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会计制度不断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香港会计师事务所以本土文化与国际视野兼具的优势,成为内地会计服务最主要的合作伙伴。香港永安会计师事务所主席梁永安,一直致力于携手内地同行,服务中国企业。他的目标是要在国际会计界发出华人的最强音![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华人世界首富李幕诚近来大手笔套现其在内地及香港的资产,尽管是纯粹的商业行为,但在内地与香港经济走势处于较为敏感的时间当口,还是让市场人士乃至观察家们不免作出了多维解读。  相似文献   

3.
<正> 竟逐场中的中资 中国内地在香港的企业资本简称“中资”,中资是目前在香港仅次于华资(香港当地华人资本)、英资的第三大资本力量。据香港中国企业协会统计,截至1996年,经国家批准的香港中资企业已达1818家。据估算,到1995年,香港中资企业总资产已达1.3万亿港元(其中仅中银集团一家即达9000亿港元),在港累计直接投资逾250亿美元。目前,香港中资企业主要集中于金融、贸易、运输仓储、地产及建筑等领域: 金融业。经过80年代的发展,中银集团已成为香港仅次于汇丰的第二大银行集团。1993年中资已占香港银行资产总额  相似文献   

4.
由EdwardK.Y.Chen教授所写的《香港资本在中国的经验与意义》一文,在对香港、广东和内地许多其它地区的情况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之后,借助关联与技术外溢效应分析,从香港在内地的投资特点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两个方面研究了内地香港资本的投资特点;同时也研究了香港资本大量外流对香港自身经济的影响把香港在内地的直接投资作为研究外商直接投资的一个切入点具有重要意义。从1978年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引进的外资以港资为主。截至2002年底,港资占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为54.22%。研究香港投资在内地的表现与影响,对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中…  相似文献   

5.
香港中资是指中国内地资本在香港的投入。由内地国家资本全部或大部分控制的在港企业,包括中资独资的和中资控股的,统称为香港中资机构。有些合资企业不为中资控制,称之为具有中资背景的机构。中国内地的国家资本在香港经营的时间较长,早在1949年以前,四大老中资企业集团(中银、华润、招商、中旅)就已在港设立机构,开展业务。1979年以来,随着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内地在港设立了大批新公司,大量内地资本陆续流到香港。据不完全统计,香港的中资机构到1993年6月底大约有1700家,累计投资已达到1600多亿港元,形成国家资产约  相似文献   

6.
这家合资公司是CEPA效益生命力的延伸 CEPA就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英文缩写。CEPA在内地和香港各界共同努力下,各项措施得到了很好落实。实践证明,CEPA的实施逐步减少了内地与香港经贸交流中的体制障碍,加速了相互问资本、货物、人员等要素的便捷流动。对内地的改革开放、香港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以及...  相似文献   

7.
<正> 一、香港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投资中心 自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香港的资本就大量进入内地,近十年来,一直占据中国内地的“第一大外资”的宝座。“九七”之后,香港的这一地位不仅不会削弱,而且更因香港的回归会得以强化。这不仅表现为香港资本更大规模地进入内地,与内地企业更多地进入香港上市融资,而是主要体现在香港作为外国资本与海外公司与中国内地进行商务活动的基地的地位上。 我们仅从近年来海外公司进入香港建立地区总部与地区分支机构的变动,来分析这一趋向。众所周知,香港真正发挥具实质意义的海外地区总部中心的作用始于80年代。表1,显示了日益临近“九七”,海外公司日益加速进入香港的走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香港银行体系数据,运用国际收支分析框架,对中国内地和香港之间近10年来跨境资金流动作一简要分析,通过排除可以解释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因素,初步判断不能解释的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资金流动,可能与我国的资本外逃有关.  相似文献   

