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一般热衷于藏族神密文化而又不太了解藏族历史渊源的人来说,只知道雪域藏族人普遍信奉由印度传入的由释迦牟尼创建的佛教,以及由此衍化形成的藏传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密宗。但对于在佛教传入前至少有近千余年发展盛期的藏族本土特有的宗教文化的源头——苯教却知之甚少。有的则不分史期地把苯教与藏传佛教其它教派相提并论,错误地将其例为藏传佛教中之一派;甚而至于也有的人认为藏区的苯教已经消失了,那就更有失史实了。  相似文献   

2.
"苯波教"是佛教传入西藏以前藏域的本土宗教,简称"苯教"。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与藏传佛教争战不息,经过多年,两种教派逐渐相融。  相似文献   

3.
热贡艺术     
藏传佛教以其独有的特色和神圣纯洁,在藏民族中享有全民信仰的至高地位。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藏传佛教艺术,更是异彩纷呈,精美绝伦,充满魅力,在佛教艺术各门类中独树一帜。热贡艺术,尤为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她融宗教艺术的神圣肃穆、民间艺术的纯朴自然与同仁地方特色于一炉,如一枝出墙红杏,为广大信众所珍爱,并事誉世界。  相似文献   

4.
两双眼睛看唐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民族的绘画艺术里,唐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唐卡以其深刻奥妙的佛教哲理、超凡的想象和创造力、综合性极强的表现形式以及丰富的题材内容,不仅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圣殿中的瑰丽明珠,也成为辉煌灿烂的东方绘画宝库中的重要一员。但唐卡,你真的认识她吗?  相似文献   

5.
左手 《西藏旅游》2007,(2):70-72
桑耶景区是雅砻风景名胜区七大景区中景点最集中、观赏价值最高的景区,位于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桑耶景区位于扎囊县雅江北岸,距泽当42公里.景区特色以西藏佛教历史文化遗存为主.该景区以雅江自然风光、桑耶寺藏传佛教和青朴修行地为主景,其藏传佛教历史遗存集中展示了西藏佛教"前弘期"盛况,素有"通向天堂的门户"之美称.  相似文献   

6.
玛尼石刻,是广泛流布于藏族民间文化中的一种十分普及而又喜闻乐见的宗教石刻艺术。也是藏族民间美术众多形式中具有独特表现手段和最有代表性的雕刻艺术之一。 藏族玛尼石刻泛指雕刻在石块上的佛语、造像和图符,是极具本土地域风格特色和民族民间风采神韵的藏族石刻文化的特殊形式。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藏传佛教美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化审美意义和神圣而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神品酥油花     
藏族酥油捏塑亦称酥油花艺术,是藏族寺院宗教艺术和民间大众艺术中最受人们喜闻乐见,充满吉祥喜庆色彩的艺术珍品。它是地道的雪域本土民间传统艺术中具有独特表现手法、使用特殊材料、植根于高寒地域,属于藏民族独有的艺术奇葩。酥油捏塑是藏族艺人利用当地高寒气候条件,高原特产酥油具有凝结不化的特点,在酥油里伴以各色矿物颜料,以酥油代泥,用手捏塑的特殊雕塑造型艺术形式。是古老的藏族本土宗教——苯教文化、藏族民间文化的共同产物,藏传佛教艺术沿用了这一形式,并使之发扬光大,成为集宗教性、世俗性、实用性、观赏性、审美性极强的多功能的藏族造型艺术形式。酥油捏塑的形制类似于雕塑中的浅浮雕,高浮雕,透雕,贴塑,也有近似三维的立体圆雕形  相似文献   

8.
“唐卡”,是藏语译音,意为卷轴佛画,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种类主要有彩绘、刺绣、织锦、缂丝、堆绣、剪贴、版印及少量的珍珠唐卡、金属唐卡等。唐卡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在公元七世纪随智印度佛教的传播而开始绘制唐卡。但真正形成西藏自身的流派与风格则是公元十三世纪以后,主要为钦则、门则、嘎则三大流派,其中由山南门拉顿珠所创立的门则画派和后藏地区群英嘉措所后续的新门则(门萨)画派在公元十七世纪成为统领卫藏地区的画派,集中表现于布达拉宫的壁画绘制。唐卡在构图上,一般来讲,中央为主尊;上  相似文献   

9.
图说曼荼罗     
西方学者对曼荼罗艺术表现出的神秘莫测的艺术形式与高深的佛学哲理,常常惊叹不已。他们认为这些用几何图形组合的图案,科学而又形象直观的剖释了宇宙中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曼荼罗的形制构成,一般外圈是圆形,内由四方形、三角形、井字形等几何图形构成。曼荼罗是佛、菩萨所居的宫殿,是佛家之理想世界。西藏藏传佛教密宗曼荼罗的基本格局具体可分为以下5部份:  相似文献   

10.
探访苯教寺庙——朗依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苯教是西藏的原始自然宗教,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已在雪域大地广为流传。“苯”是指人对于自然万物最初的较为朦胧的认识总和。  相似文献   

