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多年来一直被作为整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中国确定市场化改革目标以来,特别是颁布(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99年9月)以来,同企改革进展有推进,并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根据本人实际凋研及总体评估,前一阶段进展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东方企业家》2007,(6):7-7
我一生的向往与坚持,就是要传播现代观念,推动社会进步;虽然力量薄弱,声音轻微,但乐此不疲。近年来在大陆与台湾,我大声疾呼: (1)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学习型社会”。 (2)企业的“品德管理”(ethical management)比“品质管理”更重要。 (3)除了获利,企业有它的“社会责任”。 (4)企业的管理水准要与世界接轨。  相似文献   

3.
李华振 《企业研究》2000,(12):26-27
什么是偷换思维注 如果我问:谁曾在刷牙时把牙刷柄都弄断?大概没人回答,除非是机器人在刷它的钢铁牙齿。因此,牙刷的卖点应在于刷毛(是否掉毛、是否软硬适中、是否磨伤牙根),而非刷杆(没有哪种牙刷的刷杆会先于刷毛报废掉)。从梁记牙刷的“一毛不拔”到箭牌牙刷的“不伤牙根”,每种牙刷都在刷毛上做广告。但四年前的一天,突然冒出一个三笑牙刷,它郑重其事地告诉你“三笑,折不断?”这个广告刚出现时,策划界嘘声一片,说它根本没有抓住牙刷的“核心价值”(刷毛),是个“为产品打开地狱之门的广告”。但就是这个广告,却使三…  相似文献   

4.
中美峰会:最新承诺了什么1999年4月中旬后,中国人最关心的事情,一定是朱镕基访美勇闯“地雷阵”,为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的英文缩写)扫除了美方的障碍,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复关。“复关”———中国老百姓能得到什么?“入世”又能给中国带来什么呢?入关之后:中国能得到什么“关贸总协定”这个新词,大约1992年就在中国各大报刊上出现了。当时,中国大众传媒流露出一种异常乐观的情绪———中国将于1993年3月“入关”。于是,报端上有了这样的文字:中国加入“关贸总协定”后,洋货将滚滚而来,在我国等级…  相似文献   

5.
李频 《上海房地》2011,(10):60-60
有位经济学家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市场经济有个毛病:当你能享受到它的好处时,你可能看到的都是它的缺点;当你没有机会享受它的好处时,它也没有办法告诉你它的优点在什么地方。特别是由于政府或者某种强权的不恰当的干预,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使市场经济表现为病态的时候,人们往往以为这是它本身的毛病。”(摘自《市场的逻辑》张维迎著),话虽然说的“浅显”,而且也没特指哪个领域的市场经济,但从中也可以借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作个剖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时代》2009,(4):86-87
与数月前相比,人们对于经济危机的态度显示出乐观迹象——至少在中国是这样的。 一项针对中国未来经济走向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基金投资经理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率在未来12个月急剧下滑的幅度将会缩小。比如,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市场部主席李晶指出:“对中国努力抵御经济衰退的立场看起来已经变得更加积极了。”  相似文献   

7.
问道中国     
罗影  梁海松 《英才》2009,(11):112-115
—个是资深传媒人,—个是金融界黑马,对世界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格局,一个用舒缓的语调表达了乐观的希望:“中国的运气很好”;一个犀利地分析中国的处境:“这是我们翻盘的唯一朝会了。”  相似文献   

8.
城市物流基地规划与设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物流基地 国内最先完整提出“物流基地”概念的是著名物流专家─—王之泰教授。王教授在其著作《中国需要物流基地》中对物流基地作了如下定义:“物流基地是一种非常大的物流节点,它的集约功能非常强,它的综合功能非常强,它是一些小的物流节点集约集成的产物,也是不同的物流线路共同的交汇点”。王教授同时指出物流基地应该具有以下六条功能特点:(1)非常强的综合性;(2)集约功能;(3)转运动能;(4)集中库存功能;(5)调节功能;(6)指挥功能。 作者基本认同以上定义,并同时认为物流基地是一种介于“流通基地(在…  相似文献   

9.
《东方企业家》2008,(8):10-10
东方哲理,常有今世的应验。“物极必反”的说法,正是一个例证;且看这三种羡慕。权力令人羡慕,但是绝对的权力必定带来绝对的腐化。财富令人羡慕.但是巨富不过三代,且经常伴随身败名裂的风险。美色令人羡慕,但是绝色佳人又常是红颜薄命。近40年来,改变世界权力消长的有三个主角.也有“物极必反”的迹象:(1)中国经济的落后与兴起;(2)超强美国的傲慢与挫折;(3)石油价格的嚣张与风险。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有三个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一是1984年明确“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二是1994年根据“整体推进”方针开始进行的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对改善企业的市场环境起了重要的作用;三是1997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定。  相似文献   

