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储云芳 《中国西部》2012,(Z2):36-38
《论语》有三句话最值一提:"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恶欲者,心之大端也"。《论语》这本书虽然不是第一次看,但是这个假期我却真正体会了一番,虽然不止看了一遍,也把玩了不少句子,但是最值得一提的只有三句话:"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恶欲者,心之大端也"。现在再谈《论语》或许显得有些过时,但是《论  相似文献   

2.
储云芳 《中国西部》2012,(21):36-38
《论语》这本书虽然不是第一次看,但是这个假期我却真正体会了一番,虽然不止看了一遍,也把玩了不少句子,但是最值,导一提的只有三句话:“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恶欲者,心之大端也”。  相似文献   

3.
一、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西方的先哲,苏格拉底也罢,柏拉图、亚力士多德也罢,康德、黑格尔也罢,他们似乎都不大谈到饮食问题,可中国的圣贤、哲人,几乎人人都要谈到这个话题。《礼记·礼运》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这位中国至圣先师,在他的《论语》中"政"字出现过41次,"食"字也出现过41次。其中三十次是当吃讲的。他发表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议论,  相似文献   

4.
正《论语·述而》中记载: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很明显的提出了一个成长与教育的观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记得我爷爷在世的时候,常常提醒我:交朋友要和比你优秀的人交朋友。从上大学开始,我一直谨记这句话而身体力行。大学的学习、生活、成长全靠自己的上进与努力。虽然同寝室8个人关系都不错,但我和学生会的主席关系特别好。他热情、上进、乐观,有责任心,有担当。平时和我们聊天都是在鼓励我们  相似文献   

5.
"学" 这一概念在《论语》 中有重要的地位, "好学" 作为君子的一种品德, 不仅是治学者要达到的标准, 也是当下教育的重中之重. 本文通过对《论语·学而》 第十四则: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矣'" 这句话的解读, 从生活与学习、 为学的处世之道以及君子好学的态度三方面来论述为学应有的精神与态度.  相似文献   

6.
何为 《中国西部》2011,(16):44-45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是孔夫子两千年前《论语》所讲的,就是说饮食要注重健康、营养。因此,所谓饮食,在现代社会中看来便是民生问题。民生健康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青少年的营养健康更是尤为重要,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正《论语》中有27个"思"字,主要讲"思"与做人做事的关系。【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翻译】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是想学好却没有学习的行动就会懒惰。"("殆"通"怠",懈怠;懒惰)【解读】学习主要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  相似文献   

8.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姜,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Confucius said:"The superior man calls attention to the good points in others;he does not call attention to their defects.The petty man does just the reverse of this."译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恰恰相反。谈古论今:"君子成人之美",这句话在中国人的用语中可说是耳熟能详。假如你想求人帮忙,你可以用这句话来恭维他,人家帮了忙还挺高兴;假如你帮了别人的  相似文献   

9.
王会豪 《中国西部》2007,(2):199-200
《周礼考工记》中有这么一句话:“橘踓而北为枳.“意思是说,橘树移植到了淮河以北的地区之后,就退化成了枳树,再也结不出美味的橘果了.虽然我是在淮河流域长大,却并不知道枳为何物,见到橘树也是来到四川读书之后的事情.但是,每次读到这句话时,却总会引发缺少植物学知识的诸多联想:难道枳树真的就是橘树的变异?为什么仅仅一江之限,就造成了如此大的变化?在这种变化过程中,有没有存在一个过渡的区域?环境对植物有如此的影响,那么对人、对社会风俗的影响又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况?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者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之间,常常会出现“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情况,这种变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  相似文献   

10.
<正>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牛顿时代西方用数理语言描述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中华却用诗歌、书法艺术陶冶情操,丰富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处。中西文明,可谓各有千秋。然而,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侵入中国,几千年天人合一、整体思维的国学教育被西方数理语言取代:学校不教书法、诗歌、论语、弟子规,改教数理化;大字不写了、春节对联成了印刷品、西服成"汉服"了,中华几千年的独特文明正在丧失。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华夏大地高楼林立、高速四通八达、汽车进了万家、电子产品深入生活的各个角落…。然  相似文献   

