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笼中虎”:一个金融制度变迁故事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金融评论》2011,3(2):22-39
中国既有的经济改革过程曾经出现过许多耐人寻味的制度变迁现象,"笼中虎"便属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这种现象产生于经济体制转换伊始的特殊时期并贯穿于迄今为止的整个改革过程;它一直对中国金融制度变迁路径的选择产生着重要影响,却长期被人们视作偶或发作的短期金融"症状"而等闲视之。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初步描述与解读,本文发现,"笼中虎"的产生机制深藏于由"放权让利"改革所触发的财政与银行体系汲取能力的相向变化过程。由于国家无力在短期内修复与重建残缺的内源融资制度,最终形成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只有倚重以国有银行体系为核心的外源融资机制。作为这一过程合乎逻辑的制度后果,居民储蓄存款被迫承担起了支持长期经济增长的责任,而为了确保在银行体系账面上迅速积累的居民储蓄存款的稳定,国家又不得不慷慨兜揽了与此相关的几乎全部金融风险。尽管在既有的改革过程中"笼中虎"罕有发作甚至长期表现平稳,但对其潜在风险的担忧与防范却牢牢钳制着金融改革路径的选择。当随后的金融制度演进需要市场因素的成长时,才发觉金融市场化的空间已被既有的改革逻辑"挤出",中国金融改革进程从此便注定长期遭受"市场化悖论"的困扰。  相似文献   

2.
推进经济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是继续完善各类市场定价机制。金融领域应稳妥推进股票市场、资金市场、外汇市场的市场化改革进程。股票一级市场的改革目标是实现股票的完全市场化发行;二级市场应引入卖空机制,以抑制价格泡沫的产生。利率市场化改革需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为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价格型调控工具。汇率市场化改革的重点是优化市场交易主体结构,增加交易品种。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7,(4)
随着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放缓,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成为必然。文章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剖析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历程、特征及未来的改革指向。结果发现:人民币汇率在改革过程中呈现平缓升值、汇率自由浮动水平提高和汇率弹性增大的趋势特征。因此,后续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应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更加朝着弹性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2011年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问题有:经济增长存在下行风险,经济结构调整进展有限;通胀压力并未解除,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货币供应量指标偏离"三性"原则;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金融风险加大;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尚未健全,国际收支失衡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不足;房地产调控高度依赖行政手段;金融宏观调控工具效力受限制。为此,必须调整金融宏观调控的战略导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合理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丰富金融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加快推进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强稳健货币政策与积极财政政策的配合。  相似文献   

5.
机械工业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对深化机械工业企业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机械工业企业发展第三产业要有相应的机制,它需要环境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和制度保证。一、发展机械工业企业“三产”的环境机制第三产业必须在经济市场化环境下才能得以发展。因此,必须按照市场取向,加快改革,建立新的运行机制。1.经济运行市场化。大力推进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的商品化、货币化、市场化进程;要着力引进市场竞争机制,采用规范的市场交易制度,形成市场化的价格体系,培育符合国际惯例的、统~化的、商…  相似文献   

6.
资源和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托,然而由于生产方式的非科学化和生活方式的非理性化,我国农村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现象非常严重。构建资源节约型农村社会,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更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文章论述了资源节约型新农村的构建措施:加快农村自然资源管理市场化改革;构建农村"阳光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建科学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树立理性的消费等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7.
经过资本市场化改革后,国有银行的发展呈现两种典型现象:一是从银行层面看,其业绩呈爆发式增长;二是从宏观层面看,存差持续扩大和债权结构失衡等现象反映出其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日益脱节。这表明资本市场化改革在使国有银行微观绩效改善的同时并不必然带来宏观整体效率的增进。本文认为国有银行制度市场化的核心在于功能市场化,即由财政替代功能转向市场金融功能;对于国有银行功能演进而言.资本市场化改革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从长期而言,更需要国有银行资产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未来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中,增量改革比存量调整更为重要,其功能转化将取决于新市场金融要素的成长速度与竞争压力程度,其中内生性金融力量的成长对于国有银行乃至整个金融制度改革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阳义南 《财经研究》2018,(1):128-141
研究市场化进程对代际流动的贡献能进一步丰富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并明晰代际流动的变化趋势.文章基于CGSS2008、CGSS2010和CGSS2012与市场化指数组成的混合横截面数据,实证研究了市场化进程对代际流动的贡献.结果表明:我国仍然存在显著的代际继承现象,社会经济地位的代际传递系数为0.12.而2008-2012年间的市场化改革则对父辈影响产生了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使父辈对子代的影响平均下降了0.8%.这说明市场化改革总体上是促进了我国的代际流动性.文章进一步使用MLMV估计、两层嵌套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上述结论依然成立.但回归系数较小反映出市场化改革所起的调节作用还相对较小,这说明继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生产要素和劳动力流动,将是中国未来应坚持的方向和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金融领域的多项重大改革,包括建立起证券交易市场,并在交易所市场内实现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多层次发展;批准设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等多元化银行机构,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了股份制改革,实现公开上市,对国家开发银行实施了商业化改革;推进了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基本实现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等等。在各项改革措施的推动下,金融领域体制机制有所改善。但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进展相比,金融领域改革相对滞后,从保障面向2020年的经济战略顺利实施的角度来看,仍有诸多重要改革任务有待推进。  相似文献   

