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潘建成 《数据》2006,(10):32-33
过去两年,全球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增长。与此同时,也存在对未来经济构成下行压力的一系列问题。目前,经济学家对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美国经济前景预期不乐观,并担忧由此引发全球经济的下滑。  相似文献   

2.
张锐 《上海企业》2014,(2):42-43
美国经济强劲上扬,欧洲经济咸鱼翻身,日本经济温和复苏,新兴市场波澜不惊,过往一年的基础积淀与健康生态使得人们对2014年世界经济前景增添了更多的期待与祝愿.联合国刚刚发布的《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0%,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预测更加乐观,认为世界经济在2014年会增长3.6%,显著高于201 3年2.1%的经济增长结果.  相似文献   

3.
郑良芳 《数据》2005,(1):18-19
2004年全球经济全面复苏,出现了高增长.据世界银行于2004年11月16日的一份报告预测,2004年全球GDP比上年增幅达4%,比上年高1.3个百分点.美国、日本各增幅达4.3%,比上年高1.3个和1.8个百分点.美国尽管经历了就业增长低迷、双赤字,以及能源价格急剧上涨等多重影响,但经济增长仍强劲,目前通货膨胀率已达3.4%,美储联已连续5次升息,将基准利率从1.0%上调到2.25%,以预防通胀威胁.2004年日本经济发展经历了先喜后忧,一二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6.3%、1.1%,三季度由于外需不振影响经济只增长0.3%,有的预计全年经济只能增长3%.欧元区经济预计增幅为1.8%,比上年高1.3个百分点.与美国、日本经济相比较,欧洲经济增势相形见绌,除了传统的高福利政策带来的财政支出过大、高失业率等问题外,面临油价上涨和欧元强劲升值的新难题,油价上涨对欧洲国家经济打击要远大于美国.发展中国家经济预计增幅达6.1%,创30年来最高水平.而东亚经济在中国牵引下增长率可能达到7.6%,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主要得益于出口的迅速增加和内需的持续强劲.  相似文献   

4.
《科技与企业》2008,(7):19-19
瑞银集团高级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在2008中国国际资本市场论坛上表示,中国能够经受住美国经济下滑,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中国出口仍将比较强劲的增长,通胀在下半年也会稳定并下降。但外汇资产的快速积累正给整个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世界银行预测,中国经济在2006年实现近十年来最快增长后,将在2007年和2008年略有降温,不过增长势头依然强劲,继续领军全球。  相似文献   

6.
《企业世界》2005,(5):47-47
联合国发布最新调查报告,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增长率可望达到4.25%。报告指出,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低于去年的5%,但去年是30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年份。报告认为,美国和中国仍是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亚洲其他新兴市场和拉丁美洲经济也将保持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日前发布了《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的更新预测与分析。报告显示,全球经济仍然处于从危机中日渐复苏的阶段,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保持强劲增长.继续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驱动力:今、明两年全球生产总值将分别增长3.3%和3.6%。报告指出,  相似文献   

8.
2009年,作为全球经济主引擎的美国,经济的停滞乃至衰退已成定局,经济增长将从3~4%跌至1%以下,甚至将出现负增长。而全球经济增长从3%跌至1%左右,也已几成定局。而我们关心的是,2009年的中国经济会进入衰退期nS?  相似文献   

9.
在全力抗击金融危机,实施一揽子刺激计划的基础上,一年后的全球经济已经进入缓慢复苏的通道,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出现久违的正增长,中国则更是出现强劲增长的局面。复苏、增长正成为2009年的"收官之作",并有望把熹微的曙光带到新的一年。  相似文献   

10.
经历了2004年的高速增长之后,2005年全球经济将迎来表现平庸的一年?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霍米·卡拉思说:"虽然2004年是强劲增长的一年,但近期的数据也表明东亚复苏已达峰顶,经济活动正在进入减速。" 同样谨慎与保守的论调也从东北亚地区传来,根据中国  相似文献   

