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牌》2015,(11)
当前,国家对城市文化旅游发展愈来愈重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指出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化脉络,保护好城市在发展中沉淀下的文化遗产,在旅游中注入文化氛围、文化内涵、文化精神,推进文化旅游强市的建设,景德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也成为文化开发的重镇,本文正是以景德镇陶瓷为例阐述陶瓷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深入发展以陶瓷为特色的旅游路线。  相似文献   

2.
辽宁地区工业遗产资源丰富,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进行旅游开发可促进城市文化特色的建设。论文分析了辽宁工业遗产的形成及其文化价值,阐释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与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的关系,进而基于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的视角提出辽宁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对策,以利于促进辽宁工业遗产旅游和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日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遗进行旅游开发,不仅会促进日照旅游业的发展,更有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本文从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管理机制,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同步宣传力度,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和旅游参观平台,创新开发具有非物质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文化商品开发等方面,构建旅游视角下的日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从而实现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共赢。  相似文献   

4.
华伟英 《北方经贸》2011,(4):159-160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散落在无锡本土各地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名目繁多。无锡吴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为:特色不明显、精品不足、重点不突出;开发利用较为粗放和盲目;旅游商品匮乏;景区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宣传力度不够。无锡吴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策略包括:旅游主题形象定位;旅游景区的建设;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产品的丰富升级;加强旅游环境保护;注重营销;开发制作吴文化旅游纪念品;区域联合.做强品牌。  相似文献   

5.
许刚 《北方经贸》2007,(10):111-112
无锡市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可施行"集群开发,培育精品旅游景区;组合开发,形成特色旅游线路;借助地利,搭乘大众旅游线路;全面保护,提升城市旅游魅力"的战略选择。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产品需要加强陪衬与解说。对文化遗产的营销要注意一些特殊手段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南充市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丝绸之乡",西部唯一的"中国绸都",丝绸文化独具地方特色和优势,相关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依托南充丝绸文化开发旅游产品,对于提高南充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深化旅游产品体系,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南充丝绸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探讨南充丝绸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以期为南充建设"蚕桑丝绸文化旅游名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具备良好的旅游发展条件,如何在文化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旅游是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本文以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探讨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互动体系和互动机制,以期能够为当地政府部门保护实验区内的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文化旅游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产业价值和价值评价方法等方面已经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很多专家学者就文化资源分类和遗产所具有的价值已经达成共识,提出要保护文化资源,促进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综合现有研究,关于文化旅游概念、文化遗产价值和区域文化旅游价值评价研究方面还存在不足。据此,在合理开发与保护文化资源、重视遗产价值、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建设和提升文化旅游的社会价值方面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是当前我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旅游开发则是保护传承的重要途径。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丰富,种类多样,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厚,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然而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着保护意识淡薄、人才基础薄弱、法律法规不健全、开发模式单一、原真性破坏严重等问题。对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必须坚持增强保护意识、重视人才培养、完善法律法规、丰富开发模式、分类适度发展等措施,实现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青海省循化县是全国惟一的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但旅游开发程度较低。本文针对撒拉族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现状,通过"八度指标"法和等级评价法分析、评价了撒拉族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特色,并就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有效的开发原则和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1.
星景花 《消费导刊》2013,(6):147-147,149
纵观世界范围的文化旅游热潮,文化内涵是激起大众旅游的关键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作为民族个性、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已成为吸引旅游者前往的根本动力。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出有关菲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个方面:一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为主线进行研究,二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化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经济圈建设,川渝两地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项目,合作推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致力于文物遗产保护,打造文旅融合特色线路,进一步促进旅游消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作为一个融合了自然风光和丰富历史文化的重要旅游资源建设项目,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本文通过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了其区域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包括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与文化保护、品牌建设与宣传推广等方面,以期促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旅游合作是21世纪"海丝路"建设的合作重点,舟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和中转站,海丝文化资源历史悠久、商贸性强、宗教气息浓厚,具备很大的旅游开发优势。目前,旅游海丝资源开发非常有限,由此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包括:利用古物遗址打造旅游精品一线游、利用传播媒介打造海丝旅游文化城市、利用古航线开展区域国际合作旅游等,既保护舟山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又为舟山旅游提供新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董承岳 《商》2014,(6):78-7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载体是吸引人文旅游的重要动力。保定市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商品开发,能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促进保定旅游经济发展,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本文以保定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商品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要求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部分。民族传统文化社区的发展,是经济水平和文化保护的共同促进和长远发展。本文通过对传统社区文化旅游开发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整理出构建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层面,综合民族社区的各个层面,构建传统文化社区旅游开发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以达到有效保护和成功开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中的属性错位矛盾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中普遍存在古城保护、旅游开发和城市发展的矛盾,本文从历史文化名城的共有属性--功能属性、文化属性、经济属性的角度解析矛盾的表现形式,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提出建议,以协调三方矛盾,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旅游商业化是伴随旅游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随着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及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过度的商业化开始破坏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如何突破文化遗产地商业化与真实性的困境,是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保护的真实性原则并不排斥旅游开发,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不仅有利于真实性的发展和延伸,而且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志丹 《北方经贸》2012,(5):125-126,129
"生产性保护"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最直接和现实的途径。旅游开发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旅游吸引物。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文化价值高且区域分布不平衡。应确定保护性开发原则,明确开发定位和发展方式选择,以区域旅游发展角度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19.
辽宁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分布广泛,历史文化蕴涵十分丰富。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速度也日趋加快,但是其开发体系并不十分完善,一些地方文化遗产的开发仍存在旅游规划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统一性不够、开发多元性差、经营管理相对粗放等问题,应规划辽宁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体系,统筹兼顾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开发的统一,实现辽宁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产,又是一种新兴的、重要的旅游资源,时其保护问题现已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不应开发、开发的程度如何等一系列问题也在不断的提出.为此,本文以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为实例进行深入剖析,并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