11.
如果中国传媒界2000年底评选年度十大流行用语,相信“西部大开发”肯定会与“WTO”“网络股”、“新千年”一起入围。 对于西部大开发,世界上两个著名的国家,曾经有过两个不同的“猜想”。 一个“猜想”是在15世纪中叶的中国。明朝开国元勋、有“王者师”之誉的刘伯温放眼当时洪荒一片的西南,曾作诗云:“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 另一个“猜想”是在18世纪末的美国。著名政治家、《独立宣言》起草者杰斐逊遥望当时还是印第安土著乐园的西部,预言说:“美国人定居到整个北美大陆,需要将近10…  相似文献   

12.
《东南置业》2007,(9):42-42
谈到房价这个敏感的问题,杨少锋否定了房价不会下跌的观点。他说道:“不少专家认为房价不会下跌,他们无非下述几个理由:其一,中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稀缺;那么请问日本的土地稀缺不稀缺?香港的土地资源稀缺不稀缺?其二,中国经济在持续发展,国民收入在提高。那么请问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是不是也在发展?国民收入是不是也在提高?日本(房价)降了,香港(房价)降了,中国(房价)会不会降,我认为有这种可能!由此看来,所有的理由都站不住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董静 《活力》2009,(2):51-51
一、挖掘教材 创设问题情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通过教学《配菜》一课(三年上)使我有很深的体会,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改革:因为我们学校有食堂,并有许多学生中午就餐,在开始上课时我先问学生“你平时都喜欢吃什么菜?”  相似文献   

14.
微职场     
《住宅与房地产》2013,(5):60-60
物业管理之大话西游篇 至尊宝:曾经有一个很好的物业公司摆在我的面前,但我没有好好珍惜。当我失去它的时候,才觉得追悔莫及。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将对它说三个字:“我交费!”  相似文献   

15.
《福建质量管理》2012,(8):55-55
在意大利威尼斯城的一座小山上,住着一位睿智老人,据说他能回答人们提出的任何问题。当地有两个小孩愚弄这个老人,他们捕捉了一只小鸟,问老人:“这鸟是死还是活?”老人不假思索地说:“孩子,如果我说小鸟是活的,你就会勒紧你的手把它弄死,如果我说小鸟是死的,你就会松开你的手把它放掉。你的手掌握着这只鸟的生死大权。  相似文献   

16.
邹东涛 《经济界》2000,(1):16-17
1998年底,我曾写了一篇论文《1998年宏观经济评价和1999年宏观经济预测》,对1998年宏观经济的回顾和评价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勿褒勿贬,不以8%成否论是非。”关于对1999年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展望和预测,我在文中写道:“对1999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存在着两种预期:一种是乐观预期,认为1999年经济增长速度会上扬到9%,甚至10%以上;另一种是悲观预期,认为1999年经济形势会进一步恶化和下滑,增速会掉在7%以下,甚至更低。笔者则认为,对未来经济形势过分乐观和过分悲观的态度都不可取,而要立足现实,冷静分析,勿乐勿悲。笔者…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一轮路线窘境 今年两会关注的范围与焦点,通过对“十一五规划”内容的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枉村”的讨论,及温家宝总理对海内外媒体的记者会问答,大体可得出两个鲜明的印象:(1)内政问题十分交出,被重视程度超过外交;(2)内政问题中,三徒、三难(上学、看病,买房都难)的社会矛盾及环保危机又十分突出,被重视程度超过经济。这两个特征,又折射、浮现出了第(3)点:当前社会似乎正在形成一股似曾相识的氛围——不少人开始质疑甚至反对改革,  相似文献   

18.
微语录     
《山东企业管理》2011,(12):25-25
2012大嘴巴大预言:中国经济成长前低后高(一季度触底四季度高点);中国股市有好戏看(股指高点/低点〉150%):中共新老班子完美交接:欧洲国债危机绵延不断:美国奥巴马不会消停(军事上折腾伊朗等):我家“奥巴马”“奥关美”会出轨:大嘴巴会继续喝咖啡。  相似文献   

19.
潘石屹 《房地产导刊》2008,(11):124-124
媒体还会有许多经济上的坏消息报道出来,其实现在公布的统计数据并不代表眼下的情况,它是几个月前、半年前,甚至一年前的情况(如房地产行业),但我非常喜欢巴菲特的一句名言:“坏消息是投资者最好的朋友”,这句话说出了投资的真谛。  相似文献   

20.
有个别企业不惜牺牲劳动者的利益,想出各种各样的“损招”,来与《劳动合同法》周旋。一是“拖”。能不签就不签,能晚签就晚签,拖一天是一天:二是“吓”。恐吓员工,也恐吓有关部门。你们如果让我签劳动合同,我就裁员,我就停产;三是“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