11.
藏传佛教是引入印度佛教密宗中正纯密教的金刚乘,与西藏本土苯教融合发展而成。到西藏成功地传播密法的莲花生,是金刚乘创始者俄里国王武德雅拉之子。金刚乘教义主要崇奉以大日如来为首的五佛,并修得与五佛相应的五智。金刚乘吸取印度教的一些仪式和神祗,无限发挥了咒语威力,创造了大量的  相似文献   

12.
拉萨下密院     
藏传佛教的圣地拉萨,有着厚重的历史、灿烂的佛教文化、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在古老中透出现代的文明,在现代的节奏中包含着历史的底蕴。关于拉萨、佛教乃至众多名胜有很多的介绍与报道,今天我再带领大家到拉萨一个不起眼,外界很少知道的寺院——下密院。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作为宗教范畴的唐卡艺术,一开始就被纳入一种宗教的学说与模式,并必须严格按照各种量度来定轨造像。本文从佛典的有关经论中广引博证,对佛教造像量度作了客观的描述,为读者了解纯粹的佛教艺术,体会真正的佛教精神,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工布地区是本教的发祥地之一,尽管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但由于这里的人民大都信奉本教而被佛教徒认为是“鬼地”。当年带头抵制佛教传入该地的本教人物阿穷杰博更被佛教徒视为“魔鬼”,连他的名字前边也给加上个“堆”字,也就是“魔鬼”。然而,阿穷杰博伟绩却被本教徒引以为豪,并加以  相似文献   

15.
朱华玉 《西藏旅游》2014,(6):134-139
早期的藏学家乔玛在他的《时轮法和本初佛的源流注》中写道:香巴拉位于中亚阿尔泰山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是佛教的耶路撒冷。在藏传佛教教义中,世界存在香巴拉,一个极乐世界,藏族人全身匍匐,用身体丈量走过的路,用全身感受身下的土地,只为到达心中的香巴拉。  相似文献   

16.
《西藏旅游》2012,(7):10-10
甘丹寺位于距拉萨57公里处的拉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海拔3800米的汪波日山上,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庙,同时也位居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庙之首,它是由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于公元1409年亲自创建的,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可以说是格鲁派的祖寺。  相似文献   

17.
“擦擦”,俗称小泥佛。其音是梵语的引用,大意是小型佛像之意。它是用凹型模具脱出来的模制泥造像,大者盈尺,小不足方寸,题材大多为佛、菩萨、度母、天王、金刚、高僧、佛塔等,其形象刻划入微,毫发必爽,是模制泥造像的神佛系列。 藏族人普遍信仰佛教,“擦擦”也毫无例外地属于佛教文化的产物,与玛尼石、经幡等组成系列和方阵,供奉在神山、圣湖、玛尼堆和转经路上,形成浓郁的宗教氛围,构成藏传佛教的奇特景象,以超现实的手法和象征力量表达现实的愿望。  相似文献   

18.
阿尔寨石窟在我国石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曾经是蒙古地区历史上藏传佛教各大教派汇集弘传的中心和密宗修炼圣地,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被誉为草原敦煌。石窟中藏传佛教萨迦派、宁玛派、噶举派、格鲁派,以至包括藏民族最早信仰的苯教的壁画内容,构成了在蒙古地区流传的历史画卷,也是今天研究蒙古、西夏、和明清藏传佛教各主要派别的宗教仪轨和信仰内容的重要实物史料。  相似文献   

19.
藏西极地,大美不言。 冈底斯山脉东西绵长2200公里,但岗仁波齐不需要任何鉴别它的知识,它就在那儿,一眼就能见证存在。传说中,它植根地狱,山体在人间,白色山顶直达天界,一群群山峰组成一片山的狂涛骇浪,拥戴着神秘美丽的大雪山——岗仁波齐峰。 每年的藏历四月十五日是佛主释迦牟尼降生、成道、涅磐之日。在这一天,神山的入口处将举办玛尼旗更换仪式。藏传佛教认为此日转山功德高过平日。 神山是指岗仁波齐峰,她同时是藏传佛教、印度教和苯教的朝圣中心。纳木那尼峰则被称为“神女峰”,加之两山间的圣湖玛旁雍错和鬼湖拉昂错,这两山两湖地区被佛教徒尊为“神山圣湖”之地。每年都有大批来自各地的信徒来此朝拜转山。藏传佛教的信徒们尤其认为,在米乐日巴战胜纳若奔琼的纪念年,也就是马年转山最为吉利。今年是藏历的水马年,可以想像转山会的盛况。 岗仁波齐是宇宙的中心,印度教中468位大神出没的宫殿,是伟大的“凯拉斯山”,佛教中的须弥山,拥着湖水蓝得让人心醉的玛旁雍错,人称圣女“马娜莎”;也是大唐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的“西天瑶池”;圣雄甘地的骨灰也撒在这片湖水里。圣湖的鱼有鳞,也好象因此有灵,被湖水抛上岸来,全被晒成鱼干,虔诚的藏族将其拾起并视为圣药,尤其是针对产妇难产的特效药,这  相似文献   

20.
关于藏文起源,藏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往的学者大都认定由吞米·桑布扎在1300年前创建。近年来,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发现,藏族最早的文字应是玛尔文。玛尔文是古象雄文的一种,是西藏原始宗教“苯”教所使用的文字。吐蕃时期佛教传入西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