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随着网络热点事件的不断涌现,非理性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分析高校中非理性网络舆情的形成、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从组织领导、机构设置、教育体系、信息处理等方面建立健全高校非理性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机制,为建设和谐校园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2.
作为网络舆论的传播和发源地,社交平台对舆论引导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社交媒体的监管力度是控制舆论发酵的必要手段之一。为了更好地引导舆论方向,从根本上探究社交媒体监管力度强弱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影响效应,本文构建了社交媒体网络平台与网民群体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在有平台惩罚机制和无平台惩罚机制监管下网民群体间(发表虚假信息者与发表正确信息者)的博弈关系。研究发现,网络平台采取强硬的管制措施时,会促使多数网民选择传播正确信息,网络平台管制措施力度较弱时,会促使多数网民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而选择传播虚假信息。当网络群体性事件在平台爆发时,平台应该采取强硬的管制措施对舆情事件进行管控和引导,应该建立或优化用户惩罚机制,实时监控后台数据信息状态,把控舆情初期的流传渠道和方向,增强舆情事件的可控性。研究结论佐证了当代社交平台管控发展的趋势,为社交平台应对复杂多变的舆论场危机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互联网凭借其开放性、草根性、互动性等特点,迅速跻身大众媒介行列。伴随着网络成为新的传播媒介,网络舆论成为一股新生的力量悄然出现在公众面前。网络媒体的特点使网络媒介为公众提供了更为自由、即时、充分的意见表达空间,使普通网民拥有了话语权。在人民网、新华网以及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型门户网站的热点新闻下,网民的言辞大多态度恳切,颇具建设性和代表性。互联网已成为民意话语权实现的开放场所,几乎每一个热点事件背后都有网民的强大声音,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已让人无法回避。  相似文献   

4.
"反沉默螺旋"现象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理性的"反沉默螺旋"在舆论斗争中,一直试图实现网络舆论与社会价值观契合;而非理性的"反沉默螺旋"则试图颠覆优势意见,使网络舆论严重背离社会价值取向。必须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与应对机制,把握理性的"反沉默螺旋",抑制非理性的"反沉默螺旋",抢占舆情引导的主动权,积极引导舆论走向。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论虽是社会舆论的一部分,但在形成原因与破解之道等方面却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社会失范事件的刺激、表达机制的缺失、网络的工具性优势、网络传媒的利益诉求及价值共识的内在支撑等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应立足于政府、法治、网络媒体与网民的四重视角,建构以政府疏导为主体、以法治建设为保障、以网络媒体为关键、以网民素养提升为基础的规避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发挥网络正向引导旅游目的地网络舆论的作用、提高旅游目的地网络风险防范和舆情管控、营造良好的旅游城市网络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网络工作的首要任务.基于此,本文通过阐述影响旅游目的地网络舆论传播群体"网络水军"的概念,基于"病毒传播"模型探究"网络水军"影响普通网民群体的模式和途径,构建"网络水军"影响旅游目的地网络舆论传播模型;随后对"网络水军"影响旅游目的地网络舆论传播模型进行动态系统仿真,模拟"网络水军"如何通过影响普通网民群体及影响旅游目的地网络舆论传播的具体机制.本文仿真模拟结果显示,旅游目的地当地政府应当构建以预防为主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同时在特定时间节点及时介入切断"网络水军"影响普通网民的渠道,阻断网络舆论传播的路径,从而前瞻性地管控旅游目的地网络舆论的走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优化,我国网民的规模持续扩大。但由于网络建设机制不健全,网络监管不到位,在网络上影响公安执法公信力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提升公安执法的公信力,应采取开通网络发布平台,调控舆论导向;应用网络公关树立公安正面执法形象;不断健全网络公关工作机制;提高舆论事件的研判能力,稳妥处置危机;利用网络公关提高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情是现实社会中舆情的反映,它既可以通过正面的宣传引导广大网民共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也可以由于负面的喧嚣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安定。应通过建立应对处置机制、网络评论员队伍、培养意见领袖等对策,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监控与引导。  相似文献   

