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白点病(刺激隐核虫病) 1.病原 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鱼小瓜虫”.属纤毛动物门小瓜虫类。虫体为卵圆或球形,全身表面有均匀一致的纤毛。  相似文献   

2.
③隐核虫病(Cryptocaryoniosis),海水鱼白点病(White spot disease of marine fish) [病原]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海水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arinsu)是其同物异名。属于纤毛门、寡膜纲、膜口亚纲、膜口目、凹口科、隐核虫属(Cryptocaryon)。  相似文献   

3.
正十二、车轮虫病车轮虫病是鱼类中常见的寄生纤毛虫病之一,全国各养鱼区都可流行,是池塘传统养鱼和集约化名优鱼养殖中的常见病、多发病。防治不力,可导致大批死亡。【病原】车轮虫病病原比较多,可分为两大类,即车轮虫(Trichodina spp.)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 spp.)。虫体侧面观呈帽形或碟形,隆起的一面叫口面,相对的一面叫反口面。反口面观,周缘有1圈较长的纤毛,在水中不断地波动,使虫体运动,最显著的是许多齿体逐个嵌接而  相似文献   

4.
(2)纤毛虫病①车轮虫病(Trichdiniasis) [病原]车轮虫(Trichodina)和小车轮虫(Trichodinella)属中的一些种类。属纤毛门、寡膜纲、缘毛目、车轮虫科。广泛寄生于各种鱼类的体表和鳃。我国常见种类:显著车轮虫、杜氏车轮虫、东方车轮虫、卵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球形车轮虫、日本车轮虫、亚卓车轮虫和小袖车轮虫等。  相似文献   

5.
正5.小瓜虫病又称为"白点病"。【病原体】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生活史分为成虫期、幼虫期及包囊期。多子小瓜虫的成虫卵圆形或球形,体被有分布均匀的纤毛,体内有一马蹄状或香肠状的大核。幼虫呈卵形或椭圆形,全身被有等长的纤毛,后端有1根长而粗的尾毛。幼虫钻入体表上皮细胞层中或鳃间组织,刺激周围的上皮细胞增生,从而形成小囊泡。  相似文献   

6.
固着类纤毛虫病的病原种类很多.最常见的为聚缩虫、独缩虫、累枝虫、钟虫等。聚缩虫、独缩虫、累枝虫都是群体生活,柄呈树枝状分枝。聚缩虫伸缩时整个群体一致伸缩,独缩虫群体中各个体单独伸缩,累枝虫不能伸缩;钟虫不成群体,伸缩时柄呈弹簧状。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兴起和人们对水产需求的日益提升,青虾的养殖范围也越来越大。在进行青虾养殖的过程中,由于青虾是一种对水质变化和病害极为敏感的一种水生动物,因此一旦出现病害极易引起迅速传播和大量减产现象。如何进行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是青虾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一、固着类纤毛虫病1.症状。受到固着类纤毛虫感染的青虾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但是随着寄生时  相似文献   

8.
C、寄生于淡水鱼危害较大的粘孢子虫有:a、鲢碘泡虫(Myxobolus driagini)属碘泡虫科(Myxobolidae)。孢子壳面观呈椭圆形或倒卵形,有2块壳片,壳面光滑或有4~5个V形褶皱;囊间小块V形,明显;孢子的大小为(10.8~13.2)μm×(7.5~9.6)μm;前端有2个大小不等的梨形极囊,极丝6~7圈,极囊核明显,有嗜碘泡。b、饼形碘泡虫(M.artus)孢子壳面观为椭圆形,横轴大于纵轴,大小为(4.8~6.0)μm×(6.6~8.4)μm;前端有2个大小相同的卵形极囊;有1个嗜碘泡。c、野鲤碘泡虫(M.koi)孢子壳面观为长卵形,前尖后钝圆,光滑或有V形褶皱,缝面观为茄子形;大小为(12.…  相似文献   

9.
一、病原体.纯异沟虫属八铗科,虫体扁平细长,舌状,长5—20毫米,虫体后部延长,后固着器上有4对固着铗,最末端一对稍小。  相似文献   

10.
正(三)寄生虫疾病及防治1.固着类纤毛虫病纤毛虫病是河蟹养殖中的主要疾病,危害养蟹的纤毛虫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聚缩虫、单缩虫、阿脑虫、瓶体虫、苔藓虫和薮枝虫以及累枝虫、钟形虫,还有附在鳃部的间腺虫和腹管虫等。之所以说纤毛虫对河蟹危害很大,是因为它们附着于河蟹的部位多,既附着于体外的附肢及表壳处,又随水流进入体内附着于鳃部等组织器官。既危害苗种,也危害成蟹,还危害抱卵亲蟹。国外报道引起蟹类  相似文献   

11.
<正> 鳖钟形虫病是由原生动物纤毛纲,钟形虫属的纤毛虫滋生而引起的疾病。导致该病主要的寄生虫有三种,即:钟虫、独缩虫和聚缩虫。该病原发于我国台湾省,常引起幼鳖大量死亡,我国大陆极为少见。近年来,由于我国大陆养鳖业迅速发展,导致大量台湾鳖苗流入,随之,钟形虫病也普遍发生。97年6月12日,福州市城郊养鳖专业  相似文献   

