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考不寂寞     
《走向世界》2010,(16):12-13
中国的高考向来有极高的关注度. 作为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000多年,让无数读书人趋之若鹜,尽毕生之力以求名得官.  相似文献   

2.
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渊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邰思 《理论观察》2013,(7):72-74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它为人们提供了公平竞争入仕做官的平台。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人才选拔制度;英国的公务员考录制度是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既有对科举制度的传承。也有对它的超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科举制度是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历史渊源,而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是又是对科举制的升华,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历史比较法,对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渊源关系进行梳理,重点阐述了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对中国科举制度的传承与超越,对我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柳絮 《黑河学刊》2010,(5):39-40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社会通过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起源于隋朝。有着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唐代,科举制度已经发展完备,与科举制度有关的许多社会习俗也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其余响很多绵延至今。以“打眊矂”与“宴红绫”两个与唐代科举制度紧密相关的习俗为例,对唐代科举习俗和科举文化进行认识。  相似文献   

4.
田禾 《魅力中国》2009,(15):182-182
唐代的科举入仕是官僚选拔形式的一种,唐代律令在科举的科目,考试形式,参加资格和入仕程序上都有着详细的规定,说明其在唐代已发展成较完善的选官系统。但科举录取人数少、应试难度大,在当时入仕形式中并不占主流。  相似文献   

5.
从隋唐至明清的1300年间,科举制在中国政治、教育、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教育也还有深刻的影响。了解废除科举的历史以及废除之后人们对它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高考,进而启迪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高考改革。  相似文献   

6.
徽州文化     
《安徽省情省力》2005,(5):45-46
作为中国古代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专门以考试为主选拔人才人仕为官的科举制度产生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到唐代以后才开始形成制度化并逐步完善起来,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宣布废止,期间存续整达1300年之久。具体地说,这种科举制是隋唐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允许社会上的平民及其子弟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组织的分科考试,再由官府依据考试成绩和相应标准从中遴选人才举荐人仕并授予官职的一种官吏选拔任用制度。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以来,一直是政府录用人员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对改变政府人员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唐代科举已成为读书人出身入仕的首要途径,进士则成为高层官员的主要来源;宋代在政府人员结构中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中产阶层,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明清的科举考试也具有较强的人才选拔功能.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是用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创建于隋朝.科举考试虽然己经废止,但其蕴涵的公平、公正的精神内核仍具有普适性和现代性.本文从科举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合理性出发,联系我国现行公务员考试制度,分析其对我国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举时代,给予赴试举子经济上的资助,是国家人才选拔制度正常运作的基础。成化年间,以陈献章为代表的广东在地举人群体的不断壮大,引起了主持地方均徭改革官员的注意,成为举人路费出现的契机。举人路费在为士人科举生活提供保障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随着赋役改革的推进,定额化成为包括举人路费在内地方科举经费的发展趋势,进而影响到科举取士的制度设计。从明代举人路费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到科举制度与赋役制度相互交织的历史,以及举人这一社会群体不断被形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的产生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对于我国的古代文化教育、官僚政治和社会历史进程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分析科举制度局限性的基础之上,提出科举制度对于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陈亦勤 《特区经济》2014,(4):228-229
我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多样,包括世袭制、军功制、察举制、科举制等。本文拟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变迁的动因、方式等。阐述了官员选拔制度变迁的必然性,表明制度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希望对现行的公务员制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正>一、公共部门人才招聘的现状公共部门招聘人员渠道比较单一,就是通过全国范围或是地方范围内的公务员招录考试。一般来讲就包括两个方面,外部招录考试和内部选拔。外部招录考试,就是每年一次的全国公务员招录考试和地方公务员选拔考试。相对于企业来讲,人才需求层次要更高,选拔范围也会更广。尤其是全国公务员招录考试,在全国范围内招聘选拔人才,比一般企业具有更广的人才筛选范围。内部选拔,一般来讲就是公务员的晋升考核,虽然  相似文献   

13.
科举被认为是古代中国在贤能政治上的重要制度创新,但权力仍可能对科举的公正性造成侵蚀。本文利用明代科举数据,考察了明代权力中枢(内阁)对科举取士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阁对科举会试阶段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殿试阶段,与阁臣拥有相同籍贯(同府或同省异府)的考生将获得更高的甲第,并且更有可能在馆选中被选为庶吉士。阁臣中,首辅对殿试和庶吉士选拔的影响较次辅更大。研究还发现阁臣卸任之后对科举的影响即不复存在,而次辅对科举殿试的影响则随着任职时间的延长而加强。因此,顶层权力的影响导致了明代科举中地域偏袒主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科举制意识形态整合的价值目标、制度形式和内在机理。认为作为我国传统社会最为重要的制度设计之一,科举制除了发挥选拔官员的功能外,还充当了传统社会中关键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发挥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科举制有其特定的意识形态整合价值目标,并通过一系列具体制度形式将这些价值目标转化为整个统治阶级的价值共识。由此我们可以深...  相似文献   

15.
《环球财经》2014,(5):12-12
中国文职机关工作人员的高社会地位历史悠久,竞争激烈的科举在长达1300年的时间里为中国最高政府职位选拔人才。直到现在,大多数中国父母仍期待子女谋得令人垂涎的政府机关职位。  相似文献   

16.
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大体演进可以分为"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分析中国科举考试、考察欧美公务员考选制度利弊的基础上,主张考试是实现平民政治、平等政治的美意良制,所有官员均须考试,将考试与选举相结合来选拔官员,考试权独立,从而创立了极有特色的考试学说,这些在今天仍具有启迪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或许是人口太多,或许是就业太难,我感到中国现在的教育其实就是级级选拔,层层选拔,选拔使教育目的丧失,选拔制造挫折,失败。而高考将考试这一手段名正言顺地变为竞争性选拔,变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在这种不完善的考试制度下,教育变了味,迷失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科举制是组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创造出中国整个官僚阶层的具体制度,也塑造出中国无数代知识分子的面貌、精神.科举制度从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又再创造了中国文化.科举制对当代影响深远,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尤为重大,同时也塑造出科举制烙印的中国式公务员制度.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变动较大,传统官制已经无法适应清政府对社会的统治。社会管理依托其自身的官制结构和人才结构,因此不得已对文官官制进行改革。本文试从科举制这个角度切入研究文官官制改革的动因、选拔制度变化以及变化后的文官制度对清政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