9.
企业实施网络公关战略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为基点的。然而,这样一个环境的形成是各个参与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企业、网络媒体、政府、网民都应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做努力。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网络舆论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下,本文以网络舆论为研究对象,对网络舆论引导的运行机制进行深度剖析。首先,把网络舆论引导的构成要素分为引导对象、引导主体和引导行动三个方面,构建了网络舆论引导运行机制模型;其次建立了网络舆论引导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网络舆论引导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相应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给政府网络舆论引导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集中表现为网络传播对"把关人"理论的冲击、民间舆论场的形成对政府议程设置的弱化、网民对政府的有错推定和信任危机等。如何通过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力度、营造网上主流舆论的强势、注重培养意见领袖、使用好政务微博等手段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民人数的急剧增长,对领导干部的网络认知能力、执网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挑战,领导干部克服"本领恐慌",提高"网络为民"的能力意义重大,应加强培训考核,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掌握运用互联网的基本技能、掌握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从而占领网络舆论的主战场,更好地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3.
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舆情能为消解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提供支持,进而保障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以及公共利益的价值实现。针对网络舆情自发性、零散性和某些非理性等特点,提出需要逐步扩大网络领域的公众参与,培育网民理性参与的素质和能力,规范参与原则,完善网络舆情的公共政策吸纳机制,使其为提高公共政策公信力服务。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力之大,使人们看到了网络的能力.从热点事件的传播速度来分析网络的舆论影响,可以进一步提出如何进行网络舆论引导以及针对网络舆论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作为"第四媒体",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由于网络媒体具有即时性、开放性等特点,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它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更是显著。然而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后,网络也是各种谣言、暴力的滋生场所,同时群体极化效应很可能造成网络舆论的不可控,产生多数人暴政。因此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网络媒体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形成和谐的网络环境。而微博作为网络媒体的主力,在舆论走向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便捷、即时以及快速传播的特性,进一步推动了网络舆情的发展,微博上的舆论也成为了网络舆情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本文即着眼于突发性公共事件中,微舆情的运行规律及其管理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传播媒介所反映出来的舆论状况.舆情则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各类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认识网络舆情与舆论之间的转换, 其重要意义在于发现和应对这个过程的影响或后果.保证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的话语权和权威性有利于推动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防范与化解,有助于预警功能与监督机制的构建,有助于网络道德建设。加强对青年学生网络舆论领袖的培养不容忽视。对青年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要以尊重主体意识为前提,构建理性公众舆论环境,培育学生理性思维方式,开展基本国情教育和校情校史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消费主义时代,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网络舆论是公众对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某一焦点问题或事件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目前,网络舆论具有主体泛化和分散、内容复杂、形成迅速和难控的特点。针对这些情况.可以从社会层面、媒介自身建设、技术层面等多方面对网络舆论的进行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19.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伴随互联网而产生并发展的新兴事物。近年来,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一方面,网络群体性事件在捍卫公众权益、保障社会稳定、预防和惩治贪腐等方面作用日益彰显。另一方面,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谣言肆虐等问题易导致网民的狂欢,使公众失去理智。如何实现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管理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发挥其正面效应的同时使负面效应最小化,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相似文献   

20.
网络虚拟社会环境下的舆论危机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舆论的强大社会影响力已成为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发源地,因此,在强化社会管理中不能忽视加强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我们必须统领现实和虚拟两方面的共建.如何提高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治理网络环境,加强危机防御,深入剖析网络舆论危机的发生机制和发展逻辑,以引导网络舆论,化解危机事件,实现社会管理创新,这是当前加强社会管理迫切且重要的任务.基于网络舆论传播规律的研究,分析导致网络舆论危机频发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探寻网络舆论危机社会控制与管理的方式及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