12.
(3)三代虫病(Gyrodactyliasis) [病原]三代虫属(Gyrodactylusspp.)的种类。属三代虫目(Gyrodactylidea)、三代虫科(Gyrodactylidae)。虫体略呈纺锤形,长度一般为0.3~0.8mm,背腹扁平.身体前端有一对头器,后端的腹面有一个圆盘状的后固着器。后固着器由1对锚钩及其背腹连结棒和8对边缘小钩组成,用以固着在宿主鱼的寄生部位。锚钩、连结棒、边缘小钩都是几丁质构造,其结构和形态是分类的依据。三代虫为雌雄同体,胎生。在后固着器之前按前后顺序排列着一个卵巢和一个精巢。卵巢之前是子宫,内有一个椭圆形的胚胎。胚胎内往往还有第二代和第三代胚胎.所以称为三代虫。  相似文献   

13.
<正> 一、病原体 车轮虫属原生动物纤毛虫类。正面观呈圆形,侧面观因不同种类,形状不一,有的像碟子,有的像毡帽,最明显的特征是体内有一齿轮状结构的纤毛,虫体活动时作车轮般转动,故称车轮虫。  相似文献   

14.
<正>鲍鱼脓包病病原为荧光假单胞杆菌、河流弧菌。发病初期,病鲍行动缓慢,摄食量减少,病鲍从养成板背面爬至养成板的表面或水池的池壁上。腹足肌肉颜色变淡,随着病情加重,出现白色球状脓泡,并有脓液溢出,肌肉溃烂坏死,最终导致死亡。在皱纹盘鲍的工厂化养成过渡期间,幼鲍脓泡病经常发生,但该病一般没有暴发现象。  相似文献   

15.
白斑狗鱼,在分类学上属鲑形目,狗鱼科狗鱼属。在我国该鱼仅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据估计目前每年天然产量在70-100吨左右。该鱼体长而稍侧扁,尾柄短,吻长而扁平,似鸭嘴状。眼大、口宽大,口长为头长1/2,尾鳍叉形,背侧黄褐,有黑色细纵纹,体侧有许  相似文献   

16.
侧沟爬岩鳅,属于鲤形目、平鳍鳅科、爬岩鳅属。由于大渡河流域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再加上过度的捕捞,侧沟爬岩鳅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差,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侧沟爬岩鳅的鉴别特征:体前部平扁,体宽显著大于体高。头部扁平,吻扁凿形,吻皮下包形成吻褶,吻褶分3叶,叶间具2对小吻须。吻后侧具侧沟与头侧相通,口前具吻沟。口下位,口裂甚小,弧形。唇肉质,无乳突,具口角须一对。鳃裂很小,仅限于头背侧。背鳍起点至吻端较距尾鳍基稍近,背鳍无硬刺,外缘平截,偶鳍向左右平展。  相似文献   

17.
一、鳜鱼养殖病害及防治 1.纤毛虫病(车轮虫、斜管虫、舌杯虫病)病因是由车轮虫、斜管虫、舌杯虫等寄生虫引起。具体症状表现为病鱼浮头靠近池岸,游动缓慢,口张开,体表呈灰白色,鳃丝呈灰白色、粘液多,并发烂鳃病,病重时鱼体失去平衡,上下浮动,最后导致死亡。此病在鱼种阶段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18.
(3)头槽绦虫病(Bothriocephalusiosis) 【病原】九江头槽绦虫(Bothriocephalus gowkongensis)和马口头槽绦虫(B.opsarijchthydis)。虫体带状,体长20-250mm。头节有1明显的顶盘和2个较深的吸沟。精巢球形。每个节片内有50-90个,分布在节片的两侧。阴道和阴茎共同开口在生殖腔内。生殖腔开口在节片背面中线后1/3的任何一点上。卵巢双瓣翼状,横列在节片后端1/4的中央处。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罗非鱼细菌性链球菌病发病比较普遍,严重,损失大。究其原因有:①罗非鱼病原细菌不单是链球菌属,还有爱徳华氏菌属、气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噬纤维菌属,病症有重叠,光靠用眼睛看病症来确定病原很难准确,极可能误判,不能对症用药。②施鸭粪、猪粪鱼塘气单胞菌、假单  相似文献   

20.
<正> 一、病原 为扁弯口吸虫的后囊蚴。成虫寄生于水鸟的咽喉和食道内,长6—8毫米,宽1.78—2.6毫米。囊蚴从孢囊逸出后,体长1.5—4毫米,最大的长6毫米,宽2毫米,构造接近于成虫。虫体前端有一口吸盘,下接肌肉质的咽,再接分叉的肠盲管,肠枝直达体后端。腹吸盘位于虫体前四分之一处,大于口吸盘。排泄管在虫体两侧,排泄囊小,呈“V”形。生殖器官位于体中部,有两个外缘略呈分枝状的精巢,在两精巢之间有一个卵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