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春艳  姜慧 《技术经济》2008,27(2):58-63
针对工业化水平和工业化质量构建了新型工业化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出影响中国山东省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与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进行横向比较,以明确差距,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区域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都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测度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和质量是新型工业化问题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由于传统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因而传统工业化测度不能全面测度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和质量。本文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试图构建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全面、客观、科学地测度区域新型工业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状态,进而为有关部门加强对工业经济的宏观管理与指导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董富华  徐华国 《经济论坛》2004,(19):127-128
工业化模式的选择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新型工业化的内涵。这为新时期中国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综观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与学术论著,对国家工业化特征、发展阶段、工业化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的分析与论述较多,而对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判断,缺少定量分  相似文献   

4.
试析新型工业化下主导产业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供给、需求约束的强化。要求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了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选择新兴主导产业。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分析走新型工业化下选择主导产业的成因,阐述新型工业化下主导产业选择标准。构建新型工业化下主导产业指标体系,并提出新型工业化下主导产业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江苏省“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宏观发展战略为研究背景,在全面研究全省工业化发展水平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走符合新的科学发展观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江苏省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构筑了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体系,并研究制定了重点实施内容、评价指标及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渠爱雪 《经济地理》2006,26(1):55-59,65
文章在建立区域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以江苏省13个地市为研究地域单元,对江苏省区域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和研究。结果发现全省新型工业化程度不高,区域分异现象明显,新型工业化层面因素空间表现各异,模式各具特色。基于上述特点,对江苏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构想: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全面提高全省新型工业化水平;强化信息化带动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因地制宜,探索具有江苏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缩小新型工业化区域差距。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充分理解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的基础上,首先建立评价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指标体系,然后对陕西省新型工业化水平进行测算,测算结果显示目前陕西省处于新型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接着对陕西省的新型工业化发展状况分别进行了纵向分析和横向分析,并分析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最后有针对地提出推进陕西省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6,(2)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八大再次强调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飞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的重大战略部署。然而时至今日,经历多年的工业化实践后我们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到底如何?这正是当下的热点,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文章紧扣新型工业化的内涵,构建新型统计测度指标体系,并利用这套指标体系通过广东的实践来验证我们的新型工业化进度,以求测度准确、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工业化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山西作为我国能源老工业基地的典型代表,如何对其判断和推进其新型工业化发展,尤其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从对山西新型工业化进程和阶段的评价、判断及相应采取的对策措施等方面,初步探讨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调查研究,构建了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它对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互联网+背景下,以江苏省的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评价等方法设计了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从而达到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的信用环境、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以及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建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山西新型工业化阶段的评价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苑琳  郑芹  雷怀英 《技术经济》2006,25(10):17-21,31
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工业化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山西作为我国能源老工业基地的典型代表,如何判断和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尤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从山西新型工业化进程和阶段的评价、判断及相应采取的对策措施等方面,初步探讨下一步山西走新型工业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王锡群 《当代经济》2007,(11S):50-51
随着竞争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关注企业竞争力,并且越来越认同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讲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可以将评价标准以指标体系的形式加以量化,反映企业人才竞争力的现状,使企业能够客观地认识自身状况,找出存在的差距,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开发与管理战略。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引导我国各地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参照国家城调总队所构建的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1项测度指标,构建了衡量我国新型城镇化形势下的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验证其合理性,基于Eviews6.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市2011年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测度研究。并得出,我国城镇化质量总体水平不高,主要集中在良、中这两个等级,其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从研究结果来看,所构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合理性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区域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以分析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为核心,通过构建反映新型工业化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大致情况,发现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差距,据此提出适合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王锡群 《当代经济》2007,(21):50-51
随着竞争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关注企业竞争力,并且越来越认同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讲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可以将评价标准以指标体系的形式加以量化,反映企业人才竞争力的现状,使企业能够客观地认识自身状况,找出存在的差距,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开发与管理战略.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中国逐渐由二元社会迈入了一元社会,这意味着中国城镇化走入特殊的时期.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力求科学全面地建立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论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之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衡  许凌  计志鸿 《现代财经》2006,26(1):60-65
城市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但如何方能称之为现代化?固而设置评价城市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的方法,就成为必须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工业化进程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工业化进程进行基本判定有助于正确作出经济决策。社科院课题组对中国1995年至2005年省际工业化进程的研究成果丰富了国内对工业化进程的研究。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封其指标体系进行丰富,相应修改其指标权重,并改变其横向比较的研究方法;依托河北省1949年至2007年相关经济数据,封河北省的工业化进程进行纵向分析。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荣言  张利群  李荣平 《经济师》2003,(11):233-233,281
文章根据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评价原则 ,设置了科学、合理、少而精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提出了利用改进的模糊数学方法 ,对产业竞争力进行科学的评价 ,进一步丰富了竞争力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现代农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永兴  李卫江 《经济地理》2002,22(5):530-533
本文结合上海市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发展,研究和提出了现代农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就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基本原则、数值标准化和权重配赋等,作了必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