述基本农田的基本功能和外延功能。研究结果:对不同级别的行政主体对基本农田的认识和关注焦点进行了分析;结合不同行政主体关注的焦点和对基本农田功能的侧重,综合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生态和稳定性3个方面构建大都市郊区基本农田规划理论体系。研究结论:为基本农田规划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实际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东港市马家店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划定的基本农田在地类构成质量上略有降低但基本保持平稳,农用地平均质量等级高于划定前平均质量等级,集中连片性有所提高,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基本符合《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原则要求,具有科学合理性。基于地类构成、农用地平均质量等级、集中连片性变化分析的基本农田划定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可行性,为建立完善合理的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检查验收方法提供了初步探索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