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9 毫秒
1.
笔者从支持和反对两个方面梳理了"比较优势模型"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评价,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比较优势模型"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五种主要演化形式.通过分析认为,具有一般服务贸易特征同时能够鲜明反映服务与货物本质差异的教育服务贸易,无论从贸易的基础与动力、还是贸易的模式与结果上都遵循比较优势模型的基本原理完成生产分工和产品交换.结合教育服务产品的提供水平与教育资源禀赋分布,笔者提出了决定教育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五大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通过对"'经济人'假说"形成和发展的剖析,认识"'经济人'假说"的理论价值及局限,并就它对理论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启迪作用提出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全面挖掘沿途国家所具备的比较优势与资源禀赋,培育全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中发挥着支撑性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为商业银行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商业银行如何更好的把握机会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鄢坚 《当代经济》2006,(19):72-73
一、比较优势的变迁 1、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来源于李嘉图的"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取其轻"的思想,它建立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指出两国在参于国际贸易中,即使一国的产品在劳动生产率上处于绝对的劣势,仍有其比较优势,通过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且在两国之间进行交换,就可以获得贸易利益.而要素禀赋理论则从供给的角度出发,集中在两国供给条件的差异上分析,提出形成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一国将生产和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确实解释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中的许多现象,但这种建立在众多假设基础上的传统理论面对产业内贸易,当今国际贸易一体化的现象却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5.
与外国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企业不论在技术装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还是在运行机制、管理水平等多个方面均有较大的差距,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实践表明,在尚不具备强大实力的情况下,通过寻找和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并努力将其转化成竞争优势,同样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找到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资源禀赋方面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的核心能力和经营战略的运用,而比较优势则取决于本国的资源禀赋,如丰富的自然资源、便宜的劳动力等。从资源禀赋看,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劳动成本相对较低上,因此具…  相似文献   

6.
比较优势战略与逆比较优势战略两种对外贸易战略孰优孰劣,以及由此导致的技术创新模式之争是建立在要素禀赋均衡分布假设基础上的。本文结合我国要素禀赋分布现状,在要素禀赋非均衡分布条件下,探讨了对外贸易战略制定以及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以及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并非取决于劳动力人均资本拥有量,而是取决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分布。  相似文献   

7.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只是以两种产品两国贸易为实例,给多种产品或多个国家贸易的比较禀赋优势说留下思索空间。反对比较优势学说的人们试图给出反例,并认为比较禀赋优势说已被推翻。本文指出一些所谓的"反例"并不能称其为反例,新贸易理论也并不与比较禀赋优势说相悖,比较优势说仍然有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追求经济发展质量 与"十一五"规划提出了"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等量化指标相比,"十二五"规划的框架性内容中没有提出具体的量化发展指标.  相似文献   

9.
内陆老区开放高地是新时代内陆地区发挥后发潜力、兼蓄比较禀赋优势与开放机制创新为一体的内陆经济跨越式发展新范式.通过一套开放高地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的研究表明,赣南苏区的经济开放度位势在赣粤闽湘边区中尚不具有优势,与沿海发达地区存在明显差距,但差距呈缩小趋势;赣南苏区在开放高地潜力评价中处于有利的后发位势.因此,推动"双循环"合作平台建设、大力培育出口主导型经济、优化空间开放格局、实施开放型创新驱动战略,将有利于"双循环"下赣南苏区高质量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相似文献   