11.
《中外企业文化》2003,(5):52-53
最近,世界银行推出的《2003年全球发展金融报告》中显示,在日本经济相对萧条和美国需求不稳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这有助于推动东亚地区经济的复苏。中国的表现与其它国家的刺激政策一起,使得该地区2002年增长率从2001年的5.5%提高到6.7%。今后两年东亚地区的平均增长率预期将超过6%,中国日益成为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动机。这个报告还指出,2002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接受国,吸引外资52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占2002年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37%。报告预计2003至2005年该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净额,将平均…  相似文献   

12.
黄卫平 《经济界》2007,(5):28-31
2003-2006年,是19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最为强劲的4年。美国、日本和欧盟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三大支柱体,总体增长情况良好,继续主导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向,中国、印度、俄罗斯以及巴西(BRIC,金砖四国)等新兴经济体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进力量。在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竞合格局有了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如绝大多数经济预测机构在1999年底预测的那样,2000年世界经济继1999年复苏之后,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全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达4.7%,高于1999年,只是促成这一高速增长的因素与大家的预测并不完全一致,特别是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预计增长速度将达到5.2%),使各个预测机构又一次大跃眼镜。欧盟(欧元区)经济增长弱于年初的预期,依然落在美国经济增长之后,日本经济顶住了压力,除日本之外的亚洲经济可谓强劲增长,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则达到7%左右。俄罗斯和中东欧等转轨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也达到了前苏联解体后的最好水平。当然,世界石油价格居高不下,欧元一路走软,世界经济的发展不平衡、环境保护和贫困等问题也为新世纪的世界经济投下了阴影。在新的一年里世界经济将会如何发展变化呢?  相似文献   

14.
《辽宁经济统计》2008,(7):40-40
全球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日前在巴黎公布研究报告说,从现在起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巨变,新兴国家的经济实力将大大增强,中国在2025年就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这份名为《2050年的世界》的报告称。根据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预期。到2050年全球经济前三强将是中国、美国和印度。届时中国的经济规模将相当于美国的130%,  相似文献   

15.
《数据》2004,(1):58-58
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势头明显加快,与上半年增长2%相比,预计下半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5%以上,2004年可望达到4%.种种迹象显示,世界经济可能将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美国和亚洲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恢复增长中领先,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东欧将继续保持可观的增长率.拉丁美洲的增长也在加速.随着世界经济复苏,日本经济也将实现增长.但西欧近期的增长仍然形势不明朗.2003年,非洲经济也有不错的表现.据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预测,2003年非洲地区经济增长率将达到4.2%,这是非洲地区经济增长率连续7年超过3%的人口增长率.  相似文献   

16.
《辽宁经济统计》2009,(12):38-39
美国研究机构预测世界经济明年将增长3.5% 美国知名研究机构——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日前发表的《2010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得益于新兴经济体的拉动,世界经济将在2010年恢复增长,增幅有望达到3.5%,人均产值将回到危机前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世界经济高增长已进入第五年,2007年扩张依然强劲,2008年略有放缓,但发展更加均衡。美国次贷危机与超高油价是笼罩在世界经济上空的两大阴影,但新兴大国与美欧日共同牵引,世界经济不致脱离增长轨道,中期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18.
2008年上半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在全球经济疲软,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美元持续贬值,而国内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贸易统计上仍然显示了强劲的增长。单纯数字的增长导致了我国对外贸易摩擦日益激烈,这种"有名无实"的所谓外贸增长模式急需改变。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9.
《财务与会计》2010,(4):7-7
世界银行17日发布的最新《中国经济季报》预测,今年中国仍将保持强劲增长,全年GDP增速为9.5%,但经济增长结构会有明显变化。其中,出口很可能随着全球经济回暖而继续回升,净贸易将对经济增长有少许正贡献;房地产业投资对经济的贡献将远远高于去年,而政府主导的投资肯定会放慢速度;消费会保持稳固。对于物价水平,世行认为,  相似文献   

20.
港口现代物流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贸易组织(WTO)2004年4月5日发表的官方报告显示:2003年全球贸易强劲增长,2004年全球经济继续向好,贸易增长走势更加趋强,其中中国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