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当下社会,电影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电影人的营销管理逐渐形成,通过运用多种营销手段,国产电影屡创佳绩。中国商业电影只有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取长补短才能在与国外电影的角逐中占据一席之位。本文针对中国当下商业电影营销现状进行分析,希望能对电影营销市场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相似文献   

2.
2009年,中国观众大饱眼福,《建国大业》、《孔子》、《2010》、《阿凡达》等数部大片接连上映。《阿凡达》刺激了中国的3D电影和相关产业,上映24天,全球总票房席卷13亿美元,中国电影望洋兴叹,感慨之余,中国电影人开始反思和寻找电影产业新起点。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之上,发展民族电影,创立中国自己的电影品牌,成为共识。1月25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一意见再次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电影产业进行规划,国家对电影产业提高了监管和推动力度。意见中指出,国家将扶植”骨干企业品牌战略和重点工程”,试图建立中国电影产业品牌,夯实中国电影产业的基础,提高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这将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新转折点。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成熟,电影产业在产业链各个环节都要适应市场需求的转变,大数据的价值被电影人发现。2013年《小时代》系列经历了互联网数据为指导的精准营销流程,成为一边受到争议一边收获高票房的典范。大数据与电影的碰撞,带给电影产业更多新的可能。本文主要探讨大数据带给中国电影产业的机遇与挑战,以求中国电影产业更加理性地认识大数据。  相似文献   

4.
《广告大观》2007,(10S):80-81
在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针对中国电影产业最大软肋的“电影增值”话题引起了每个人的特别关注。有专家谈到,在当代美国电影市场,电影业超过收入的2/3是来自于电影的增值部分,而在中国市场,大部分的电影还是指望着电影票房收入和一些少量的DVD版权收入。每年中国出产300多部电影,上院线的只有100多部,而在这100多部里面,只有少数的几部电影能收回成本。[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品牌》2014,(3)
2013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同时电影产业大数据浪潮连续升温,有两个重要事件。一个是2013年7月谷歌公司发布《用谷歌搜索量化电影魔力》白皮书立刻触发了一系列有关大数据驱动影业创新的讨论,另外一个是美国Netflix公司运用大数据进行创作而取得空前成功《纸牌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可行性应用的探索。2014年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就举办了"大数据——中国电影新驱动"的主题论坛,大数据对影视产业的颠覆势不可挡。  相似文献   

6.
吴迪  金永生 《商场现代化》2005,(10):108-108
随着中国加入WTO成为现实,大量外资、外片涌入中国市场已成为定局,此时的中国电影人面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日益萎缩,求新、求变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简略介绍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品牌状况、品牌管理,从营销理念和品牌价值理论的角度对当前现状做出了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中国政府先后颁布相关政策,鼓励中外合拍电影,并组建中国电影海外推广中心,积极选送国产电影参加国际电影节,在境外举办中国电影展,帮助中国电影"走出去"。但中国电影在世界影视文化市场上仅占4%的份额,国产电影在国外影院的"能见度"较低,出口影视剧类型主要局限古装历史剧、武打动作片,出口  相似文献   

8.
中国电影市场品牌价值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加入WTO成为现实,大量外资、外片涌入中国市场已成为定局,此时的中国电影人面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日益萎缩,求新、求变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简略介绍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品牌状况、品牌管理,从营销理念和品牌价值理论的角度对当前现状做出了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9.
好运 《理财周刊》2006,(6):94-95
在中国百年电影史中,译制电影无疑是一枝奇葩。尤其是1949年以来,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改名长春电彰制片)、上海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先后译制了上千部进口影片,并涌现出不少译制电影人和配音高手、大师。其中,有两位译制电影人不得不提,一是中国电影译制的创始人袁乃晨,另一位是上海电影译制的创始人,并成就译制辉煌的陈叙一。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加入WTO成为现实,大量外资、外片涌入中国市场已成为定局,此时的中国电影人面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日益萎缩,求新、求变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简略介绍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品牌状况、品牌管理,从营销理念和品牌价值理论的角度对当前现状做出了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11.
李昱瑶 《商》2014,(40):188-188
就我国而言,电影产量一直在逐步上升,电影和电视于现如今已成为了大部分人群的生活娱乐必需品。而在现如今消费经济下的电影艺术,却遭到了曲解与变形,当电影不被当成艺术,而是被作为一种赚钱途径与手段,电影人与观众就不得不直视面对一些棘手问题,如中国武侠片的淡没,以及微电影带给当今社会的不良风气等,但是观众对于中国电影仍寄予了美好的期望,希望中国电影能够找到并且坚持属于自己的艺术灵韵。  相似文献   

