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访章珂是我蓄谋已久的事.起源于第一次因采访用友软件上市时,他无意中说的那句话:“我的故事挺复杂“.就这简单的一句话,勾起了我无数的好奇心,非要把他从幕后揪出来晒晒太阳不可.……  相似文献   

2.
张鸿 《大经贸》2003,(5):29-30
这次采访完全在预料之外.我说这是"捡"来的一次采访机会. 到阳江宏鹰集团只是为了去拿些资料,遇上了老总麦桥,这个名字挺洋气的小伙子.言谈之中,他告诉我们他遇到了一些困难,找了一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职业经理人.  相似文献   

3.
约见记者的时间由下午1点,改到中午12点.12点秘书告诉记者魏老师还在开电视电话会议,让我稍等一会儿,魏老师是方正员工对魏新的称呼.魏新开完会还没有吃中饭就开始接受记者的采访,采访持续到下午2点30分,下午3点他又要准时赶到中国银行.看来他只能饿着肚子走了,员工说这是常事.  相似文献   

4.
东方 《连锁与特许》2005,(11):62-65
在采访丁晓良博士之前,我认真研究了他的一份长达数千字的简历。他似乎和我曾经采访过的一些人物有很大的不同。应该说,他的经历极其丰富,无论是所学,还是所做,都涉猎面很广.而且跨度极大。  相似文献   

5.
宿敌与性     
我想很多记者郁采访过罗杰斯,哦,他真是非常非常热衷被中国记者采访,他敞开怀抱,兜售他对农产品、金银和铜铁的看法,说实话,我们都有点对他的观点避之唯恐不及了。  相似文献   

6.
采访李琼之前,对他的"大连民营企业第一人"称号便早有耳闻,为了对采访对象有个感性的了解,上网"百度"了一下,扑天的关注度,却使我不知从何处入手,我决定把答案留在见面之后。见到李琼,我突然发现自己有些不知所措。虽然我们一直强调没有完美的东西,但当我与他面对的时候,还是固执地认为:这就是完美。我发觉要把握眼前这样一个采访对象,不但无序,而且艰难。还好,有备而来的李琼主动"接招",他说:"就说说民营企业的资本运作吧,因为它关系到民营会展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伟 《市场论坛》2005,(5):10-15
朋友委托我写篇稿,让我去采访一个企业家,我本想拒绝;在我印象中。所有的企业家要写稿多是为自己歌功颂德的,没什么好写。但朋友对我说,这次采访的企业家不一样的,是个踏踏实实想为农民老百姓谋利益的实业家。最终我还是去了,见到了朴实无华的杨宁总经理。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我被杨总经理闪烁着智慧的词语所折服,也为他的执着所感动,为他对木薯产业的期望而被鼓舞着。  相似文献   

8.
采访杨国平,是件很轻松的事情。这个年龄可以当作我父亲的男人,任采访中,并没有因为年龄上的差距面对我有一丝的轻视,有的只是长辈的和蔼,谈话中显露出的睿智和坦诚,更表明他把我当作了朋友,我在受宠若惊的同时,对于他也多了几分好奇——这是一个把阅历变成了故事的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海关》2006,(7):32-33
对任荣忠的采访在昆山出口加工区的卡口办公室进行,进进出出的车辆发出巨大的噪音,我有些不习惯,但任荣忠却似乎没什么反应,毕竟他在这里已经工作了6年.  相似文献   

10.
叶浩峰 《大经贸》2005,(6):16-17
我终于在第二届完美“百城千店万人献血活动”的中山现场见到了他——完美公司的副董事长许国伟先生,他不仅要为活动致辞、发表慈善宣言, 还要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在接受完采访后又要认真地填写  相似文献   

11.
张小龙的低调是科技行业最知名的一件事,除了去年7月24日在腾讯内部做的那场轰动一时的8小时演讲之外,张小龙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也鲜有记者能采访到他。这几年里,我应该算是第三个"采访"到他的记者。为什么要打个引号?我第一次见到张小龙,是去年7月一个饭局上,当时介绍者并未说明我的记者身份。他说:"我要说你是记者,可能小龙连我也不见了。"  相似文献   

12.
没人去打江山,要老板何用? 陈智慧//4月份的时候,当时还是盛大总裁的唐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有一句话很打动我,他说"我唐骏永远都不会选择创业,我会一直选择职业化的道路"--在当前创业气氛很浓时这么说,的确很吸引我.所以有了今天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李津就是李津,兴之所至之时,他可以白日纵酒、夜半笙歌,繁花散过之后,他也能够沉心静气、独享清幽。这便是李津乐在其中的生活,就像是他的艺术,二者难分彼此;就像他在采访中无意说出的那句话:"我必须是我,我的生活、我的一切,我是其中的主宰。"  相似文献   

14.
结识赵金凤,是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他就坐在我的旁边。外表朴实憨厚的他,起初让我把他当成了一名工人代表,换过名片之后才发现,他正是甘肃很有名的天水桥南建材家居市场的掌舵人。这个巧遇让我颇感惊喜,也得以机会采访他。  相似文献   

15.
<正>在我采访的经营者中,从农村走出来,仅有中专学历,却用3年时间白手起家,掌舵全国130多家连锁机构的,他是唯一的一个。在我采访的经营者中,明知行业内市场无序竞争激烈,却仍敢于在操控难度极大的笔记本维修连锁领域挑起连锁大旗的,他是唯一的一个。  相似文献   

16.
互动     
“采访”极客张小龙 张小龙的低调是科技行业最知名的一件事,除了去年7月24日在腾讯内部做的那场轰动一时的8小时演讲之外,张小龙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也鲜有记者能采访到他。这几年里,我应该算是第三个“采访”到他的记者。  相似文献   

17.
楚桥 《广告导报》2007,(8):46-47
采访到Jason很不容易,一方面是因为他很忙,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的低调。谈到上一回接受采访,已经是8年前的事情,Jason还记得他的名字——方立军。我告诉他,小方也是我们《广告导报》的人,如今已经是一家公司的老板,买卖做得火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协会秘书长邓勤民听到我想采访协会,马上就说,周会长可是个人物,太值得采访了。同事听说我要去采访周晓临,说,噢,周晓临上世纪80年代就是外经贸系统的风云人物。去采访的路途上,协会副秘书长胡晓南老师聊起周晓临,用十分钦佩的口吻说,他观念很新,开会从不准备讲稿,却出口成章。  相似文献   

19.
为了让我免于奔波,本次薛城站冠军赛车手陆学斌,驱车60公里从佛山市赶来采访地点.由于不熟悉陌生城区的路况,这位专业的赛车手居然还迷了几次路,想来让人忍俊不禁.但就在约定时间的5分钟前,他出现在了我的眼前.不愧是赛车手,对于时间的把控十分到位.  相似文献   

20.
陈东立业     
采访陈东的那天,恰逢他三十岁生日。古人说,三十而立,于是我为这篇文章取名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