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处西部贫困地区的印江自治县农信社实行统一法人改革后,初步摆脱困境,彰显出生机和活力,但支农资金不足、授信金额小、特殊困难群体借款难、农信社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在深化农信社改革实践中,应对东、西部地区区别对待,不能把东部地区的成功经验照搬到西部,只有结合西部贫困地区的具体实际、寻找突破口和着力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才能在深化改革中夯实农信社服务"三农"的基础、把农信社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银行。  相似文献   

2.
正"农民是我们的职业,请叫我们新型职业农民。"从研究生毕业初出茅庐的"菜鸟"农民到浙江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80后"魏韩英如是定义自己的职业。2010年,魏韩英和丈夫胡冬冬从浙江农林大学园林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在浙江舟山当农业技术员,而后承包农田创业,成立舟山市海天源果蔬专业合作社,从事蔬菜瓜果种植。过去提到"农民",人们常常会将其与"泥腿子""乡下人"等  相似文献   

3.
<正>湖北农信社充分利用网点遍布、贴近乡村、靠近农民的先天优势,积极抢占被各家银行忽略的"客户群体",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湖北作为农民工输出大省,在外务工人员达630多万人。作为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湖北农信社发挥自身网点遍布、贴近乡村、靠近农民的先天优势,抢占外出务工这一长期被各家银行忽略的客户群体,探索了一条贴身服务农民工的特色之路。调查建档,夯实客户根基为了适应农民工打工经济的特点,满足农民工金融服务需求,湖北农信社探索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金融服务网络,积极深耕农区,转变服务方式,全面做好全省农民工调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来,云南省曲靖市农信社找准金融服务切入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的新思路、新方法,大力助推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农民增盈、银行增效、政府满意的成效,堪称农信社与政府、农民之间的"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5.
去年以来,有关"外资金融机构看上农村信用社" 的报道,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先是"荷兰合作银行相中杭州农信社",后有"澳新银行欲购上海农信社19.9%股权"。由此,引出了一个全新的话题:农信社可否引进战略投资者?  相似文献   

6.
"如今咱山区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就近刷卡取钱,再也不用翻山越岭跑到几十里外的镇上去了!"日前,当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石滚河镇斩龙庙村村民周新虎从农信社设在该村的银行卡助农服务点取到800元钱后深有感触地说。周新虎虽然并不完全了解什么是助农取款"村村通",但农信社的服务,却使周新虎实实在在地受益。如今,在河南有更多的农民像周新虎一样,享受到了农信社便利的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7.
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农民在经营活动中要走出五个误区:一、走出"惜售心理严重"的误区。农民们对自己辛苦得来的劳动果实想要讨个好价钱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一般商品的价格如没有特殊情况,总是围绕本身的价值上下波动,价格既不会出奇的过高,也不会过份的太低,这是商品的价值规律所决定的,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商品价格高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下跌的可能,老是抱着惜售心理的农民必要吃亏,要想把自己的劳动果实卖个好价钱,农民朋友应当掌握好时机,当商品的价格略高于平时价格时就应立即出手,而不应瞻前顾后,这才是明智的选择。二、走出存"死"钱的误区。有许多农民挣了钱以后,不是把钱用来给孩子盖新房,就是存入银行,而忽略了再投入生产。当然把钱给孩子盖房或存入银行,并不是什么坏事,可是有的农民孩子才十几岁就盖房,房子盖好了只是空闲着,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积压、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实在是得不偿失。如果把这些资金用来投入到扩大再生产或搞一些新的经营、加工项目当中,把死钱变成活钱用,将来可能会  相似文献   

8.
<正>中央高度重视"三农",但农村要素外流加剧的局面并未扭转。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推进和协调发展,迫切需要政府、基地、企业和农民四方共同努力,建立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政策促动、市场带动、农民主动的"五轮驱动"机制,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拥有自己的"工作证",实现农民从无业到职业的转换,提升农民的  相似文献   