12.
王欣 《中国广告》2012,(2):149-150
新浪视频和新浪微博两大神器,得天独厚的"门户+微博"双平台,将使新浪的微视频产业链成熟,产生更强的营销威力。2011年12月10日,中国电影博物馆,数百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宾客参加了首个微电影节——新浪"2011首届微电影节"。2005年12月,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博物馆在朝阳区东北五环外开馆。时隔6年,新浪在这里举办首个微  相似文献   

13.
(Rotterdam,Netherlands)关于鹿特丹的话题,老生常谈的是遍布城中、世界顶级的建筑事务所的建筑。但每年一月末到二月初,鹿特丹国际电影节(International FilmFestival Rotterdam,简称IFFR)令电影成为这座城市最重要的命题,电影和电影人也如候鸟般每年聚集到此。  相似文献   

14.
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电影市场也随之繁荣和发展,各大电影商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如何在崛起的中国电影市场抢得一席之地,就成了值得各个电影人深思的问题。一个完美的营销方案绝不是单一的营销,而根据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决定的一个整合型营销策略。据了解,2003年中国电影的总产值也不过9.8亿人民币,但是铺天盖地的大片、贺岁、宣发、植入,从过去1 3亿中国人只看三个人的作品,到电影院雨后春笋般地生长,再到民营公司上市,电影票房纪录一再刷新,中国电影以昂然之姿,震惊了世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化程度愈加充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的软实力。而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中,一个独特的电影文化消费群体——"90后"进入了电影业界和相关研究者的视野。作为集"千禧年""独生子女""互联网原住民"等关键词于一身的独特一代,以其史无前例的电影消费热情,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票房纪录,宣告了电影市场不可忽视的消费力量的存在。文章以"90后"的电影消费特质为切入点勾勒出其电影消费与情感与价值取向的嬗变关系。从而进一步剖析"90后"这一群体对中国电影产业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被吹捧放大的微电影背后,是一个正在整合的新商业利益链。但是微电影能走多远?会否形成一次产业大变革?@金娜(电影人、投资人):什么叫微电影?短片就短片好了,shortmovie,蛮正经一片种,电影节也有正规参赛单元的,做啥要变成微电影?换个名词,像是新发明似的,这,这个一百年前电影诞生最初嘛。  相似文献   

17.
在经历百年沧桑之后,中国电影产业已经呈现出日渐蓬勃发展的趋势。2007年对中国电影来说又是一个丰收年,无论是制作影片数量、票房、院线、观影人数,均有明显提升,营销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可以预见,在即将到来的2008年,中国电影市场将延续蓬勃发展态势。本文将在总结分析2007年市场表现的基础上,对2008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基本走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伊明 《华商》2014,(18):12-13
自从今年6月,上海电影节上,博纳影业总裁于冬抛出”所有电影公司最后都是给BAT打工”的言论之后,BAT即将颠覆电影产业几乎已经成为主流观点。BAT的声势如此之浩大以致于人们忽略了—个事实:到目前为止,除了一系列数额庞大的收购案之外,BAT还没有拿出真正的作品,来证明它们对电影这个传统创意产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商》2016,(11)
2002年由张艺谋导演的古装武侠大片《英雄》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序幕。大投资赢得高票房的"大片模式"在随后的几年里不断上演。但是这种"大片模式"在2006年被打破,宁浩的《疯狂的石头》以几百万的投资获得超过2000万元的票房。这种高产出比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特别是近几年,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屡创佳绩。本文将结合电影创作、电影宣发,着重剖析自2000年以来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市场突围之道,总结其成功经验,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大发展,发繁荣。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已逐步走上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发展道路,电影产业收益逐年大幅提高。然而与美国等电影产业已趋向成熟的西方国家相比较,规模偏小和资金短缺已成为抑制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瓶颈。怎样通过扩大融资渠道来实现中国电影的规模经济效应,成为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将从SCP分析框架下,结合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和困境,研究以融资拓展、集团化经营等产业行为作为提高中国电影产业绩效对策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