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物质发电在中国大有可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几百年前,人类利用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质能等传统可再生能源。工业革命以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快速发展,逐渐成为生产和生活的主导能源。目前,全球每年能源消费总量已经超过150亿吨标准煤,其中90%左右是化石能源。  相似文献   

2.
生物质发电是利用生物质所具有的生物质能进行的发电,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一种,包括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发电、农林废弃物气化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沼气发电。生物质发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世界性的石  相似文献   

3.
《国家“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太阳能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无锡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光伏和风能两个重点领域,已形成一批基础好、潜力大、发展快的企业。2007年,全市新能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  相似文献   

4.
新能源产业的特征和发展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能源具有环保、安全、清洁的优点,新能源产业是战略性极强的绿色的但目前仍十分弱小的产业,属于科技含量很高的综合性高技术、自然垄断性产业。要从国家安全、经济安全的高度来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倡导绿色消费,实行有保有压的发展思路,通过对污染型的化石能源的抑制来促进绿色新能源产业的大发展;通过一系列产业政策创造市场需求和引导全社会重视;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培育本国新能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改变管理上的部门分割和体制上的不协调。  相似文献   

5.
<正>“新经济”一词,主要是依据美国经济自1991年3月以来近十年的持续发展的新特点及态势而提出的。所谓“新经济”是指以信息革命和新一轮科技创新为生长点、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为背景、以全球化大市场的拓展为基础的经济。新经济同传统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新经济使产业结构进一步软化,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在新经济中,支持经济增长的核心资源不再是资本和劳动,而是知识和创新;新经济的效率作用取决于知识和信息的传播,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整个经济和社会范围的传播。新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具体说来新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新经济是以全球化、信息化为发展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是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苗昆 《环境经济》2007,(7):26-28
"总起来看我国生物质能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未来的潜力还要靠边际土地产量和效益的发挥,到底多大,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希望到2020年,中国的生物质能资源能够做到10亿吨标准煤的水平."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俊峰在"钓鱼台峰会"上对生物质能的总体情况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质发电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在我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近年来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迅速,总装机容量实现翻番,但企业经营状况并不好,由于成本、技术、政策等多方面原因出现了大面积亏损局面,致使其发展陷入瓶颈。首先对当前生物质发电相关的法律政策体系进行系统介绍,然后结合生物质产业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核心提示新疆的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十分丰富。截至目前,新疆已探明的新能源储量有8亿千瓦之多。如今,新疆境内可供开发的新能源储量已超过1亿千瓦,目前实际装机容量只有300多万千瓦,还非常小。可以看出,新疆未来开发和发展新能源的潜力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9.
英国和德国都是国际上控制气候变化和开发可替代能源的积极倡导者,但目前,两国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截至2012年,英国和德国可再生能源在最终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分别为4.1%和12.6%;可再生能源的总装机容量分别为15538和76017MW。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两国不同的能源政策造成的,英国采取的是类似配额制的可再生能源义务令制度,而德国采用的是固定上网电价机制。事实证明,德国的入网电价体系优于英国的可再生能源义务令,因为它在一定时期内能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商提供稳定的回报。英国尽管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落后于德国,但英国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潜力巨大,加上政府的积极努力,英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有望得到较大改观。  相似文献   

10.
建造于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世界经济正面临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新能源成为拯救人类工业文明社会的必然选择。阐述了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战略意义,分析了目前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的相对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快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路径:构建分布式能源体系,推动能源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农村新能源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11.
《经济视角》2009,(7):53-53
近年来.通榆县结合县情找出路、谋发展,倾力打造“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借助资源优势致力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开发,走出一条依靠绿色能源谋求产业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12.
徐琦 《环境经济》2005,(7):25-28
取消电解铝等商品出口退税并对相关产品征收出口税,暗含着中国对高耗能产业发展的限制,将对有色金属行业的利润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这些调整对相关行业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方面,最终目标是促进重要原材料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大力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背景下,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风电作为技术发展水平相对成熟,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的关注和投资者的青睐.发展风电产业,不仅要在技术层面给予支持,在产业政策及配套制度上同样应给予支持.但是,在我国风电产业迅猛发展的背后,风电产业政策和制度环境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投入产出理论,通过对陕西省能源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直接分配系数、完全分配系数进行测算,分析了能源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关系,构建了能源产业产业链,并对能源产业的结构优化调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之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开始向低碳经济方向发展。我国制定了到2020年的目标,即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要降低40%-50%,可再生能源比例增至15%,中国如果要达到减排40%的要求,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增长速度要达到每年20%-30%左右,而目前,我国可再生资源所占的比重还不到3%。由此可见,可再生能源行业的上升发展空间无比巨大,新能源领域将是中国乃至世界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将是中国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杜丹清 《经济问题》2008,342(2):43-45
制造企业商业化发展并不能改变专业化分工的效率优势,随着模块化时代的到来,生产、流通领域专业化分工的意义不仅在于分工本身能产生优势效率与规模效率,更多地体现在分工以后形成和谐的生产流通关系,并由此产生分工协调效率.剖析了目前我国生产制造企业与专业化流通渠道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依靠产业链整合,培育建设和谐生产流通关系,促成我国流通产业走规模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基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减少对化石等高碳型能源的需求,增加对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低碳型能源的生产与消费,促使经济发展方式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这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作用以及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了符合低碳经济要求的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具体为:提高对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技术水平;组建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协调机构,建立统一管理的协调机制;完善可再生能源产业政策与法规。  相似文献   

18.
在风能、生物质能等各类可再生能源中,光电由于其资源丰富、干净、安静等优势而最具发展潜力。近年来,在国际光电市场的带动下,我国光电产业发展迅速,但总体上仍处于成长初期。今后,我国应着重提高技术水平和拓展国内市场,实现光电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太阳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出发,结合产业组织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太阳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体系,包括太阳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资源配置、理论模式、运行机制等;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技术基础、现状、障碍及风险预测预警机制;从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研发及全球化等方面实现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路径选择。太阳能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对深化再生能源健康发展、规范可再生能源市场、保障能源安全、丰富产业经济学与能源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陈灵明 《经贸实践》2016,(12):177-178
文章基于产业集群理论,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新余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企业为样本,探索新余光伏产业发展的可行路径.如升级人才和技术战略,实现集群创新;调节光伏产业集群价值链,培育品牌企业;调整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