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我国征地制度改革与农地产权制度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征收中农民土地权益受损与现行农地产权制度不尽合理有关: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使当事人缺乏维权的法律支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缺乏排他性,使当事人缺乏维权的自我激励;政府对农地产权的不当限制直接侵害了当事人的土地权益。我国征地制度的改革思路应该是:以“尊重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为思想指导,通过重构农地产权制度以有效约束政府征地行为,通过规范政府征地行为以有效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并逐步实现城乡土地市场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在建设新农村视野下对我国农地征用制度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农地征用制度的特点是:征地主体是国家,征地标的是集体所有土地,征地目的是公益需要,征地补偿非等价。存在法律界定不明确,征地范围宽泛,农地产权不清、农民难以参与,征地较为随意,征地补偿不合理,失地农民安置措施不完善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快农地征用法律法规建设,改革补偿标准的计算方法和分配,完善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探索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途径,建立健全农地征用的监察体系。  相似文献   

3.
公共项目征地涉及多重主体的博弈,最为重要的一对博弈主体是地方政府和村民,其构成征地博弈的基础。在“地方政府———村民”的博弈基础之上,中央政府和媒体作为第三方对基础双方影响颇深。本文围绕“中央政府(媒体)———地方政府———村民”三层关系对公共项目征地博弈进行剖析,并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及其支撑体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我国目前土地征用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同时,总结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从征地范围、征地补偿和征地程序三个方面提出了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构想,探讨了以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农地流转市场、农地定级估价等为基础的征地制度改革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5.
完善我国农地征用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农地征用制度很不合理,既不利于保护农民权益,也不利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完善农地征用制度,关键是要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和安置制度;增强征地过程的透明度;加强征地监督。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博弈论的基本思想,分析了中国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征地行为严重失序的深层原因.现行农地制度的产权缺陷构成了新“圈地运动”的制度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则是新“圈地运动”的根本原因和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7.
农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对于不同的法律主体,其利益价值体现不同。农地征收法律关系的主体有:地方政府、农村基层组织、用地单位和被征地农民。在征收利益格局下,不同的法律主体表现出不同的利益倾向和选择。规范农地征收行为,实现制度创新,必须基于各类行为主体的不同的特征。无论三农问题还是新农村建设,都必须构筑以保护农民权益为基础的利益表达和参与机制,并在操作中拒绝形式主义,才能实现国家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战略。  相似文献   

8.
农村土地征收过程中利益分配博弈失衡是征地冲突的根源。地方政府、开发商、村集体组织和农民之间利益关系复杂,利益博弈中地方政府征地权力滥用、村集体组织违规执行、失地农民利益诉求机制虚置,以及土地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土地收益分配不公,农民土地权益受损。基于此,建议从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和征地制度、平衡利益主体博弈力量格局以及提高失地农民的补偿收益和生活保障等三个方面优化农地征收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农地征收利益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9.
信访救济制度功能不健全、行政复议制度救济功效有限和行政诉讼制度救济途径残缺是导致农地征收纠纷救济手段失效的重要原因。文章提出建立一种"以政府管理理念创新为先导,以行政裁决制度为重点,以行政诉讼制度为核心,以其他救济手段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地征收补偿安置争议救济机制,以化解征地矛盾,解决征地纠纷,保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熊玉娟 《南方农村》2009,25(5):50-52
我国农地产权主体模糊,权能不清的二元模糊属性为地方政府越权征地、过分掠夺提供了制度激励。而要解决农民失地问题,不仅涉及到农地产权自身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相似文献   

11.
农地征收活动中利益主体博弈的法律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地征收过程卖际上是土地利益的再分配过程,也是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过程.由于博弈主体的法律地位不同、享有的权力(利)不同、获取的征地信息不对称,因此,农地征收活动中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是不公平的.本文通过分析不公平博弈的法律原因,如集体土地所有权虚化、征地条件的立法粗疏、政府对征地权力的垄断、征地补偿低微、征地的程序失范等法律问题,提出了立法应确保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独立完整、改革征地制度、制定土地补偿费分配规则及完善土地征收的程序性规范等法律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农地“三权分置”作为新发展阶段我国农地制度的重大创新,应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构建新型农地“三权分置”制度。农地“三权分置”助推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在于,通过强化集体土地所有权管理功能统摄下稳定农户承包权的保障功能和放活土地经营权的财产功能,最终通过农地“三重复合功能”发挥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从边际上提升农业发展效率,通过农业现代化助推乡村振兴。当前农地“三权分置”政策执行中存在所有权实践地位强化排斥小农的困境、承包权主体地位弱化与固化的困境以及经营权大规模流转偏向导致的效率困境,背离了政策制定者预设的目标,不利于推进乡村振兴。为此,本文基于对上海松江的实践考察,提出以成员权的集体土地所有制、承包权自愿有偿退出与转让机制以及立足传统农民本位的农地经营权制度来健全农地“三权分置”的实现路径,培育固守农业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突破,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为克服我国现行农地征收补偿出现的外部不经济性,农地征收市场化补偿应成为突破口。农地征收市场化补偿蕴含丰富内容,其逻辑起点在于维护和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被征地农民的财产权益。因此,农地征收市场化补偿制度集成一定要围绕被征地农民权益进行,着力点在于农民物权性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制度360°优化、农地市值评估、被征地农民人力发展接力以及市场化补偿法律执照签发等。  相似文献   

