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欧光南 《当代经济》2017,(36):30-33
文章分析、阐述了五大发展]理念的形成背景与实践要求,指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新挑战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形成背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发展要求的科学回应构成了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据此,文章进而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阶段的重大升华.  相似文献   

2.
财政理论发展与创新的若干思考梁尚敏一、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理论发展与创新的基本思路1.对计划经济模式下长期形成的传统财政理论进行更新和创新,并不是不要继承,否定以往的一切,也不是小修小补,做表面文章,或者是照抄照搬别国的理论,简单化地拿来了事,而...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外高技术产业区发展的比较研究以及对新产业区理论的分析,认为中国高技术产业区的进一步发展,应当借鉴新产业区的发展理念,使高技术产业区真正成为国家经济的增长源、产业组织的孵化器,促进经济积极、持久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个理论的创立和发展都是时代发展要求的反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如此。它们都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都是在时代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为解决现实问题而提出的理论成果。只要我们深入认识和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提出新的理论,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报告出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为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以自主创新能力为引领,推动经济发展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也将引发经济学的"深刻变革".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三个高度.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界对科技经济理论的研究也经历了早期研究、激烈争论、达成共识等发展阶段.回顾历史,经济学界曾经在科技创新问题上开错药方,2003年他们提出"依附西方论""引进低成本论""创新陷阱论"等错误观点,受到了科技界、企业界的批评.因此,经济学界应当关注科技创新,用"第一动力"论武装自身.  相似文献   

7.
8.
企业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微观组织文化,它是国家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任何新的产品和服务都发端于新的创意,文化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是整个社会经济产业链的高端产业链,是最具活力和魅力的朝阳产业。通过对企业文化概念和作用的研究,分析了文化创新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探讨了商业文化和文化价值的实现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以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胡长征 《江南论坛》2001,(11):37-38
自1996我国成立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以来,城市商业银行经过5年的创业与发展,逐步从主要为求生存转到求发展的新阶段。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城市商业银行具有体制新、机制活和贴近市场的优势,但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前有国有银行重兵把守,后有外资银行咄咄逼人的态势,城市商业银行如何应对挑战,增强竞争力是值得每家城市商业银行值得深思的问题。下面,是我对城市商业银行如何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相关问题的一些浅显思考。  相似文献   

10.
高校创新驱动力是高校开展科研投入、知识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协作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以及与高校科研体制、政府创新政策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提升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对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推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为了客观全面地呈现出中国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充分发挥高校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采用2012—2021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高校创新数据,编制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并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其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创新驱动力指数显著低于东部地区;区域高校创新驱动力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高校科技创新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更显著;区域高校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协同驱动作用,但制度创新的驱动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1.
刘蓉 《财经科学》2015,(12):3-4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有经济学家测算,要实现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年均经济增速需要达到6.5%.全面小康不仅要追求发展的速度,更要强调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要让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更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感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国家治理理念现代化的重大推进.  相似文献   

12.
张砾尹 《城市建设》2010,(5):428-428
中国会计文化是在古代账簿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关财务、计算制度的综合文化,集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观念与制度等方面为一体。在我们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介绍了中国现代会计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希望会使大家对中国现代会计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以实现中国科技金融突破性发展的制度安排为出发点,通过多维度对比研究发达国家和地区科技企业、政府部门在促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要素深度结合方面所取得的重要经验,针对中国科技金融服务市场、产品体系的现状与问题,提出如下制度创新与政策建议:一是积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引导功能,完善科技金融创新生态环境;二是突破固有的金融服务思维,促进直接融资市场的深度发展;三是以市场化机制为导向,创新科技金融产品设计;四是进一步推进科技金融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创新;五是借助自贸区建设,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农业科研体制创新不足的制度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改清 《技术经济》2003,22(6):44-45
<正> 一、我国农业科研体制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业科研机构规模庞大,整体协调性差。我国政府部门所属科研机构数量众多,各个部门都自成系统,其行政职权大多只能在本系统内发挥作用。部门之间只有一般业务往来而缺乏必要的集中协调,导致了领导多头、项目重复、资金分散、调控乏力、产学研脱节等诸多问题。科技资源从总体上不易做到合理配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量化创新系统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从VAR模型参数结果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质量受到前两期自身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上一期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影响;从脉冲响应函数可以看出,制度的灵活性可消除落后制度对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制度的好坏也对科技创新的作用十分显著,同时,现阶段虽然科技创新对经济质量的提升作用显著,但科技创新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方差分解结果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状况受自身影响较大,受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制度创新受到本身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完善且灵活的制度安排会为科技创新的提升营造好的发展环境.文章还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马斌  李中斌 《经济与管理》2011,25(10):85-88
目前,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在总体状况方面:科技创新人才规模相对较小;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缺乏;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留才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流失严重;全社会对人才资源开发和自主创新的投入不足等。二是在理论研究与成果转化方面,缺乏成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尚处于积累阶段。三是在中国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方面,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主体,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存在障碍。因此,我们应着重从理论研究、公共管理和企业微观管理三个方面加强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王琨 《当代经济》2010,(7):50-51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崛起,在合法经营的前提下,除了先天的内质条件之外,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创新的道路上完成技术创新、发展战略创新、制度机制创新、文化创新四大任务,才能在竞争中发展崛起,实现企业的长足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发展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经历了照搬苏联模式、局部改革与全面改革三个时期。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中国高等教育将形成以“自治自由,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结构合理,权责明确,管理科学”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趋向决定了科技的发展方向。纵观历史,科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连云港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今现代科技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大潮中,如何挖掘和发挥好连云港的文化优势,把文化创新与科技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决定了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精神的灵魂。这里,自然地涉及到"如何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念进行中国式的现代解读"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念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同时又超越那种经济的必然性;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念的哲学基点在于"人",而不是"物";三、马克思主义文化理念的视角不是"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取向,而是其哲学的"唯物主义基础"。作者希望通过这种解读的方式,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