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研究:1978~2005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Malmquist指数对1978~2005年中国省区、三大地区间经济增长源泉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要素投入和TFP对经济增长效应年际、省际变化比较大,要素投入的贡献高于TFP的贡献,但在不同的时期内,要素投入和TFP对经济增长效应不一;1990~1995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最高,而技术效率的贡献自1978年以来一直比较低;1978~2005年要素投入和TFP对三大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顺序都是东部、中部、西部,并且年际变化不大,技术进步的贡献高于技术效率的贡献,并且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  相似文献   

2.
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促进了区域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中西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东西部区域差距;东部地区具有明显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优势,但是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正在不断下降,且经济规模效率极低,垄断等非市场化制度正在阻碍东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我国TFP增长整体上不存在绝对收敛;中部地区存在典型的俱乐部特征;各区域均存在显著地条件收敛趋势,从而意味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将长期存在。政府在实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中,不仅要增加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本投入、促进劳动力市场繁荣,更应该注重市场化推进与法律制度的建设,破除行政性垄断,通过有序的市场化机制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  相似文献   

3.
区域科技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区域科技投入是区域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区域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目前学者们更多的是研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问题,关于区域科技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还是一个新课题.当前学术界开展的定量研究多是围绕投入产出展开的,科技经费投入作为一种重要的投入,研究其对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美国经济学家R.M索洛提出的用于测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余值法"思想,建立区域科技投入的产出增长型增长速度方程模型,并结合河北省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科技投入的增加对于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特点不同,本文搜集了近十年来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科技投入诸要素的相关数据,然后对其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及回归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研究结果认为:我国东部地区的科技投入与经济发展状况与中部与西部地区相比是遥遥领先的。R&D人员与R&D经费支出与GDP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对于不同区域不同的科技投入指标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河北省承德市物流产业运输体系不健全、市场化程度较低、硬件设施发展不完备、与上游物流体系的衔接性差以及没有完善的物流发展方案等问题,提出了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出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区域经济增长离不开物流产业的推动,同时也证明了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可靠性,找出了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中部六省1996-2008年交通基础设施的相关面板数据,分析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中劳动力投入的贡献最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低于劳动力,并且也低于非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因此,中部地区应该加快建立以中部地区省份为中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增加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7.
在“保就业”和“稳增长”的现实背景下,本文基于审慎估算的基础设施生产性资本存量,通过1993—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系统检验非农就业转移对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传导作用。经验分析表明:基础设施投入可通过促进非农就业转移,进而间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非农就业人员占比的平均中介效应在样本期间内不断减弱,且在东部地区最大、中部地区最小。社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综合作用更大,但是在通过非农就业转移传导的作用大小方面与经济基础设施基本一致。在非农就业转移渠道中,第二产业的作用强于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8.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经历了沿海、内地"两分法",东部、中部、西部"三分法"和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四分法",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对解决区域内部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东部地区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等方面都实现了长足的进步,东北  相似文献   

9.
铁卫  钟飞 《西部财会》2013,(11):4-7
利用2002—2011年我国31个省(市)的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和地区生产总值为样本组成面板数据,并将其按地域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通过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来分析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亦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并且根据滞后期的不同,该差异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政府对教育资源的配置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不同数量和质量的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同。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别。为深入考察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将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分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教育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经济发展越快的地区,其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因此,为发挥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提高公共教育支出预算,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1995-2012年的数据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并研究了三大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相较中西部更看重文教娱乐等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消费,而基本生存消费仍是中西部农村居民的重要消费支出项目。在拉动经济增长贡献上,东部地区居住支出贡献较大,中部地区交通设备支出贡献较大,西部地区居住和交通设备支出具有一定贡献。文章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产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拉动作用,这种作用首先体现在产值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其次体现在文化产业发展所引致的生产要素重新整合、投资效率提升及人才结构优化上。另外,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在东部地区,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对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力资本结构的改善,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在中西部地区,则直接表现为文化产值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因此,压通过提高投资效率,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加快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等途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增长格局经历了三次重大变化,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是推动区域增长格局演变的三大政策因素。近期内中国区域增长格局仍将延续目前的中西部地区快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格局,远期看这种态势将会发生变化,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增长速度将逐渐趋同,沿海和内陆地区在全国GDP的比重趋于稳定,不排除在更长的时段东部地区所占比重回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市场化,一般意义上是指资源由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的转化过程,它是对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化程度的测度。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导向的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衡量各地区市场化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区域不平衡及外生影响因素,运用泰尔指数分析法,对建立在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区域不平衡状况进行定性测量并寻找成因。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成长性区域不平衡的整体趋势为西部领跑,东部保持优势,中部较为均衡,东北部偏低。影响上市公司成长区域不平衡的因素中,技术要素是关键因素,资源禀赋是基本要素。影响上市公司成长省际不平衡的因素主要是产业结构和服务业增加值。测定上市公司区域不平衡程度并找出成因对重新配置经济资源,推进区域市场化进程,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城市群区域经济效率的测度及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2003~2015年京津冀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数据计量模型,研究京津冀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测算要素投入及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京津冀各区市县之间的经济增长及要素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进一步发现资本投入依然是京津冀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京津冀经济增长依然是要素投入的结果;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大部分区市县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研究的政策涵义在于: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合理引导要素在不同区域间流动,提升要素在不同区域间有效配置;其次,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发挥人力资本的优势,充分发挥劳动力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在全国层面上,基于2002—2012年232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不仅可以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而且能够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增长。东中部城市的制造业集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东部城市制造业集聚因要素成本上升等原因而使得其溢出系数小于中部;而西部城市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则不显著。这就要求合理安排我国东中西部城市层面制造业集聚的格局,从而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1997年~2012年中国省际数据,基于MRW模型着重分析了物质资本、健康和教育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物质资本仍为各省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各省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存在阈值效应,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省份已跨越阈值,而西部多数省份却尚未跨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有待提高;健康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取决于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和对物质资本挤出效应之和,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和中部地区总效应值为负,西部地区总效应值为正。  相似文献   

19.
区域发展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七五"计划首次提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以来,区域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或规划)中逐步占据重要地位."十一五"规划更是在总结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基础上,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十二五"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区域发展逐步打破四大板块的限制,呈现东中西部地区差距与南北方矛盾并存的态势.为统筹解决区域发展中的问题,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四五"时期,伴随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增长,企业、行业、区域等的分化愈发明显,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也需要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1995—2012年的数据分析了中国民间投资的发展状况、动态变化特征及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从总体情况看,东部民间投资总量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但中、西部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于东部;东、中、西部民间投资的动能均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势能均有所波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是正效应,西部地区民间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弹性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