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剥削是人类历史上存在的一种经济关系,必须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关系的理论来研究剥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主义的剥削对经济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因此在政策上应予以保护和支持。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要消灭剥削的。利用剥削,发展生产力,为最终消灭剥削创造条件,这是历史的辨证法。  相似文献   

2.
一提到“剥削”这个词,很多人会觉得它离我们现实生活很遥远了,因为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就是要消灭剥削.但现实情况是现在我们的社会中剥削现象仍然存在.由于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所以我们现在的政策必须鼓励和支持存在剥削现象的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现阶段的剥削现象,要意识到这只是暂时的,也并不会改变或影响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针对当前的剥削现象,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不能任其自由发展,要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为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3.
对“剥削有功论”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必然涉及我国现阶段的剩余劳动和剥削问题。过去我们对刘少奇“剥削有功论”的批判是完全错误的,当时的资本主义剥削在我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进步性,资本家组织生产、发展生产的确有功,剥削对工人阶级也有利,剥削关系不能让资本家个人负责。我们现在引进外来资本主义的剥削,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本国私营经济中存在按资分配和剩余索取,但本质上不是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谈消灭剥削,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还没有摆脱对物的严重依赖,这就决定了私营经济中的剥削现象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客观合理性.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中的剥削现象,发挥剥削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企业存在剥削具有必然性。肯定剥削的积极作用就要确定合理的剥削程度。现实中存在干预合理剥削程度的行为。为了促进私营企业健康的发展,要限制这种不合理的行为,由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决定剥削程度。  相似文献   

6.
发展私营经济与消灭剥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私营经济与消灭剥削张广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而适当地发展私营经济,无疑是说,在我国现阶段,不但要容忍剥削,而且要适当地发展剥削。这是一种矛盾现象,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一、私营经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经济...  相似文献   

7.
叶普万 《生产力研究》2004,(9):12-13,25
剥削既是一种历史现象 ,又是一种现实行为。剥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剥削产生的基础在于对生产资料和流通资料的占有 ;广义剥削产生的基础在于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垄断。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剥削行为 ,要采取历史容忍的态度。对于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剥削行为 ,要采取历史淘汰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私营经济,剩余价值和剥削是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必然产物。剩余价值的存在,是私营企业主投资经营的内在动力,剩余价值和剥削也是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客观结果。正确认识私营经济的重要作用,保护私营企业主的正当收入,是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现实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落后,客观上还存在剥削。因此,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问题,对于我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剥削是理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然而,马克思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剥削定义.当前学界对剥削的六种主要定义各有缺陷.在对剥削范畴进行科学分类之后,分别对狭义剥削的经济剥削、超经济剥削和作为前二者集合的广义剥削定义作出了新的探索.科学地给出剥削的定义,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劳动关系,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均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长春市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系统、客观地分析长春市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的背景、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针对长春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佘湖山新城生态环境优美、交通区位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新城开发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文章在借鉴国内外新城开发经验,综合考虑城市总体要求、城市经济发展、新城自身特色等基础上,提出了新城的开发思路与规划理念,指出应强化其行政、金融、商务、商业、会展、文化、娱乐、休闲、游憩、居住等功能,并设计了新城的规划结构及道路与绿地系统。  相似文献   

13.
民族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丁健  彭华 《经济地理》2002,22(1):101-10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少数民族55个,而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如何开发利用好这些民族文化资源来发展旅游活动,是关系是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旅游业有地吸引力、有无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影响民族旅游开发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这些因素是民族特色与民族知名度、交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市场、旅游地民族感知形象、有无著名风景点或风景区、空间集聚与竞争、决策者行为、当地居民态度。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旅游业是解决对洞庭湖区进行综合治理所带来的一系列民生问题,特别是移民和农民问题的最佳选择。洞庭湖区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从旅游资源数量特征、旅游资源品质特征和旅游资源分布特征三个方面客观分析了洞庭湖区旅游资源禀赋格局,同时从旅游开发基本格局、旅游区域功能格局、旅游产品开发格局、旅游市场开发格局四个方面剖析了洞庭湖区旅游资源开发格局。基于以上认识,从旅游管理协调机构的建立、旅游规划的编制与管理、近期各功能区旅游资源开发方向的确立、旅游中心城市的培育、区域旅游品牌的提升、区域旅游合作、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洞庭湖区旅游环境的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洞庭湖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系统思路。  相似文献   

15.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资源“点—轴”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及旅游开发空间布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点-轴"系统理论为指导,构建青藏两省区旅游业资源"点-轴"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6.
张建忠  孙根年 《经济地理》2011,31(11):1937-1942
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是为了获得某种高峰体验.作为体验时代的遗产旅游,是遗产保护、利用和遗产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遗产文化内涵的展示不够,体验性严重不足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遗产文化内涵"活化","可视化",能够体现文化遗产的历史静态性和历史动态性的结合.以唐文化为特色的乾陵遗产要突出唐文化,展示唐朝政治、经济的发展盛况;以"党项风情,神秘西夏"的西夏文化为主的西夏陵活化的过程就是丰富和活化西夏王陵遗址旅游产品;以明文化特色的十三陵陵墓建筑要体现明代汉族礼教、皇室文化和堪舆文化,展示明代陵寝建筑和雕塑等有形的历史遗产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中部地区旅游大开发战略构想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刘名俭 《经济地理》2004,24(5):692-695
中部地区包括皖、赣、豫、鄂、湘5省区,旅游资源丰富,地理区位优势突出,旅游业大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将成为中部5省区域开发的重点领域之一。文章在分析中部地区旅游大开发的意义和现状的基础上,对基础条件与潜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而提出战略思路、总体目标以及战略布局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华蓥山地质公园不仅地质遗迹景观特色鲜明,而且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也极为丰富,从而构成了类型多样、优 势突出的旅游资源组合。针对地质公园的开发,本文提出了从生态旅游角度的旅游产品创新,并对地质公园的旅游市场定位 和旅游商品开发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9.
关于生态旅游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生态旅游兴起背景入手,剖析了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与本质,归纳了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原则,概述了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实践情况,指出了生态旅游发展美好前景与其研究进展方向。旨在澄清人们对生态旅游的模糊认识,为指导生态旅游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20.
胡细英 《经济地理》2007,27(4):625-628
三峡水库的运行改变了(长)江(鄱阳)湖关系,退田还湖工程的实施建立了湖区农业生产的新格局。文章从分析鄱阳湖湿地资源现状出发,针对鄱阳湖区农村经济特点,探讨湖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策略,提出湿地生态保护是湿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农业工业化是湿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繁荣现代服务业是湖区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