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红 《中国西部》2012,(Z2):28-29
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在齐家、治国、修身、正己等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有经文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它向我们展示了博大宽厚,济世为民,为而不争,大智若愚,恬淡自处的为人之道。作为教师,则应以智者的清醒,将"上善若水"的境界更好地扩展与提升,拥有美好的为师之道。  相似文献   

2.
谭红 《中国西部》2012,(21):28-29
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在齐家、治国、修身、正己等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有经文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它向我们展示了博大宽厚,济世为民,为而不争,大智若愚,恬淡自处的为人之道。作为教师,则应以智者的清醒,将‘上善若水”的境界更好地扩展与提升,拥有美好的为师之道。  相似文献   

3.
喻梅 《民营视界》2005,(7):23-24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善事能,政善治,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唯独最为赞美水,这是有道理的。在他眼里,水具备了那么多美好的“水德”。现代企业完全有必要借古人智慧之镜,修炼一下“水观”,借以掌握企业经营之道。水的品格中有哪些适合提炼为现代企业品格。上升为企业的经营发展之道呢?  相似文献   

4.
忧水·喊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古人以水寓德,以水寄情,对水是生命之源的认识早已达到极致。时已初夏,北京数月干旱少雨。本期《特别关注》为此策划推出"北京干渴·期盼南水"的报道,开篇提到:北京水务局联合七委办局向中央在京单位、驻京部队和市属各单位发出倡议书,号召拦蓄收集雨水,以解北京缺水之虞。缺水警钟声声震颤心灵!绝非耸人听闻的数字图景更让人忧虑万分——北京已经成为世界上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大城市之一,特别是近几年,北京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水资源逐年短缺。数字显示,北京人均可利用淡水资  相似文献   

5.
上善若水。当企业如“花”样绽放,企业家或许该如“水”一样温润。润万物而不争,以柔弱驭刚强。东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CEO刘积仁正是这样一位“得道高人”。  相似文献   

6.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意思是说,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归往之处,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上,这样才能让百川归往,所以成为百谷王。这,恰如张法灿做人谦虚的美德。[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山莙的书道     
郑山莙原本习医,以济世救人为己任,后钟情于书法,尤善小楷,而立之年,一心向道,研读老子《道德经》五千言,感悟颇深,遂书而不倦,以抒胸臆,经年累月,竟一百七十通有余,作品或为道观刻石,或为史馆收藏,或为方家珍爱,盛誉之下,郑山莙遵循"上善若水"之精义,倾心于慈善事业,闲暇之余,常义务为民疗疾,书法所得亦悉数捐予慈善机构。本刊现遴选陕西书法大家雷珍民先生《山莙的书道》一文及有关照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中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这已是不争之实.作为操纵这根指挥棒的命题专家,只有高度正视这一极其敏感的导向作用,才能用好中考既选拔可造之才又指引中国教育走向最佳之道的双重功用.  相似文献   

9.
梅冬贵 《魅力中国》2010,(7X):128-128
"道"是老子哲学大厦的基石和核心,理解和把握老子思想,必须从"道"开始。"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恒无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道是恍惚之"道",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反也者,道之动也","道"的运动就是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要尊"道"贵"德"。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坐落于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教区若水路398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海纳百川,开放共赢,这既是所长杨辉的为人处世之道,也是研究所文化的核心内涵。凭借着这种精神,纳米所在成立短短5年时间里,已成为在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与应用领域特色鲜明,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化研究所...  相似文献   

11.
道家之道和儒家之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都产生于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儒家的鼻祖孔子曾拜老子为师,对老子非常崇敬,其哲学思想互相渗透,互相包容,互相补充,各有侧重.老子"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对孔子的"仁"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故此道和儒的关系应是文化传承关系.儒、佛也讲道,各讲其道,常以道不同不相为谋,从而把道、儒、佛对立起来,非此即彼,步入了歧途.实质上三家之道、仁、缘有共性,都基于天人和谐,只是诠释的形式、方法、侧重点不同而已.本文从现代科技的理性角度对"道"作以解读.  相似文献   

12.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将至诚之道融于人生、融于事业,便是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13.
"志於道"而"游於艺".凡集古今书画之大成者,必具有"雅最高致"的品质、"积健为雄"的功底、"逸志不群"的气质、"博学文雅"的学术品行,乃苦功、妙理、年寿、福泽、真淳、变通、道流之综合体. 浙中金华,自古物华天宝、地杰人灵.郑竹三先生苦功于书画笔墨,妙理于丹青美学,真淳于国画艺海,融其自创的"中西同构"、"科艺同构"、"古今同构"山水画美学理念,变通于中国书画传统而创真求变,出于爱山水有清音、原野有风光、江河有地文、灵景耀神州的灵感,以"道流"于时代艺流中,构建了"郑氏"风格,创建了"人与画合"的山水画风貌,绘就了一幅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会通的艺术佳品.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注重人文精神,肯定人性之善,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强调仁心与天地万物-体和人的文化陶冶建构作用;中国人文精神"深体天人合一之道",讲求天地人"三才"统一,以道德理性、感性慧识之心、人文境界为依,内外兼修;人文精神所标举的艺术精神,是一种"穷观极照、心与物冥"的人生审美体验和精神境界,一种技进乎道、以形媚道、以艺写意的审美人格完成.  相似文献   

15.
何为师道?     
道者,天地之大全也.自本自根,先天地生,未有天地,道乃有存."道"本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早有春秋时代子产提出之"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后世有西汉董重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在我国古代,"传道"被认为是教育的首要功能,也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唐代韩愈有一个精辟的概括:"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内圣外王"之道的政治渊源及历史演变,论述了"内圣外王"之道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并提出一些启示与感悟.  相似文献   

17.
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是宇宙的本体和万物的根源。"无为"即是在遵循自然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和无所作为的总和。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一切工作就能够通过道的运行自然而然"功成事遂",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反之,如果人们行事只凭自已的主观意愿违背自然而强为那就只会妨碍道的自然运行而招致失败。本文旨在对道家"无为而治"的探究,结合贵州大学学生红十字会实际,探讨道家管理哲学之道。  相似文献   

18.
审计思想的产生源远流长,是经济发展和经济监督的伴随物.本文作者从"权而索剃"、"别其势,难其道"、"百县之治一形"、上计制度等诸多方面展开探讨,深刺地论述了这一思想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于生生通变之中守"中和"之道,为易道之本,推崇"中和"之道,其价值追求可以归结为是在全世界人民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人类的普遍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宽容的人道主义精神促成适应人类社会进步的公共秩序的和平与安定.  相似文献   

20.
正"彩云之南,滇中大地,有一个地方美如玉,她就是玉溪……红塔屹立,上善若水,托起一方城市的文明与和谐。花灯之乡,碧玉清溪,孕育出共和国不朽的旋律……"著名歌手谭晶演唱的一首《玉溪美如玉》,将闪耀在我国西南边陲的这块"美玉"描绘得生动迷人。玉溪,古称新兴州,民国五年据玉溪大河"形似玉带,溪水清澈如碧玉"而改名玉溪,一个"玉"字,尽得此地山水之精义,人文之灵魂,可谓妙不可言。玉溪,北接昆明,西南连普洱,有"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中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的美称,又因粮食高产,烟叶质地优良而享有"滇中粮仓"、"云烟之乡"的美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