10.
对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而言,可以用"简单市场化"、"过度市场化"和"市场化不足"来概括。"简单市场化"改革是导致医疗服务行业出现"以药养医"问题的关键。"过度市场化"改革是引发"看病贵"问题的主要原因。至于"市场化不足"则表现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资不足和社会性政府管制错位。这说明医疗卫生体制市场化改革存在以"利"为主旨的价值取向问题。为此,我们应深刻反思这种"泛市场化"改革之弊端,在认识到医改决策纠错机制尚未建立和肤浅模仿国企改革及照搬美国医改等主要问题的前提下,实施以"人民健康为本"作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市场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1.
针对2005年经济走势,宏观调控政策宜采取"适中"取向,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市场化的相关规则和机制,减少行政控制,更多地用经济、法律手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12.
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独特之处在于制度移植和制度改造并举。本文从改革中出现的“重形式,轻实质”的制度移植与改革困境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经济改革模式引发改革困境的内在作用机制。并对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解决路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面临一定困境,但应正确认识"新东北现象"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新机遇。表面上看,"新东北现象"是经济结构问题;深层上看,"新东北现象"是创新创业问题,根源则在于东北地区经济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创新水平不高且动力不足、创新创业环境及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体制与机制不完善。未来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包括: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深化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五化"融合;大力吸引和培育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构建互利共赢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区域与国家间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权威主导型策略性市场化改革与财政公共化转型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通过一个基于我国改革实践的动态分析框架,笔者得出:政府供给范围的"越位"与"缺位"作为经济转轨中前期的一种策略性选择具有一定的"条件合理性"。而这一条件就是权威主导型改革承诺的动态可信性。"职责同构"的"权威 官僚体系"执政模式有利于保障可信性问题,但不利于最优公共政策的竞争性发现和弹性调整。强化权威推动型的二次改革,从政府派生型"无形之手"到市场自发型"无形之手",并完善横向的党内民主和竞争机制,理顺纵向的政府内分工机制,才能真正顺利实现经济市场化转轨与财政公共化转型的协同演进。  相似文献   

15.
贾康 《经济》2014,(7):14-14
正产能过剩是经济改革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我国的产能过剩主要属于"体制性产能过剩",其产生是由于政府对于部分企业的干预和关照过强、过多、不适当。当下重中之重的任务,在于消除政府干预价格的诸多体制性土壤,减少行政干预,大力推动要素市场化的"攻坚克难"的配套改革,改革干部考核制度和财税制度,使国家产业政策及实施机制科学化、合理  相似文献   

16.
近期,东北三省出现经济增速大幅下降的现象,引起广泛关注,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新东北现象"。对此,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如果"新东北现象"成立的话,那么,它既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正常表现,但同时又不能完全用经济新常态来解释。除全国经济普遍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外,东北地区的根本问题是:至今没有很好地解决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没有很好地解决传统产业的发展困境、老工业基地的深层次矛盾;没有解决好新兴产业发展和新旧增长动力接续转换的土壤和环境问题。所以,东北地区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推动转型。要进一步推进公共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要素市场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的改革;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转型;进一步重塑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和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项芳印 《经济师》2005,(4):283-283
民营企业在创业之初 ,选择家族制度有它的合理性 ,但家族制是古典企业制度 ,与现代企业制度相悖 :家族制的有限资本与现代企业的规模经济相悖 ;家族制的封闭产权制度与现代企业的社会专业化分工协作制度相悖 ;家族制企业领导人能力局限性与现代企业的科学决策相悖 ;家族制企业的品牌、技术的不足与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悖。因此 ,必须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客观需要 ,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多种方式 ,对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生产经营制度、管理制度实行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农地“隐性市场化”:问题、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出现了集体所有制的农地隐性进入城市土地市场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利益机制的驱动 ,农民不愿种地和土地管理滞后。其危害表现为 :破坏市地公平机制、土地收益分配不公、税费流失、破坏城市规划、耕地保护受到侵蚀、滋生腐败等等。针对造成农地“隐性市场化”的成因 ,应该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改革、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构筑数字化国土资源信息系统和改革土地监察管理体制几个方面解决农地“隐性市场化”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12年1月11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第31期经济每月谈,主题为"金融体制改革"。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对促进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出几点建议:一是防止金融业过度创新、剑走偏锋;二是同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开放市场准入;三是金融监管标准不宜过高;四是通过渐进式改革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  相似文献   

20.
行政区经济:制约珠三角区域城市群体效应   行政区经济是指在既定的行政区划范围内,由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经济现象.它是以国内区域经济的分割为特征,与经济一体化相悖的一种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