11.
王会豪 《中国西部》2007,(3):199-200
《周礼考工记》中有这么一句话:“橘踓而北为枳.“意思是说,橘树移植到了淮河以北的地区之后,就退化成了枳树,再也结不出美味的橘果了.虽然我是在淮河流域长大,却并不知道枳为何物,见到橘树也是来到四川读书之后的事情.但是,每次读到这句话时,却总会引发缺少植物学知识的诸多联想:难道枳树真的就是橘树的变异?为什么仅仅一江之限,就造成了如此大的变化?在这种变化过程中,有没有存在一个过渡的区域?环境对植物有如此的影响,那么对人、对社会风俗的影响又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情况?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者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之间,常常会出现“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情况,这种变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  相似文献   

12.
吴斌 《魅力中国》2010,(2):102-103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说的就是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两千多年后,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定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说过:“人,诗意地栖居。”这句话在国内的楼市,仿佛放之四海皆准,描绘住者一种理想化居住境界和居住的终极追求。在几千年前,智慧的中国人就已经把人和宅的关系作出了精确的描述,《黄帝宅经》曰:“宅者,人为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 人宅相挟,感通天地。”何等透彻!何等博大!由此推之,住宅带给我们有三重层次的享受:第一层次,物质享受,由物质要件带来的感官  相似文献   

14.
冯子雍 《中国西部》2014,(19):150-151
<正>祁连山远,看不见望眼欲穿。青海湖阔,隔不断锥心牵绊。分离时一把青丝,残阳望断天涯。重逢却满头银发,白云苍狗难话。——《陆犯焉识》在商业片大行其道且日益喧嚣的当下,《归来》不仅是张艺谋严肃文艺的回归之作,更可以说,是代表了第五代导演走到后半生以来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影片改编自《陆犯焉识》,原作者严歌苓,其祖父本就是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为政第二篇第一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从字面来理解很容易,但是重点在"政"和"德"。此"政"非当下所讲的政治,而是指一个团体,一个组织。这里的"德"也可以笼统的指道德,但理解为"好的行为和正确的思想"更确切一些,就是为人师表,要作表率。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相似文献   

16.
《论语》和《道德经》中都存在“仁”,那么关于两部著作中“仁”的思想对比就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对《论语》与《道德经》中“仁”的对比研究国内却很少。通过对两部著作中“仁”的异同研究,为今后探讨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异同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儒家诤言。班固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汉书.艺文志》)。《论语》是一部思想广博、含有深邃人生哲理的著作。日本人通过吸收灿烂的中国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营管理思想,取得了举世瞩目  相似文献   

18.
当老子写下《道德经》并以"道"作为万事万物生长发展最基本机制的时候,他决不可能预想到,在几千年后的西方,会有一群以"超循环"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家与他的思想如此吻合。  相似文献   

19.
<正>古代思想家将诚信看成是立国的珍宝,"信,国之宝也。"(《吕氏春秋·为欲》)"诚,五常之体,百行之源也"在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诚信一直作为传统美德经久流行,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根基。自古以来,诚信一直是社会和谐的纽带,已成为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共识。宋代思想家周敦颐说:"诚,五常之体,百行之源也。"其意是讲,诚信是"五常"的根本,是社会运行的规则,是各行各业兴旺的宗旨,是全社会追求  相似文献   

20.
【美国《财富》5月16日】在中国,稳定就是一切。虽然27年来国家在改革的道路上取得了非凡成就,但是中国领导层并不认为这些成绩来得理所当然,也不会做任何损害经济、社会或政治稳定的事情。虽然中国非常成功地在改革与稳定之间谋得了平衡,可现在却需要做一个重大调整:中国经济必须找到一个新的稳定之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