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杨天一 《特区经济》2007,225(10):134-135
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也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必然选择。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正确对待部分地区已取得的成功经验,不能仅仅简单复制所谓的"模式"和"样板";建设资金的投入,既要依靠财政的强力支持,同时也要尽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样化;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才能使建设取得成效、目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许多地方还存在着一些危害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我们必须提高认识,重视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干群关系,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尽快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握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重点,应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以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基本目标;坚持以改革体制和创新机制为根本动力;坚持以广大农民群众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  相似文献   

4.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确定,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6.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指针.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认真贯彻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坚持统筹兼顾,努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相似文献   

7.
农村建设与发展,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问题,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客观形势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建设与发展问题,再次提到党的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谓再度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本文旨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绵薄之力,在对新农村建设的客观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层思索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完整深刻地理解中央决策的科学内涵,全面准确把握推进原则,着力突破工作重点和关键环节,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体现了公平正义,是中国一直以来的朴素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坚持了以人为本,依靠农民,中国的革命、改革才取得了突破和胜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党委政府的引领作用,尊重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顺应他们提高自身的要求,维护农民的基本权益,保护农民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新农村,可以极大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农民的主体性,又好又快地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按可比价格计算,2004年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相当于1978年的4.78倍,年均增长率高达6.2%,为同期世界各国之冠。但是,90年代后期,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引起各界高度重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村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还会占相当大的比重,"三农"问题始终会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大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农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三年的一号文件均以"三农"  相似文献   

11.
潘锦云  周芳 《特区经济》2006,(9):211-212
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着主体缺失、经济、思想和认识等特殊困境,所以特殊的区情决定了中部新农村建设道路要有新思路。为此,中部新农村建设要新在“三农”现代化激活和提升农业生产力上;中部新农村建设要新在工业化与城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  相似文献   

12.
论构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生态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光华 《特区经济》2006,(9):156-157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农村金融的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农村金融的支持,更需要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本文将从促进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出发,分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关系,并就如何促进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出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治路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国锋 《特区经济》2007,(5):162-16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从法治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出发,着眼于新农村的法治现状,提出优化农村法治环境,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考验,又是机遇。本文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出发,就如何更好地建设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几点思路,以利于扎实推进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李超 《特区经济》2008,(9):182-18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改革开放的前20多年中,广东省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在城乡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成为全国的示范省之一。但是,当前广东省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扩大的态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农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部分农村仍然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农村是落后社区和农民是弱势群体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摆脱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山区农村贫困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权利保障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群  张晓楠 《特区经济》2008,(12):162-164
农民权利保障的不充分是"三农"问题不能彻底被破解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农民三种重要权利的缺失问题分析入手,提出了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保障农民权利的根本,始终坚持以农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是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巩固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保障农民各项权利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18.
挖掘乡村特色餐饮资源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志强 《特区经济》2008,(7):183-18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实现小康重要途径之一,特色餐饮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出发,定义乡村特色餐饮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乡村旅游中特色餐饮的地位和作用。对特色餐饮的开发原则、方式、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凤云 《特区经济》2008,(2):170-17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农民素质高低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高素质的农民有能力促进生产的发展;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倡导文明新风尚;改变村容村貌,保持村容整洁;实行民主管理等。当前我国农民素质较低,要通过发展义务教育,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等措施予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