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本文对西方国家货币政策实践中出现的“公告操作”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将其与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对比,指出在货币政策的未来发展中,公告操作极有可能会取代公开市场操作,从而成为中央银行另一个有力的政策操作工具。  相似文献   

2.
通过公告操作调节利率,从而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已经在新西兰、英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取得极大成功。因此,有学者提出把公告操作作为我国央行的重要货币政策工具,甚至取代公开市场操作。本文通过对公告操作与公开市场操作的内涵界定,两者在各国实际运用状况的考察及比较分析后认为,两者之间事实上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我国央行在运用公告操作的同时,应该积极完善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各项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兴起的公告操作方式,不仅使公开市场业务突破了对国债规模要求的限制,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公开市场业务的缺陷,提高了货币政策的运行效率.鉴于我国国债规模相对较小,远远不能适应公开市场操作要求的情况,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积极创造条件实行不依赖于国债规模且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模式即公告操作.  相似文献   

4.
2003年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回顾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面对复杂的货币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人民银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精心组织,谨慎实施、灵活操作,公开市场业务为实现全年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对2003年公开市场操作经历的四个阶段进行了回顾,并结合理论与实践.对公开市场操作中颇受市场关注的一些问题(如灵活性、透明度、现券操作、数量招标等)进行了阐述。最后对2004年的中国公开市场操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钱小安 《中国金融》1997,(6):12-13,25
对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评介与前瞻钱小安公开市场操作(亦称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公开买卖债券和外汇的活动。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基础货币具有主动性、灵活性、时效性和可控性,因此,公开市场操作是许多西方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中...  相似文献   

6.
公开市场操作目的旨在实现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根据货币供应量的调控目标,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或外汇买卖,吞吐基础货币。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最理想的工具是短期国债,但长期以来,我国短期国债发行量不足,为了解决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不足的问题,央行从2002年开始发行央行票据,为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支持。  相似文献   

7.
公开市场操作是澳央行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金融危机期间,澳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提供了充足流动性,成功平抑了利率波动,为澳大利亚成为本次金融危机中最早复苏的发达国家创造了条件。中国与澳大利亚货币政策框架虽存在差别,但近期“主要运用市场化手段动态微调”,和此后逐步实现调控方式由直接向间接过渡的需要,都将公开市场操作推向了金融调控的突出位置。该文借鉴澳央行经验,提出改进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同时运用手法上出现了一些较为新颖的变化形式,例如量化宽松、扭曲操作、完全货币交易政策以及中国的央票操作等。本文从改善流动性、引导利率形成机制、新兴市场国家的创新三个方面,对当前新型的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与传导效果进行了文献综述与述评。对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丰富与拓展传统货币理论的研究框架,提高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并为新兴市场国家应对新型货币政策的挑战提供理论依据与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9.
目前,公开市场业务已经成为中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的最重要工具之一,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操作目标的选择以及操作对象使用上面,还具有多种缺憾。当前,中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只能选择基础货币作为操作目标,并通过基础货币的调节影响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利率的非市场化和债券市场规模约束成为中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缺憾。  相似文献   

10.
选取2007年1月1日~2014年2月28日为研究区间,观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对债券市场的影响,用以判断该货币政策手段所产生的效果。研究发现,在全样本中,无论是放松还是收紧银根的操作,对债券市场的影响均只表现在个别市场,而且影响滞后、较弱。单独研究长期品种操作的结果发现,央行公开市场紧缩操作对债券市场的影响显著,方向与预期一致;而公开市场放松操作在债券市场几乎没有反应,说明没有通过债券市场的传导产生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1.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限额控制并改革了存款准备金制度,货币政策操作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逐步由行政性的直接调控方式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间接调控方式.同时,公开市场操作由1998年5月26日恢复以来,已经基本确立了在货币政策操作上的重要地位,尤其是2002年公开市场操作的正反并用,现券和正回购交易数量比重的加大,充分反应了人民银行对之操作的渐趋成熟和对市场影响力的日益加深.这样,市场对人民银行短期政策走向的判断也将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公开市场操作.  相似文献   