9.
杨益 《中国经贸》2012,(19):25-27
转眼问香港回归已15周年。虽然内地企业进入香港远早于此,但真正取得突飞猛进发展,收效最显著的却是在这15年。1997年,内地在香港投资的企业中,总资产过千亿港元的只有中银香港一家。15年后的今天,已经有16家中资企业总资产规模迈过千亿大关。也就是在这短短的15年问,内地已由受资者变成了投资者,资本流动由回归前的香港向内地单向流动为主,转向回归后的双向流动。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1998年内地企业在香港投资存量为2137亿港元,不到香港企业在内地投资存量的40%;2010年内地企业在香港投资存量达31273亿港元,为1998年的14.6倍,还略高于香港企业在内地投资存量。内地企业“走出去”,离不开香港的平台作用;香港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内地企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一、香港地区是内地最重要的贸易、投资伙伴。1996年1-6月,内地与香港贸易总额为544.32亿美元,占我国同期外贸总额的42.78%,其中,内地对香港出口285.18亿美元,内地自香港进口259.14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经过香港的转口贸易一直在两地的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统计,1996年1-6月,香港与内地有关的转口贸易额占香港同期转口贸易总额的89%。  相似文献   

11.
潘光 《沪港经济》2007,(9):18-1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香港犹太社团又逐渐恢复了元气,而且人数不断增多,事业也开始兴旺起来。这起先是因为来自中国内地的犹太人纷纷途径香港移居北美、澳洲、以色列等地,后来则得益于大量塞法迪犹太资本撤回香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香港及其犹太社团不但没有像有的人预料的那样衰落下去,反而日趋繁荣,这是与香港所处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它与中国内地的经贸关系不断发展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内地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于2005年再次将权证引入资本市场。本文学习借鉴成熟的香港权证市场的成功经验,并避免其存在的问题,是有利于我国内地权证市场的稳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司思 《中国经贸》2007,(7):66-67
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在新鲜出炉的“华商天下1000大”中排名高居50强的香港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在内地发起主办了一场以“内地及香港投资气候”为主题的研讨会,会议围绕中国的资本市场、香港的投资气候及香港的房地产投资方法等投资领域的热点话题展开,两地多名业界资深人士应邀出席并发表精彩观点,内地诸多杰出企业家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莅临现场。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人民币预期升值,我国资本项目出现了大量顺差。但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极不利于限制资本的输入,因而只能通过资本输出来实现资本项目平衡。通过香港金融市场输出资本,便于中央银行监控,有利于保证金融秩序的稳定性,且有利于香港和内地的经济发展。广东民间资本输入香港金融市场相对其它地区更为有效和安全,能够迅速消化当前资本项目的盈余。本文提出“指定通道,合格机构和多种形式”的输出政策,试图使资本输出的可控性和有效性同时实现。  相似文献   

15.
再过一个季度,香港主权回归。然而,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使香港与内地的语言已有了若干差异。在这个时候归纳一下语言的差异及原因,显然有其必要。香港百多年的语言历史,可以说一直笼罩着殖民主义色彩。1902年发表的所谓《宝云报告书》说得极其露骨:“使华人接受英语教育后对大英帝国产生好感,及使英语更广泛地传播,那末帝国在中国本土所得到的利益会远远超出这个殖民经费了。”可见当初荚国殖民主义不惜重金在香港推行英语教育是出于殖民者的利益需要。另外,由于香港的殖民统治,我国长达40多年的推广普通话政策,未能在香港落实。…  相似文献   

16.
港商投资内地新发展凯仔最近一年半中,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往来可谓是一帆风顺。无论双边贸易还是港商在内地的投资规模、广度都有新的突破。转口贸易一向是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去年,香港转口贸易总额为8,230亿港元,其中大陆转口为7,270亿港元,占香港...  相似文献   

17.
香港中资企业的现状 香港中国企业,简称“中资”,是指在内地资本全资或占控股地位的在香港经营的企业,至于内地资本不占控股地位的在港企业,通常称为中资参股。中资在  相似文献   

18.
1.香港中资资本结构及其竞争力   香港中资,是指中国内地国有资本在香港注册经营的法人实体。长期以来,中资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把“保持香港繁荣稳定、服务内地经济建设”作为在香港发展的宗旨,在促进香港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支持内地经济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香港中资的市场竞争力在不断下降,尤其是香港金融风暴之后。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第一,香港回归前,人们在股票市场过分地看重中国概念,对中资不规范的游戏规则推波助澜,这虚增了中资的竞争力。第二,…  相似文献   

19.
2014年11月17日,上海、香港两地交易所同时敲响开市锣声,宣告沪港股票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正式开放。在沪港通的推动下,内地资本市场对外打开了一扇大门。更重要的是,沪港通"以开放促改革",推动内地资本市场国际化。  相似文献   

20.
正4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表示,将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进一步促进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和健康发展。李克强话音刚落,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表示为促进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