9.
“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金融服务”,一个响亮的口号在山东农信社新一轮改革启动不久,便响彻齐鲁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这是山东省农信社为自己的改革发展设定的终极目标,同时更是对广大山东农民许下的一个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10.
<正>有的人说银行"三农"业务是"鸡肋",风险大、利润薄、收益低,但贵州农信社的实践证明,只要精耕细作,加快创新,"三农"业务也大有可为。贵州湄潭茶山上,一棵棵碧绿的茶树从山脚盘绕到山顶,纵横交错,横看成行,侧看成陇。置身茶山,贵州省农信社遵义办事处主任卢波高兴地说,农村信用社立足"三农"加大传统农业、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投入,在推动"三农"业务中壮大了自己,湄潭农信自2006年以来持续加大对茶产业信贷的投入,各项业务快速稳健发展,2013年顺利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农信社代理政府发放各种惠农补贴,替政府分了忧,解了难,方便了群众。使农信社名副其实地成为“农民群众自己的银行”,其知名度迅速得到提升。但是,代理业务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政府、群众和提升农信社形象的同时,对农信社其他业务也形成较大影响,如不妥善加以引导和处理,势必会影响正常业务经营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正>《农民文摘》是我早已结识的"伙伴",在我念小学时,我父亲是村会计,兼任《农民文摘》村级发行员,将刊物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我也能先睹为快。今天,我成为农经战线的一员,既是一名县级发行员,也是一名忠实读者。《农民文摘》文章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用农民朴实的"大白话"说透农民最关心的事,是农民爱不释手的"传家宝"。今年,泗洪县订阅《农民文摘》7617份,在江苏省是县级征订大户。我们在  相似文献   

13.
农民渴望"文化温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已跨越"温饱线",正阔步走向小康大道。但是,农民在丰衣足食后文化生活却越来越苍白,在精神文明领域出现了"断层"。于是,富裕起来后的农民禁不住大声发出呼吁:我们渴望"文化温饱"!农闲时节的"不和谐音"农闲时节,本应是农民读书看报增强科技文化知识、强体娱乐陶冶情操的大好时机。然而,劳作之余的农民却发现:自己每年上缴的提留款订阅的报刊,大都存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是2003年全国首批8家试点农信社改革的省份之一。2004年国务院批准了江西省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当年5月26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江西省联社首先确定农信社的市场定位:面向社区,服务“三农”,扶持中小企业。到2007年又提出,打造服务县域的主力银行、立足社区的零售银行、农民喜爱的乡村银行这三大服务品牌。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不断壮大资金实力,优化信贷资产质量,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以“积极组织存款,实施审贷分离,落实惠农政策,强化信贷管理,拓展市场空间”五项保障措施,积极提高支农服务水平,全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被当地农民称为“农民自己的银行”,“农民朋友的贴心人”。  相似文献   

16.
正"存折"里存的不是钱,而是稻谷;"银行"里流通的不是钱,而是商品;农民存入稻谷后,可以凭自己存的稻谷直接兑换商品。这是记者在广西首家农民自办的"粮食银行"里看到的情形。广西宾阳县古辣镇农民用一种看似原始的"以物易物"的方式,创新地解决了存粮占地、谷物仓储损耗及个体卖粮费时费力等难题。  相似文献   

17.
基层动态     
<正>河北张家口农信社为农民量身定制"农贷宝"日前,张家口市农信社推出"农贷宝"卡,此卡是农信社推出的全新小额信贷产品,具备存款、结算、贷款和还款服务四大功能,旨在为农民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产品。该产品拥有存款、贷款两类账户,农民可以通过信用社信通卡、EPOS机、电话银行、网络银行、自助机具等渠道和载体,"随用随贷、随借随还"。截至目前,全市已发行"农贷宝"卡6800张,大大缩短了业务办理时间,简化了业务程序,真正实现了金融服务的方便、快捷。(姚有峰)  相似文献   

18.
2001年末,随着江苏省张家港,常熟和江阴3家农商行开业,农信社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改革正式起步。至2007年8月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共组建银行类机构114家,其中农商行15家,农合行99家。农商行、农合行现已经成为全国农村合作金融系统经营发展的排头兵、业务创新的领头羊、股东回报的佼佼者和改革发展的风向标。为此,本期重点报道他们如何按照"农民的银行、社区的银行和零售的银行"的市场定位,坚持"立足社区,扎根农村,服务三农",对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等进行了哪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从省级到县(市)级农商行、农合行都给了不同的答案和诠释,也让大家看到崛起的农商行、农合行崭新的面貌,希望对今后农信社深化改革有更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出台,加大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力度,为加快会计监督体系建设步伐,建立良好顺畅的银行信息披露机制创造了条件。但新制度与农信社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存在诸多差异,执行新制度会对农信社产生较大影响,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困难。如何实现新制度与农信社的成功"对接",将是摆在农信社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采取行政手段和一刀切的做法,强行以"政府发展权"取代农民自主发展权,推行自己的"小计划经济",规定农民只能种什么,不准种什么,农民的产品只能卖给谁,农业生产资料只能到什么地方买,有的还强迫农民接受有偿服务。结果适得其反,这些做法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