12.
公开市场操作作为一种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具有操作灵活、作用迅速的特点,日益为我国中央银行所频繁采用。然而,公开市场操作要有效发挥作用,离不开适当的操作工具。在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有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与中央银行票据。针对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选择问题,本从我国金融市场状况、金融机构行为及这三种工具特点出发,通过对比分析,认为现阶段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应更多地运用中央银行票据。  相似文献   

13.
《首席财务官》2009,(5):58-59
2009年4月,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巨额正回购行为引发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担沈,这种行为向市场传递了怎样的信号?是否意味着央行宽松货币政策的转向?是否将引发2009年金融市场流动性的“逆转”?央行回购与流动性对冲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其政策目的是通过资金的投放和回笼,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4月份以来,  相似文献   

14.
陆蓓 《上海金融》2006,(7):26-29
本文分析公告操作在Taylor规则的公式和图像中的作用,探讨其运作机制,进而证明公告操作是可以普遍运用于货币政策的一种操作方式创新,它能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率、降低风险和成本。文章最后提出了公告操作在我国发展和完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我国央行票据发行、交易的现状入手,通过分析央行票据在公开市场操作中积极作用及本身存在固有的局限,得出以下结论:目前,用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取代央行票据的条件还不成熟,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央行票据仍将是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16.
美联储针对美国国债进行的扭曲操作是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的一种变异,然而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创新,其运行机理与传导效果尚有待证明。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与企业,涵盖信贷市场、债券市场与商品市场的宏观经济体系,基于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使用非齐次微分方程极限解的方法分析了扭曲操作货币政策的运行机理,并利用美国的数据进行了检验。分析显示,从理论上看,扭曲操作的货币政策可以引导债券价格与债券收益率的变动,也可以导致企业的长期融资成本与长期产出的变化;但是由于受太多变量的影响,扭曲操作的货币政策效果其实并不好控制。目前,由于经济基础与金融环境不同,新兴市场国家尚无必要进行扭曲操作货币政策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在混频数据信息环境中,精准识别公开市场操作(央行政策利率)和国债收益率曲线(基准利率体系)之间的关联机制至关重要,其影响了货币政策期限结构传导的有效性。本文在混频Nelson-Siegel(N-S)利率期限结构模型框架下,引入央行政策利率,揭示公开市场操作与利率期限结构(水平、斜率、曲度)因子之间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混频数据信息条件下,引入的公开市场操作信息显著改进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拟合效果;斜率因子冲击对公开市场操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利率期限结构因子对政策调控的反应不敏感。进一步研究表明,2015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对斜率因子的影响逐渐扩大,政策利率向国债收益率曲线的传导效率得到显著提高,我国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日益健全。  相似文献   

18.
自欧洲中央银行1998年6月1日成立以来,各界对其货币政策框架及其实施情况予以了密切关注.本文以欧央行货币政策目标为切入点,研究其"双支柱(two-pillars)"的货币政策策略及其联合决策、分散执行的操作框架,并介绍了欧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特点及各工具在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中的作用,重点分析了欧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情况及其在实践中如何不断完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提高操作框架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方式由直接性工具向间接性工具转变,公开市场业务在我国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国债规模偏小,流动性不足,国债利率不合理导致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严重依赖中央银行票据,从而使得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有效性被抑制.本文对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问题进行浅要分析,并提出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的情况下,支付系统发展提高了公开市场操作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的效率,增加了货币乘数及货币流通速度。为达到相同的货币供给量目标,支付系统运行效率越高,公开市场操作投放(或回笼)的基础货币可越少。此外,支付系统的发展提高了资金周转效率,增加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支付系统发展将弱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效果。本文还探讨了支付系统发展对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操作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