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中描绘的“桃源”式的社会体现了沈从文以儒、道两家思想为思想基础的道德理想,使得《边城》这部小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2.
《还乡》和《边城》分别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和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作家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尤苔莎和翠翠。她们是大自然的女儿,具有自然的外貌,自然的脾性,甚至连命运也和大自然的季节变换交相呼应,大自然的和谐美好铸就了女性美好的精神追求。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小说所反映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揭示作家渴望建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风格各异的自传文学作品中,同是京派作家的沈从文和凌叔华以相似的写作策略、文化取向、文体风格成为了其中的佳作,也在时间的流转中证明了其作品超出一时文学潮流的文学史价值。本文通过对《从文自传》与《古韵》的比较阅读和分析,探讨它们自身的独特性,以及在现代文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散文《湘西散记》描述着湘西的风土人情,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而有其独特的语言美,中英文之间的语言美的差异巨大,所以翻译有相当的难度.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结合是中西合璧,既有中文语言功底,又有英语的文化背景,对中英两种语言的娴熟驾驭,为读者翻译了该文的英译本.根据刘宓庆提出的翻译美学观中所涉及的语言美方面来探讨杨氏夫妇在翻译此文时,如何体现原文中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5.
这里曾是贵族们纸醉金迷的乐土,是冒险者淘金创业的乐园。 洪江,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笔下的“小重庆”,亦是人们传说中的“湘西明珠”、“小南京”、“西南大都会”。沈从文在散文《沅江上游的几个县份》中写道:“由辰溪大河上行,便到洪江,洪江是湘西的中心,通常有‘小重庆’的称呼。”在《常德的船》中他又这样描绘:“在沅水流域行驶,表现得富丽堂皇。气象不凡,可称巨无霸的船只,应当数‘洪江油船’。这种船多方头高尾,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小说《萧萧》用文字构筑了充满原始美与爱的湘西世界,热情地赞美故乡的醇厚风情和本真人性。但他不只是魅力湘西的歌者,其作品中隐含的深层的乡土忧患和理性思考,揭示了淳朴落后的乡土社会终将被现代文明取代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边城》作为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以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存在形态为本,展示人物“天人合一”的性灵及其存在命运。书中边城人们的性情、翠翠与傩送天保兄弟俩的爱情命运的起落以及边城人事的盛衰等都与大自然季节变迁息息相关,水乳交融,“天人合一”,同构互释,形成了一种天人同构的悲剧演绎的叙事形态。  相似文献   

8.
孤独的存在——《边城》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边境》优美隽永山水田园图画的背后,上演的是一幕幕令人心酸的悲剧,其根源在于“茶峒人”特定的生存状态-孤独。“茶峒”的地理位置、民族特色、凝滞闭塞的生存方式,以及被时代抛弃的失落感,使“茶峒人”呈现出一种孤独的生存状态,沈从文苗土混血的民族出身,富有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形成了他人孤独情绪。这种独特的个人情结内化为作家创作的潜动机,并贯注于《边城》的山水风光、人情风俗之中。  相似文献   

9.
凤凰探幽     
湘西自治州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古城因此而得名。“一座青山抱古城,一湾沱水绕城过,一排小巧吊脚楼,一条红红石板街”,这就是被新西兰作家路易·艾黎称作中国最美丽小城——凤凰。被沈从文小说描绘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边城》也是她。  相似文献   

10.
在《边城》优美隽永山水田园图画的背后,上演的是一幕幕令人心酸的悲剧,其根源在于"茶峒人"特定的生存状态--孤独."茶峒"的地理位置、民族特色、凝滞闭塞的生存方式,以及被时代抛弃的失落感,使"茶峒人"呈现出一种孤独的生存状态.沈从文苗土混血的民族出身,富有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形成了他的孤独情结.这种独特的个人情结内化为作家创作的潜动机,并贯注于《边城》的山水风光、人情风俗之中.  相似文献   

11.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对人物内心的展现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大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读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去探究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作家对人物内心的展现,则是通过心理描写、神态和动作描写、环境烘托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初十年,沈从文研究不仅广阔复杂、丰富深刻,而且在诸多方面都取得显著进步。这主要表现为沈从文思想及其创作价值研究获得很大进展,沈从文与传统文化及湘西地域文化之间的特殊关系得到深入阐释,沈从文与国内外作家的比较研究愈加广泛深刻,沈从文作家之外的工作业绩研究成果彰显,沈从文分期研究与《边城》等单篇作品研究喜获丰收。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由于受创作素材选取及政治立场的影响,对沈从文的作品分析研究只偏重于人物人性分析.立足沈从文创作的社会背景,客观历史地分析其作品中蕴藏着的真正内涵--将人的生存权看得高于一切,以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的沈从文.  相似文献   

14.
在沈从文小说作品中,尤其是反映湘西民族风土人情的小说,大量应用了歌谣,可以说歌谣已构成了沈从文小说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通过对沈从文小说中的歌谣进行文化人类学分析,以挖掘湘西民族独特的爱情观、历史文化观和宗教观等内涵。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小说中的植物意象是丰富的,也是地域特色文化的真实写照。如虎耳草作为沈从文家乡的一种自然植物,寄托了他离家多年的思乡之情。从其小说中感知独富湘西地域文化的植物情结,体味其审美意蕴,可以为我们全面理解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6.
诗歌翻译属于特殊文本翻译,研究诗歌翻译需要关注译文文本与译者。译者主体性表明了译者的审美、文化意识、创造性与人文品格。在重视译文主体性的基础上,探析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诗歌的影响与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从译者角度深化诗歌翻译研究。郭沫若《西风颂》的汉译,体现了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以译者主体性在译文诗歌中的发挥,证明了"风韵译"理论的研究价值,实现了基于译者主体性翻译诗歌的有效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乡村世界生命形式的礼赞和对现代都市人生的讽刺构成了沈从文小说的整体人生构图的两极。结合沈从文的一些主要作品探讨了其小说的讽刺艺术,并且还把他与老舍进行了比较,力图揭示出其讽刺艺术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我的阅读世界里,《古炉》和《百年孤独》是相似的,相似的漫长、复杂和厚重,是本大书。《古炉》似乎切近些,毕竟是中国的事情,更因为有前几年读过的《秦腔》打底子,也有《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的遥望。  相似文献   

19.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20世纪早期盛行于世。这一学说深深地影响了沈从文并成为他诠释“人性”的最好工具。在沈从文的创作及其作品中,这种影响具体地表现在主题和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纪梦”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解读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品,于悠远的牧歌情调中,可以窥见其中掩藏着的浓郁的悲剧意识,尤以其对人性悲剧、文化悲剧的追索为甚。而通过与西方传统悲剧观的对比观照,于中可见沈从文悲剧观念和表达方式的独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