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广角     
摩根士丹利预计:2008年中国GDP增长10%摩根士丹利近日发表研究报告预计,2007年全年中国GDP将增长11.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会保持在4.3%;2008年GDP将增长10%,CPI有可能回落到3.5%。  相似文献   

2.
朱民 《中国金融》2021,(1):24-2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增速长期保持在8%到10%之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降速,中国经济增速也有所下降.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负增长,中国经济增速也下降,但仍然是世界上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大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加大.与此同时,我国人均GDP也从1978年的176美元到今天跨过人均1万美元的台...  相似文献   

3.
二季度GDP增长为7.6%,无论是市场与政府都不可过度解释,它正是朝着政府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方向走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已陆续公布,其中两个数据最为重要。一是6月份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2%,创29个月来的新低。二是二季度的GDP同比增长7.6%,为三年来最低。为何这两个数据重要及市场关注较多?因为市场担心CPI会不会进一步回落而导致经济通货紧缩?因为市场担心GDP增长会不会进一步下行而导致中国经济的硬着陆?但是GDP增长"破8"并非是大不了的事情,中国  相似文献   

4.
2006年,中国税收再获丰收,增长六千七百多亿元人民币,增幅近两成二.是年,中国GDP预计增长百分之十点五.税收增幅再度遥遥领先于GDP增幅.长期以来,我国税收超GDP增长的原因何在?本文试从我国税收收入与GDP增长的现状出发,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王子琪 《财会学习》2018,(3):137-138
随着改革开放地持续深入,在经过数个经济周期后,从2012年起,中国GDP增速开始回落,中国进入了经济"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时期进入了中高速增长时期.但是从GDP增速降低来看,经济进入了衰退期.在这种经济环境背景下,企业为了继续扩张或者保持现有规模与经营水平,势必要从证券市场或者银行来吸引更多的资金注入.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1998-2001年增速减缓(7%-8%)、2002年下半年开始加速之后,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期,2003年增速达到9.1%,GDP达116693.6亿元,居世界第6位。那么,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特点是什么?首都经济面临哪些机遇,又有哪些挑战?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连续几年以跨越式的速度发展,GDP增长一直保持在8%以上.在这种形势下,笔者为什么要提出这么一个命题: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与培养中产阶级呢?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多年来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有三架马车,分别是投资、进出口和消费.分析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增长状况,不难发现这么一个问题:投资对GDP增K的力度正在慢慢减弱,进出口对GDP增长的作用也很难持久.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经营环境     
《新理财》2007,(10)
宏观经济Macroeconomy世行上调今年中国GDP增幅至11.3%CPI预升4.6%继5月将2007年中国GDP增长预测由此前的9.6%上调至10.4%后,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最新《中国经济季报》宣布,再次上调今年中国GDP增长预测值至11.3%。报告同时预测,2008年中国GDP增长率为10.8%。  相似文献   

9.
《金融博览》2001,(2):38
连续三年的财政扩张和降低利率的政策,使中国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稳定的汇率,经济获得强劲增长.2000年全年的GDP增长预计将达8%.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不断取得可喜进步.然而,由于中国仍约有2.3亿人生活在每日1美元生活标准以下,约有6.7亿人生活在每日2美元的生活标准之下,所以中国的反贫困斗争还远未结束.  相似文献   

10.
戴耀华 《时代金融》2014,(7X):30-30
中国房地产业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已经俨然发展成为由土地、建筑和金融服务等多链条,多部门的重要行业。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由消费、投资和出口贸易这三大部分构成,而房地产业作为投资的重要力量,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产业的发展成熟与完善的过程解决了就业人数增加的部分问题,也保障了国家GDP的增长数据。近来部分沿海城市投资重心偏移使得房价出现回落,这是否是一个趋势,会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通过简析,探讨其中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房地产业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已经俨然发展成为由土地、建筑和金融服务等多链条,多部门的重要行业。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由消费、投资和出口贸易这三大部分构成,而房地产业作为投资的重要力量,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产业的发展成熟与完善的过程解决了就业人数增加的部分问题,也保障了国家GDP的增长数据。近来部分沿海城市投资重心偏移使得房价出现回落,这是否是一个趋势,会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通过简析,探讨其中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对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出口和进口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通过我国西部地区2000~2014年的GDP与进出口的相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来研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去年11月去瑞士巴塞尔参加BIS主办的央行研究工作会。会上,一位研究主管问我:你说中国经济增长还能保持多久?我说,中国经济已经持续增长二十多年,还有巨大的潜力增长下去。中国的人均GDP才1200美元左右,比起发达国家的至少1万美元的人均GDP,还差得很远。即使在经济普查后,人均GDP也只是增至1500美元左右,差距还很大。  相似文献   

14.
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2.2%上升到2011年的14.3%,特别是在过去十年间,中国GDP总量一路攀升,接连赶超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根据OECD最新发布报告,如果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6年后超越美国;如果按市场汇率计算,将在2020年超越美国.中国30多年的高增长得益于相对稳定和宽松的国际经济环境,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增长格局正进入“新常态”,未来十年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并不那么宽松.  相似文献   

15.
钟伟 《中国外汇》2012,(16):10-10
2011年,笔者曾经写过一篇小文,叫做《转型不是过大年》,大意是,我们习惯了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习惯了快速经济增长,会觉得GDP增速是10%还是7%和我们无关,会以为统计局的各种宏观经济数据只是数据,却不影响我们的生活,会把中国经济增长的转型痛苦看得过于轻描淡写。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为约7.7%的增长搭配约3%的通胀,企业和居民已感受到转型的痛苦,但转型最痛苦的艰难时刻尚未到来。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已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7年中国经济加速增长,预计今年全年GDP增长将达到11%以上,GDP总量有可能会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跃居世界第三.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使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但同时中国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本币升值、贸易保护的外部压力和通货膨胀、收入差距扩大的内部困扰.这些问题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中存在的缺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01年以来,尽管世界经济环境不好,一些国家、地区的经济增幅下滑比较大,甚至有一些国家、地区出现了负增长,但在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影响下,我国经济仍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上半年GDP增幅为7.9%,前三季度GDP增长7.6%.2001年后几个月乃至2002年,我国经济能否继续维持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发展中将会出现哪些问题?本文结合对有关专家进行的问卷调查工作,作以下判断和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18.
石洋 《国际融资》2009,(4):39-40
目前中国又面临全球经济危机的包抄,在如此恶劣的周边环境下,2009年中国的经济走势会如何?是否也会像世界其他国家那样就此进入“跌跌不休”的经济下滑通道?标准普尔评级服务最新发布了一份题为《2009年中国经济将保持增长,受强劲刺激计划提振》的报告,报告中指出,中国实行了积极的经济刺激计划,因此中国或许能够更好地应对经济下滑的冲击,经济增长有望在年内出现回升,但总体年经济增长率仍会远低于2008年的增幅.  相似文献   

19.
樊纲 《银行家》2002,(1):68-70
中国经济为什么还在增长?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5年的下滑和3年的通缩之后,终于在2000年出现了回升,GDP增长率达到8%;2001年在外部环境不利、出口增长率下降的情况下,仍保持了7.3%的增长.  相似文献   

20.
周景彤 《甘肃金融》2014,(12):22-25
在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第一次高潮出现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之后,当年GDP增速高达14.2%.此后随着国内宏观政策的调控,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出现了大幅减速,时间是从1997年到2003年,谷底为1999年.随着1998年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比如住房、教育、医疗等体制改革,再加上中国加入WTO,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中国经济从2003年后进入了新一轮的景气周期,2007年GDP增长达到最高点(同样为1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