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世俗的朝圣:西藏旅游体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然而对西藏旅游体验具体的微观研究却相对缺乏。文章通过对西藏旅游者的深度访谈,来探讨他们的旅游体验。游客往往将西藏想象成一种神圣之地,西藏的旅游体验对于游客而言也具有神圣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游客对自然、宗教和藏族人的体验上。西藏纯净的自然可以净化游客的心灵,让他们联想到远离喧嚣的生活。西藏的寺庙和朝拜的信徒营造出一种虔诚而神圣的氛围,让游客内心备受震动。看到藏民的执着和虔诚,游客心中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而藏民淳朴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更让游客感到一种自己社会所缺失了的真实。西藏的神圣不在于游客对其宗教的信仰上,而在于其社会文化意义,西藏提供了游客日常生活所缺失的自然与人文,满足了游客的精神需求。西藏的旅游体验与其说是宗教朝圣,毋宁说是一种世俗的朝圣。  相似文献   

2.
马静 《西部旅游》2023,(1):78-80
古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研学旅行的雏形,当代的研学旅行是将旅游和教育融合的崭新业态,在推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在“STEAM”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分析其核心理念内涵,梳理我国研学旅行发展和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以及研学旅行职业岗位知识结构,以期从人才培养目标、研学旅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驱动机制和研学旅行专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构建研学旅行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认知—情感”模型,利用从携程旅行、去哪儿旅行平台上爬取的UGC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以莫高窟、七彩丹霞、茶卡盐湖和祁连县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案例地,对甘青大环线的旅游感知形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游短行长”“包车自驾”“最美风景”是甘青大环线的形象关键词,自然景观占主导;游客对于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满意度较高,消极情绪主要来源于食宿、旅途疲惫及旅游管理等方面,整体重游意愿较低;甘肃段的旅游形象优于青海段。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甘青大环线应从丰富旅游体验、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游客感知等方面着手,优化整体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旅游智库建设正面临着最好的时代机遇.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智库建设.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如何建设新型智库做出明确的部署.2015年10月29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强调“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另一方面,从旅游业实践来说,也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系统地回答,旅游智库具有广阔的作为空间.  相似文献   

5.
姚亚静 《西部旅游》2023,(20):106-108
<正>为加快推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笔者根据河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文件要求,以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为指导,围绕“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的发展理念,立足研学旅行新业态,系统梳理孟津的研学旅行资源,利用SERVQUAL模型分析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情况,探索孟津研学旅行创新发展路径,以期打造孟津沉浸式研学旅行目的地,助力“行走洛阳,读懂历史”研学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6.
万姿君 《西部旅游》2022,(22):51-53+56
为深入了解和探讨我国研学旅行线路的发展现状,文章选取网络旅游服务平台、国内十大旅行社以及各地市政府推出的研学旅行线路为研究对象,利用Gephi分析工具,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探究研学线路的空间分异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全国研学旅行线路网络密度低,路径长度适中,整体聚类系数较低,各研学旅行点之间未形成良好联动关系,研学旅行点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个体网络结构特征中以千岛湖作为代表性研学旅行点,全国研学旅行线路网络核心区和边缘区具有较弱的“聚焦—分散”效应。  相似文献   

7.
研学旅行是“旅游+”概念下的文旅融合新模式,革命历史纪念馆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特定的教育价值和历史意义。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革命历史纪念馆与小学研学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丰富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载体,为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支撑。文章基于文旅融合背景,以陕西榆林绥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小学研学旅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文旅融合背景下绥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小学研学旅行的难点,并从打造体验式研学旅行产品、打造优质研学旅行品牌项目、树立多业态跨界融合意识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绥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小学研学旅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苗学玲 《旅游学刊》2016,(11):22-31
旅游,从本质上讲是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共同生产出来的体验.多年来,众多研究关注背包客旅行带来哪些个人成长、旅行动机,以及目的地等其他客观因素的作用,却忽略了旅行者对故事的思考.于是,理论界有旅行带来的个人成长无须努力、轻而易举的论断,而报界探讨“旅行是心灵鸡汤”是否是伪命题.基于此,该文的研究问题是旅行者的主观因素,特别是反思,如何促成个人成长.文章采用自我民族志收集资料,讲述2011年和2014年作者在旅行中结识的两位单身女性和她们的故事,日常生活中的困境以及旅行结束后的持续思考,试图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来呈现旅行带来的个人成长的“全貌”,包括旅行前、旅行故事发生、返回日常生活.文章提出的研究命题是:(1)旅行带来的个人成长不但取决于目的地发生的故事,同样重要的是旅行者的反思;(2)旅行收获存有质量上的差异,深刻和持久的个人成长来源于对行为背后偏见、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察觉和纠正;(3)旅行是影响个人发展的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最后,将“旅行的个人发展”定义为在旅行活动的推动下,旅行者在认识和社会情感方面逐渐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高科 《旅游学刊》2013,(12):12-14
世俗化(secularization)是宗教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美国宗教社会学家拉里/5席纳尔(Larry Shiner)将其总结为以下6个方面:(1)宗教的衰退, 意指宗教思想、宗教行为和宗教组织失去了其应有的社会意义;(2)宗教团体的价值取向从“彼世”向“此世”的转变, 宗教从内容到形式都变得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3)宗教失去了其公共性与传统职能, 变成了纯私人的事务;(4)宗教团体的信仰和行为发生转变, 各种主义发挥了过去由宗教团体承担的职能, 扮演了宗教代理人的角色;(5)宗教逐渐丧失其神圣特征, 即宗教的超自然成分减少, 神秘性减退;(6)宗教自身从“神圣”社会向“世俗”社会的转变。在汉语语境中, “世俗化”还蕴含着宗教文化大众化, 从神圣转变为庸俗、从出世转变为入世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国外旅游目的地治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理是理解目的地复杂性和推动目的地管理模式优化的新范式.目前,国外基于治理范式的旅游研究正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目的地治理实践的空间范围也正在不断扩大.文章通过对国外公开发表的以“tourismgovernance”、“destination governance”、“tourism partnership”为主题的英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了国外目的地治理研究的时空特征、研究内容和研究不足.基于此,文章提出进一步的目的地治理研究要加强理论体系构建,扩充研究的对象和领域,拓展研究的空间范围,构建各主体的有效参与机制,探索目的地治理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