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超额货币与人民币汇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国内外基本认同人民币汇率将升值的观点,其理论依据主要是国际收支理论和购买力平价理论。但本文基于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模型及中国存在严重超额货币的现实,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目前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可能只是一个短期现象,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也存在着贬值的可能。本文在货币主义汇率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制度分析法对造成人民币汇率存在升值压力与中国超额货币同时并存这一反常现象的种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了如下结论:从根本上来说,人民币汇率到底是升值还是贬值取决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或者说取决于我国的经济效率。解决目前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并从根本上消除人民币贬值的可能,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稳定有效增长的正确选择是:先进行产权改革以创造真正有效的市场机制,然后在此基础上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存在的主要缺陷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有两个:一是银行结售汇制,非银行客户(不包括三资企业)必须将出口所得的外汇无条件地卖给外汇银行,不能持有外汇账户,后来调整为大型外贸企业可以持有一部分外汇,1996年在此基础上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非银行客户的贸易用汇可以通过外汇银行的售汇来满足,非贸易 相似文献
3.
4.
5.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与改革操作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紧迫性 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将全面融入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在新的开放形势下,人民币汇率制度面临着严峻的和巨大的挑战。因此,加快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现状的基础上,从De facto的角度对2005年7月21日后我国汇率制度进行了短期实证研究,提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在短期内仍将是"参考美元为主的钉住的汇率制度",最后,对现行汇率制度的改进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2005年无疑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史上具有颠覆性意义的一年,自从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历时11年不变的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1:8.2765调整为1:8.11,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同时放弃与美元挂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规定现阶段将银行间一篮子货币兑人民币的每日收市价作为翌日买卖的中间价,上下波幅0.3%,人民币便在以实现真正可自由兑换为终极目标的市场化道路上迈出了飞跃性的一步,就短期而言,这一步是央行在与市场博弈中的一次让步,就中期而言是映射了中国在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中以退为进的国家智慧,就长期而言确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内部因素逐步变化的必然结果。这一步不仅是标志性的,更是实质性的,伴随着11月24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公告在银行间市场引进美元做市商制度,以及自2006年1月4日起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方式这些具体步骤的实施,人民币汇率灵活机制的市场基础开始逐步形成,那么历经数年冰封的人民币汇率在2005年一剂暖流注入后又将呈现出怎样的运动态势呢? 相似文献
8.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历史进行梳理,可以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分为四个阶段:①1981~1984年,实行贸易内部结算价和官方汇率并存;②1985~1993年,实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与官方汇率并存;③1994~1997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④1998年以后,实行事实上的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 相似文献
9.
李昌壁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6,(18):9-9
一、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历史回顾
人民币汇率是人民币的国际价格。1994年人民币汇率改革确定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将汇率定在1美元兑换8.70元的水平。此后人民币汇率逐步反弹,1997年以来,基本稳定在8.277的水平,而且人民币汇率制度也变成了实际上的“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出口不断增加等原因,人民币遭受了空前的升值压力。2005年,国家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做出重大改革。7月21日,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升值2%,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放弃与美元挂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规定现阶段银行间一篮子货币兑人民币的每日收市价,作为翌日买卖中间价,上下波幅0.3%。这些改革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重大举措,有助于增加汇率的弹性,扩大汇率波幅,使市场的力量在人民币汇率形成过程中发挥出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12.
在归纳利率与汇率的联动机理和理论关系的基础上,文章采用计量经济方法对中美利率和汇率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美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美国利率对汇率的传导效果要高于中国利率;中美利率对汇率的影响要大于汇率对中美利率的影响,指出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以及金融市场间的传导建设仍需深入。 相似文献
13.
利用EG两步协整检验法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人民币汇率期货与人民币汇率现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人民币汇率期货与现货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人民币汇率现货与人民币汇率期货之间有双向Granger引导关系.因此,从国外外汇期货与现货关系表现出的特点、数据与方法、实证结果等方面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4.
论建立人民币汇率目标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9月初美国财政部长斯诺访华,使得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趋势与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从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内在缺陷分析入手,通过比较研究,对“两级刺”在中国的适用性提出了质疑,并对建立人民币汇率目标区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基本思路,并对新的人民币汇率体制下相应的配套改革及中央银行应发挥的作用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游春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85-87
本文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特点,指出了现行汇率制度存在的缺陷,说明在我国金融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汇率制度的重新选择是我国汇率制度的内在要求,并对我国汇率制度选择路径进行了分析。指出从短期来看,“不可能三角理论”揭示了在资本管制的情况下,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是维持汇率的稳定;从中长期来看,资本项目开放是大势所趋,汇率目标区是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中比较适合的汇率制度,也符合中国渐进式的发展改革道路;最后进一步从中心汇率和波动区间的确定、汇率干预等方面提出了实施汇率目标区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6.
17.
18.
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购买力平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扩充迪基-富勒(ADF)方法以及恩格尔-葛兰杰(EG)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和EG协整检验,可判别我国实际汇率是否为平稳时间序列,从而推断人民币汇率是否符合购买力平价。研究发现,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的结果均显示人民币实际汇率非平衡时间序列。在剔除了物价变动和劳动生产率变动因素之后,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偏差甚至更大。长期购买力平价之所以无法验证,可能涉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体制方面的原因。分析表明,人民币汇率低估了。 相似文献
19.
在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双向波动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即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分配效应不容忽视.现有研究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大多强调其线性影响,且存在重大分歧.鉴于此,文章基于开放经济的视角,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层面来揭示汇率变动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微观机理.理论分析表明,汇率变动会通过城乡可贸易品的比重和劳动生产率影响城乡收入差距.为刻画上述影响,文章进一步采用Hansen(1999)的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依赖于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和贸易开放度,且呈现非对称性和区域异质性特征,即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利于缩小中低收入水平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但会扩大高收入水平且高贸易开放度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而对中高收入水平且低贸易开放度地区的影响则不明显.因此,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因地而异地看待汇率变动的分配效应并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将是中国政府未来应该正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Yanliang Zhang 《中国经济评论(英文版)》2005,4(6):34-36
The Chinese currency, the yuan, which was pegged to the value of US dollar in the past, will now be a managed currency. Its value will be set in relation to a basket of currencies. China is taking the first big step toward a free-floating currency. This analysis explores the impacts on Chinese banking, Chinese companies an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marke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