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响 《新经济》2014,(12):32-33
在一系列代表高速增长的数字背后,成长起不少能与国外巨头并驾齐驱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然而,随着互联网各个细分领域洗牌的结束,这些巨头也开始向其他领域拓展业务,这也意味着中国互联网内部的“激战”会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2.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管理课题中,加强和创新互联网社会管理是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互联网第一大国,网民总数超过5亿。互联网在中国迅速普及,吸收整合了传统的媒体、通信、金融、商务、娱乐等社会功能,为网民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极大的提升了中国社会的运行效率,但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社会的管理难度。特别是微博出现以后,中国互联网获得了言论与力量的"聚合加速器",网络力量对现实社会的冲击力正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互联网经济培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互联网就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这二十年里,互联网催生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务,进而催生了新经济增长(互联网经济)。互联网经济正在成为中国及世界解决就业难题的重要支柱产业、正在成为中国及世界经济增长新的驱动力、正在成为中国及世界经济结构自发转型升级的重要催化剂。四川物产丰富,但交通不便,发展互联经济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从1995年正式商用化以来,十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上演了一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跌宕起伏、令人荡气回肠的悲喜剧。今天,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似乎迎来了新的春天。随着网络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全国网民数量一举突破一亿大关(1·11亿)[1],门户网站实现规模盈利,新一轮网络上市热潮涌动,一批网络精英跃上了财富排行榜,互联网大产业开始形成。历经了烧钱、泡沫、跳水、蛰伏、苦撑,直至再度奋起,中国的互联网从业者已经在从观念到实际的产业运作模式上踏上了网络产业运营的正途。种种数据和迹象显示:中国互联网产业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真实的春天。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对中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金融监管策略进行了研究.首先,对于中国互联网金融及其作用选行分析,接着,界定了中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其类型,随后,分析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发展历程,最后,对于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进行了相关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6.
张建春 《新经济》2010,(5):34-35
“360最终的目标肯定是要上市的,但是我们不给自己设时间表,我们希望能把360做成一个伟大的、在中国互联网上举足轻重的、受广大网民尊重的一个互联网公司。”  相似文献   

7.
《经济月刊》2010,(4):88-91
今年民生工作有何新亮点丰田召回带给中国的启示移动互联网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中国互联网企业正发生哪些变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投资的发展,目前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各个国家甚至全球形成了互联网的并购大潮.在中国的互联网并购案件中,阿里集团并购优酷土豆,携程并购去哪儿网,中文传媒并购智明星通以及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合并等等并购事件在中国层出不穷,有成功也有失败,那么,怎么才能称为是一种好的、正确的、市场认可的并购?本文将结合相关的原理、实例对互联网并购的投资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在中国外贸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本文基于1999-2012年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193个国家(地区)面板数据,考察了互联网对中国外贸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对中国进出口整体增长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出口;并且对于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外贸所起的积极影响更大;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互联网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张磊 《财经研究》2000,26(9):44-49
自1994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中国的互联网得到了迅速发展。如何对互联网这种同时融合了计算机,通信广播和电视三种不同产业的新生事物进行管制,是各国政府管制机构和学术界、实业界等各个方面都十分关心的问题,互联网经济学也因此得以崛起成为一门专门学科。本文根据中国互联网近年发展的状部我国状况,首次在国内抽象出中国“国家网”模型,并根据这个模型进一步探讨了中国互联网内容管制的适当模式。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7,(6)
浙江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民间资本非常活跃的省份,互联网金融崛起的代表阿里巴巴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互联网金融P2P网贷模式在浙江的发展也一直位于全国前列。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逐步收紧与落地,浙江互联网金融的整体在朝着健康稳健规范的方向发展。如何走好互联网金融的下半场?发展互联网产业金融不啻是浙江互联网金融的最佳选择之一,拥有多方面的优势,对于浙江中小企业的发展,新工业时代的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让人们在21世纪上半叶就进入了互联网信息时代,互联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企业的日常生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互联网经济的助力下中国经济得以保持中高速持续增长.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互联网时代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企业网络化管理,网络化营销.本文以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市场营销为重点,讲述企业营销的现状,营销模式的转变,以及互联网+时代下的企业营销新策略,希望能帮助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下,能够把握机遇,趁势前进,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3.
金融环境以及金融制度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全面发展的方方面面,中国的现代化金融制度是金融工作者经过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发展以及西方先进的金融理论中国化而建立起来的,中国的金融制度以及金融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深度和广度的延伸以及互联网基础与技术的全面深入运用与推广,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开始全面凸显,应运而生了新的金融类型——互联网金融.正确把握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与性质,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同时深刻研讨互联网金融发展出现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把握现代化的金融市场,制定相应的金融政策,恰当正确参与金融行为的关键,也是现代社会关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赢得新的市场发展与消费发展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加速发展,给当代经济带来强大动力,同时从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政策三个层面影响国家货币政策宏观调控,降低了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的效率,消弱了信贷传导机制的效率.本文从优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大互联网金融监管,促进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中国互联网在迎接挑战的同时,也在不断上演传奇.2010年,腾讯与360的争斗余音未消,当当与京东的恩怨情仇未了,微博与团购网站的异军突起,又给原本火热的互联网投资注入一剂强心药.2011年,中国互联网必将风起云涌,然而,电商、视频、网游、SNS等究竟谁主沉浮?  相似文献   

16.
罗洋 《经济前沿》2008,(1):78-79
无线网络自诞生以来,已被公认为可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灵活性、便利性及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在减少工作压力、改善生活水平乃至提高用户社会地位等方面都具有得夭独厚的优势。截止到2007年10月,中国手机用户已达到63亿,远远高于PC持有者。据国际《2006—2007中国无线互联网专题分析报告》中指出:2008年中国无线互联网用户将超越传统互联网。  相似文献   

17.
《经济研究》2016,(5):172-187
本文以中国为例,利用双边、双向网址链接数量作为互联网代理变量,分析互联网对中国企业出口的影响。理论上,互联网通过降低国际贸易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促进国际贸易增长。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提升了中国企业出口价值量,且这一作用对一般贸易、差异化产品、本土企业、高生产效率企业更明显。从影响途径看,互联网可以增加企业的出口概率,促进企业持续出口;互联网提升了企业出口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但对于集约边际的作用更大;互联网降低了企业出口的价格,但增加了企业出口的数量。上述结论在考虑了零贸易、多产品企业、不同指标测算方法以及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可见,互联网作为信息平台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扩大交易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水平,这为"互联网+"的积极影响提供了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18.
不少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称,互联网是中国民主化的催化剂,互联网的扩散会在中国导致西方式的民主,因为信息革命浪潮无法回避,互联网的政治影响难以控制.然而,批评者认为这只是技术决定论者的一种幻觉,它忽视了互联网在中国所处的环境及使用者特征.详细回顾西方文献后,研究认为,衡量互联网在中国的民主功能,不仅需要界定民主是什么,还需要考察技术所处环境和使用者特征.如果从中国语境中理解民主,学术争论会自然消解;如果摒弃技术决定论,对互联网的政治影响则看得更清.  相似文献   

19.
针对互联网的智慧化、泛在化、生态化发展趋势,南通市以互联网赋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武装工作实践,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网上传播取得突出成效,进一步形成线上线下理论武装融合、联动的新样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国互联网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代表。与传统企业相比,无形资产是互联网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来源,互联网企业面临来自全球的竞争。对中国互联网上市企业的研究表明,中国互联网企业,网站浏览量、研发强度与企业的经营绩效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研发投入、媒体曝光度以及竞争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的经营绩效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