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农业科技创新中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十二五"农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十一五"期间,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  相似文献   

2.
赵佳  姜长云 《改革》2013,(1):82-92
通过分析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动因和影响、组织制度创新的动力及其与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互动,揭示了合作社联合社组织制度创新与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互动逻辑。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和农业组织制度创新,既是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和有机结合的产物,也是在现有制度环境约束下不断"试错"和优选的结果。土地托管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联合社服务能力的提升,有利于解决发展现代农业中"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支持合作社的组织制度创新,应把营造有利于合作社企业家成长发育的环境放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3.
杨万江 《浙江经济》2000,(12):42-43
当前,浙江农业进人了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根本任务。围绕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有条件的地方争取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区域发展目标,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  相似文献   

4.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为阐明未来五年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战略任务,明确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谋划发展举措和重大工程,指导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规划。  相似文献   

5.
今年中央1号文件把"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农村工作首要任务加以部署,要求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变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更加注重提高竞争力、更加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我们应当以此为重点,加深对"1号文件"精神的理解,按文件精神,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变。粮食"十一连增"后何去何从我国粮食总产量由2003年的4.3亿吨增加到2014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江西省吉安县围绕"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带动下,跳出农业抓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使全县从农业大县逐步向农业强县转变,为农民持续脱贫致富提供了坚实的支点.  相似文献   

7.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修正后的C-D函数,对我国1990-2011年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指数进行测算,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研究表明,2004年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速度有了很大提升。另外,农机动力水平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正相关作用,且效果显著;农机作业水平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虽具有正相关,但是作用较小,因此需要进一步促进农机配置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8.
山东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尤其是"十五"以来,全省各地加大农业投入,加快科技进步,积极推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9.
特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向规模农业转变;向品牌农业转变;向链条农业转变;向科技农业转变;向市场农业转变;向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转变。  相似文献   

1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与经济社会紧密关联。2006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提出了以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进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十一五"期间中央将继续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更加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加大农业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我国农业也加强对"互联网+"资源的运用。现代农业发展从传统的土地流转等向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的方向转变,互联网式农村经济金融发展已经成为趋势。产业链条与结构模式的合理性是支撑行业发展的关键,因此"互联网+"背景下也要重点关注产业链条与结构模式的转变。互联网带给农业的影响不仅仅是转变传统的营销模式,更需要将资本进行信息化的利用,扩张农产品信息化、商品化、电商化,促进农村的经济与消费同增长。  相似文献   

12.
杨俊 《浙江经济》1996,(6):33-36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作出的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的重大部署,是今后15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尽快实现其增长方式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不仅是农业自身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整个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以及体制转轨对农业提出的迫切要求。本文结合浙江的实际,就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谈些粗浅认识。一、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娄底地委党校谭均云在《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与对策》一文中指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九五"和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其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历不长,问题在所难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不足;二市场风险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四农业产业化的投入严重不足;五农业生产者的素质不高。  相似文献   

14.
目前,台湾农业已初步实现了产业化运作,本文试从台湾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探讨加速福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1.台湾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作法 "政策"引导台湾当局的各项农业扶持政策是农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从40年代末50年代初土改时期的"三七五"减税政策;到90年代推出的"农业建设新方案"等一系列农业重要政策措施,对促进台湾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转化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深层次发展正面临着众多问题的约束,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呈现出滞缓的态势。因此,文章主要提出了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持续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强化理念指导,牢固树立"跳出三农抓三农"意识;科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等四个发展思路,旨在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全力打响"四张名片"、重点建设"六大特色农业"、精心打造"一批优势产业",用城乡统筹统领农业,用农业机械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用市场理念经营农业,用新型农户发展农业,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产业化经营,着力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云南农业发展水平,为实现全省跨越发展奠定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迫切.作为农业大省,近年来,辽宁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然而各种深层次矛盾也在聚集积累,顺应新常态的新形势、新要求,如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辽宁农业现代化面临的关键问题,而农业装备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创新不足、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又是制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了彻底跳出传统农业的"窠臼",农业产业化成了求解的跨世纪话题。就大农业而言,许多农民对农业的经营意识,已经由过去的种植业外延到了林牧渔业上。然而要使农民将"农业"转变到"产业化"上去认知,并自觉地去实施它,由于落后的生产力和自身素质以及其它因素的淤滞,农民对其还缺乏更深邃的理解力和主动精神。因为农业产业化,它不只是指  相似文献   

19.
加快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农业高新技术也发展迅速,并且越来越成为推动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加快发展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无疑是北京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路和必然的战略选择。因此,研究和探索北京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现条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战略对策,对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灌阳县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模式,以"生态优先、快速崛起、富民强县"为主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文化兴县、旅游旺县"发展战略,突出抓好"产业、项目、民生"三大建设,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