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客运专线追踪列车间隔时间的检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开行速度在200km/h及以上的高速列车时,采用连续式一次速度控制模式曲线控制列车运行,而现行既有线开行速度为160km/h及以下的客货列车时,采用的是分级速度控制模式。对两种不同速度控制模式的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进行了计算,并运用牵引计算软件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进行检算,分析其对区间通过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单线追踪列车数与车站配线数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铁路单线自动闭塞铁路区段,追踪运行列车数与沿线车站配线数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给出相对方向追踪运行的列车在车站交会和越行时所遵循的原则,以及对可能发生的各种会车、越行方式进行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数学分析,对每种会车、越行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找到两者之间的一般规律,得出单线自动闭塞区段组织追踪运行的列车数量与站线配置的一般原则和结论。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速铁路行车密度的加大,高速铁路线路能力日趋紧张,传统的以固定追踪间隔时间排布运行图及进行运行方案调整的方式较为粗放,很难准确反映列车追踪情况。为充分利用列车运行图能力,在阐述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追踪列车在站停站与否,对精细化的列车追踪间隔时间计算方法进行分析,考虑前行列车与后续列车在站停站差异及列车加减速性能差异,提出最小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最后进一步探讨不同速度等级列车追踪时间计算方法,为提高高速铁路日常运营组织灵活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线路条件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探究线路条件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机制,在阐述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线路附加阻力和因线路条件导致的限速运行是线路条件影响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2个方面,通过探讨线路附加阻力对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推导出限速运行下的列车追踪过程与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最后结合不同线路附加阻力与限速运行下的各类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检算结果,得到线路条件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规律,为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优化以及线路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重载铁路普遍采用固定闭塞,列车追踪间隔较长且基本达到当前闭塞制式下的极限,而移动闭塞可以大幅度缩短列车追踪间隔,提高线路运输能力。因此根据我国重载列车运行特点,结合道路车辆跟驰理论,从工况选择的角度,分析建立基于移动闭塞的重载列车追踪间隔模型,并借助AnyLogic软件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合理可行;出站和到站的列车运行最小追踪间隔时间大于区间内的列车运行最小追踪间隔时间;在考虑列车工况选择时,若前后列车均采取常用制动则最小追踪间隔时间更短。本次研究为缩短列车追踪间隔时间,提高重载铁路运输能力提供理论思考,也可为基于移动闭塞系统的重载列车自动驾驶做出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6.
列车间隔时间是影响铁路通过能力的重要参数。我国普速铁路已推广应用LKJ-15型列控系统,具备了按连续速度控制模式行车的条件。对普速铁路列控系统的发展进行梳理,指出按连续速度控车计算列车间隔时间的先进性。然后对固定间隔距离的计算方法和连续速度控车的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其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间隔时间类型,并提出间隔时间理论计算公式。最后,选取合理参数对间隔时间进行检算。结果表明,在自动闭塞区段,连续速度控车法的检算结果明显小于固定间隔距离法;在单线区段则固定间隔距离法更具优势。按连续速度控车法计算列车间隔时间,可实现货物列车按6 min追踪、旅客列车按5 min追踪的要求,可对通过能力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8.
9.
400 km/h高速铁路将是我国未来高速铁路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实现列车3 min追踪间隔是建设400 km/h高速铁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分析了400 km/h高速铁路实现3 min追踪间隔时间所需达到的技术条件。理论分析阶段,根据我国高速铁路目前采用的闭塞防护技术,分别分析了列车出发、区间和到达3类追踪间隔的计算方法与影响因素,并结合线路实际设计、运营情况和敏感性分析筛选出具有优化价值的关键影响因素。仿真实验阶段,利用计算机仿真建立多因素列车追踪运行仿真模型,以实现列车3 min追踪间隔为目标,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得到了整套技术条件。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实现400 km/h高速铁路3 min追踪间隔时间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影响高速列车正点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设备因素、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分析晚点列车分类和晚点传播特点的基础上,从控制直接影响列车正点率影响因素和控制晚点传播范围入手,针对各项影响因素,提出提高高速列车正点率的各项措施,以及调度部门对晚点列车的调整策略和调整方法,以有效降低列车晚点的发生、控制晚点列车的影响范围,提高高速列车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高速铁路车站商业资源的系统分析,明确高速铁路车站商业资源内涵,提出对高速铁路车站站内资源、站外周边紧邻区域资源和城市关联产业资源3类资源进行全面开发。针对高速铁路车站3类资源的特点,提出站内资源委托铁路局按照统筹规划、整体开发、专业运作的原则进行开发;站外周边紧邻区域资源宜采用联合开发模式;城市关联产业资源以与高速铁路旅客运输相关联的行业为重点,采用兼并收购和合作战略等市场运作手段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内外学者研究高速铁路开行高速快运列车的现状,总结德国、法国和欧洲快捷铁路物流协会的高速快运列车开行经验,从车站设施配置、线路设施、车型设计、运输组织、运输安全、规章制度体系等方面分析我国在高速线路上开行高速快运列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目前利用确认车开展小规模物流运输的现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速快运列车的开行对策。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我国高速铁路列车速度匹配现状,从固定设备技术条件、中速列车旅行速度、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移动设备技术条件4个方面,对高速铁路采用两种速度列车共线运行时的合理匹配方案进行研究,分别得到各种条件下的允许列车速度匹配方案。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我国高速铁路采用两种速度列车共线运行时,宜采用300/200 km/h及以上、250/200 km/h及以上、200/140 km/h及以上3种列车速度匹配方案。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接续列车到达时刻协调性的基础上,引入合理接续条件的概念,运用同余理论从多列换乘接续列车的可达性和合理性方面构造多列车换乘衔接模型,界定各方向列车的合理开车时刻。以青藏铁路旅客列车为例,在采用季节性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基础上,模拟验算各方向列车的发车时间范围,说明算法模型计算过程比较简单,但对于实际列车的开行需要进行综合统筹,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内外铁路站车经营管理情况,分析客运专线站车经营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需求,提出客运专线站车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要求、系统构成、系统数据组成等,并对系统的功能模块组成:电子公告栏、旅客信息反馈、经营数据管理、系统维护,进行具体功能描述。 相似文献
17.
高速铁路运行试验是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前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针对区间运行时分测试后存在大量烦琐的后续统计工作的现状,从测试样本量的特点入手,通过对区间运行时分样本的图形分析、分布函数拟合、检验,得出区间运行时分总体符合正态分布的重要结论,从而形成了区间运行时分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方法,为运行试验统计分析工作减少了庞大的工作量,取得了理想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