14.
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构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1年江苏省南京市接待的群体性信访事件中,有近30%系因征地补偿引起。由此可见,土地征用问题不仅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已成为一个易引发社会矛盾的根源。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简评核心内容是征地审批制度与征地补偿制度土地征用制度主要由征地审批制度与征地补偿制度两个方面内容构成。征地审批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将原“分级限额审批”制度改革为以“用途管制”为核心的审批制度,将原由用地单位征地改为政府是唯一的征地主体,上收了市县政府的征地审批权,全面下放了供地审批权,等等。征地补偿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被征地的年…  相似文献   

15.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周边农地流转建设用地的数量不断增加。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对农地转用前后农民的福利变化进行实地调查与分析。研究表明,为了国家利益,农民支持农地城市流转,但对征收政策不满意;征地后农民的经济福利及社会福利下降了。文章从征地类型的界定、农民的补偿安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征地制度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既有征地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集中在提高补偿标准以"让利于民",但其不能从根本上触及现行征地制度。改革和完善现行征地制度的应有价值取向还在于"还权于民",应系统分阶段地创设适应公有制特殊国情下的现代农地产权激励和约束,在征地中逐步实现"同地,同权,同价",以促进农地安全、农民利益保护、工业化和城镇化等彼此冲突的多元化目标的动态协调和均衡,并从显化土地财产权、创设农地发展权、赋予农地转让权和界定征收救济权等方面探讨了实现"还权于民"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农地流转制度创新:路径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农地流转制度从而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对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形成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框架。皖南F区的经验表明,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是农地流转制度创新的重要路径,该模式包含了农地产权变革、农地流转政策实践、农业经营主体选择、农地租金调整和市场风险防控等多个维度的内容,形成了整体性的农地流转制度设置和运作体系。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以村社集体为核心载体,通过政府引导下的行政资源承接、以动员为基础的公意统合和基于村民自治的民主过程等机制,明确了地方政府、村社集体和农民的权责关系,推动了农地流转秩序的有效运转。村社本位的组织化农地流转模式能为“三权分置”背景下农地流转制度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西部地区四川省45个县的387名村党支部书记的问卷调查和村支书代表小组访谈为依据,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村支书对新农村建设内容和优先序的认识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目前,西部的村支书较难胜任带领本村农民发挥新农村建设主体的作用,且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虚位;在新农村建设的五个方面,“生产发展”最急需,而“生产发展”又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最急需;“生活宽裕”排在第二位,其中又以提高农民收入为优先;“村容整洁”排在第三位,其中又以农村道路建设为优先;“管理民主”排在第四位,其中又以建立民主议事制度和专业技术合作组织为优先;“乡风文明”排在最后,其中,建设村卫生室、“一池三改”、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几乎需要同时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9.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农地制度改革以构建中国特色的农地产权制度之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妥善解决大国小农现实约束下如何破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困境、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如何形成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如何按照“三权分置”的制度要求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等问题。为此,需要基于农村土地制度环境的变化适时深化农地制度改革以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按照“三权分置”的要求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在坚持农业家庭经营为主的同时持续推进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并强化关联制度的建设与完善,通过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激活土地资源资产要素,有效构建起中国特色的农地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通过对农地产权体系的静态解构和动态演变路径分析,厘清“三权分置”实质及现实制约因素,就如何充分放活土地经营权提出政策优化建议。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政策文本分析。研究结果:(1)从农地产权体系的静态解构来看,集体所有权是“三权分置”政策的法定起点,而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实际起点,土地经营权是落脚点;目前,“三权”体系框架已较为明确,“分置”的规则及秩序也基本确立,以立法为核心的正式制度为实现土地流转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2)农地产权体系正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阶段的半开放式系统向“三权分置”阶段的复杂半开放式系统演变;从集体到农户再到经营主体,权利主体的复杂身份属性,以及土地经营权通过非单一、非直线型的方式在多种权利主体之间实现流动,使农地产权体系形成了现实中复杂的多元主体网络格局。(3)承包权与经营权的有序分离和经营权的自由流转,是“三权分置”的核心路径,而农民不完全参与市场及其预期不确定性,以及包括价格发现、进入和退出机制、要素配置在内的土地经营权市场尚不完善,是制约农地产权市场体系演进的关键。研究结论:充分发挥农民自由选择权、完善可替代性收入和保障体系、加快公平有序的土地经营权市场建设和放松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金融约束或应成为现阶段政策优化的主要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