10.
比较利益理论再探讨-与杨小凯、张永生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只是以两种产品两国贸易为实例,给多种产品或多个国家贸易的比较禀赋优势说留下思索空间.反对比较优势学说的人们试图给出反例,并认为比较禀赋优势说已被推翻.该文指出一些所谓的反例并不能称其为反例,新贸易理论也并不与比较禀赋优势说相悖,比较优势说仍然有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8,(5)
文章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从"要素禀赋结构的比较优势决定产业结构"这一经济原理出发,结合山西的要素禀赋条件,论述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全要素分析基础之取舍;二是结合山西实际,对要素禀赋前提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产业政策进行分析,提出"项目导向+能力导向"的产业政策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12.
资源禀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基础.本文选择全国30个省市作为分析样本,构建了资源禀赋指标体系,进行了聚类实证分析.同时文章指出基于比较优势基础的资源禀赋是靠不住的,在地区经济增长"钻石模型"的基础上,产业结构与技术水平、基础设施以及市场化、开放度等因素在决定增长战略时,也是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近二十年来,中国劳动报酬提升远不及国民收入增长的"奇迹",在初次分配中占比渐趋下降。随着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推进,出口规模扩大拉动了经济增长,但劳动报酬受惠有限,背离了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预期,尤其是在比较优势仍集中在劳动要素的情形下。本文主要检验中国外贸发展对劳动收入水平的净效应。在赶超发展的制度背景下,通过构造并使用不同的赶超程度指标,在控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所有制构成、技术进步等因素之后,本文仍然发现对外贸易有利于资本而非劳动。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进出口结构利用并固化国内"资强劳弱"格局,吸收大量廉价劳动力但抑制其报酬提升。长此以往,我国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停滞在国际分工低端环节,脱离顺应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升级的轨道。  相似文献   

14.
罗海平 《经济前沿》2011,(5):122-130
深圳经济特区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奇迹,为我国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圳奇迹的产生并不是历史的偶然,具有多方面的因素。从理论上主要有特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独特的对外发展的区位优势,而最重要的是转型时期的改革家和改革家精神的作用。基于深圳数据和其它特区比较的实证研究发现,“深圳奇迹”的产生根源于制度的创新和技术进步。而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差异的背后是改革家与改革家精神、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的禀赋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中国股市"政策效应"新特征--来自QFⅡ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股市历来对政策具有强烈的敏感性.本文以"QFⅡ出台会引起股市短期内强烈波动"为假设,通过构建QFⅡ指数时间序列、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干预分析模型和ARCH族模型检验,并没有发现预期的市场反应.在此基础上,作者从横向和纵向细分了股市各期"利好"政策,提出"中国股市‘政策效应'逐步减弱"和"‘政策效应'激发条件发生改变"的结论,并据此拟订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1980-200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朝阳  陈煜 《经济学》2006,5(2):579-590
本文对以下几个问题做一个初步的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否符合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否遵循了巴拉萨的阶段比较优势理论?在分析时,把出口产品分成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并计算这三大类产品在1980-2000年期间巴拉萨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和净出口比率指数。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基本符合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并遵循了阶段比较优势原则。  相似文献   

17.
陈凌建 《当代经济》2010,(10):89-91
发展长株潭"两型农业"具有重要意义.要积极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的现代农业建设进程,需要了解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现代农业的禀赋和基础条件.本文从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农业基础、综合经济实力、科技人才基础、体制机制基础等五个方面分析了长株潭"两型农业"发展的禀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秘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秘密" 弗里德曼说,谁要是搞清楚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秘密,谁就可以得诺贝尔奖.这无疑是一支让中国经济学家们激动不已的强心针.  相似文献   

19.
我国征信行业不景气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诸如发展时间短、企业规模小、法律基础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等等,因而若要改良我国的征信行业就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其中征集信息数据.始终处于征信评级业务开展的核心地位,构建企业集群可以促进征信机构更有效地征集信息数据,另外,企业集群这种新型的组织模式在提升征信企业的竞争力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企业集群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在征信行业中构造"‘企业'集群"的构想,它与一般企业集群相比的独特优势,以及"‘企业'集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各种社会问题亦此起彼伏,社会文明出现严重危机.国人多将这些问题的根源归结于制度的不健全.本文,笔者将通过论述制度与社会文明的关系,提出"理想化'理想制度"这一观点,同时对于如何加强我国制度建设,提出些许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