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到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把经济工作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是实现宏伟战略目标的前提,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转变的核心。对于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逐步恢复货币流通的正常,稳定币值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开始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赵紫阳总理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仅就这个问题,谈两点肤浅的学习体会。 (一) 国家财政经济情况根本好转的基础,是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有可能通过经常地自觉地调节社会  相似文献   

3.
刘鹏 《经济研究参考》2012,(39):33-35,71
建设发展型财政,增强财政自身实力是基础。在努力培植壮大财源、做大河北财政自身蛋糕基础上,必须高度重视做好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工作,这是建设河北省发展型财政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的实现途径。一、做好争取中央资金工作对河北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提出:在今后五年左右的时间,要争取实现我国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辽宁财政部门怎样实现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呢?其根本途径是发展工农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和加强财政管理。一财政问题是个分配问题。生产决定分配。财政问题只有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过去几年辽宁财政收入年年下降,主要原因是重工业生产下降造成的。辽宁是全国的重工业基地,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60%以上,在工业总产值中占将近80%,重工业得不到健康发展,辽宁财政状况是不可能根本好转的。如何把辽宁的重工业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呢?我们的意见是:  相似文献   

5.
逐步克服我国当前的财政困难,争取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这是为保证实现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经济发展奋斗目标,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为此,必须从实际出发,认真探求造成我国目前财政困难的症结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正确拟定今后改善财政状况的对策。从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情况来看,造成我国当前和近期财政困难的主要症结,似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现有企业素质差、经济效益低  相似文献   

6.
党中央和国务院已经作出了统一的决定,从今年六月一日起国营企业全面实行利改税。这是经济管理方面的一项重大改革。利改税,我们进行了四年试点,已经有了成熟的经验。这项改革,不但可以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和增长,保证国家计划的实现,也有利于推动企业自身改善经营管理,进一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正确处理国家与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正确处理生财、聚财、用财的关系,是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争取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一项重大措施。下面就利改税的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进入一个伟大的转折阶段。“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不仅是为了纠正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并且要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的新路子,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当前,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在为争取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而奋斗,为以后的大发展做好准备。这就要求我们努力使国民经济从长期存在的不良循环中摆脱出来,尽快地转向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赵紫阳总理在全国工交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把经济工作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是实现财政经济根本好转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端正工业生产的指  相似文献   

9.
1949年底到195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战线上取得了一个重大胜利,这就是实现了全国范围的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统一领导,争取了财政的收支平衡,制止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1950年6月6日,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作了题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在报告中肯定了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这一  相似文献   

10.
财政补助作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然而,作为一种公共资源,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状况备受人们关注。从现实情况来看,资金使用效益低的问题非常突出,加强财政补助资金的绩效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因而,拟分析财政补助绩效评价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葛云轩 《当代经济科学》1993,15(3):52-56,34
邓小平同志南巡主要谈话发表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国家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高的同时,“财政泄漏”严重削弱了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既增加了国家和地方财政收支困难,又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本文例举了现实生活中“财政泄漏”的主要表现,深刻揭示了惊人的支出浪费和收入流失状况,并通过其危害和成因分析,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对策,对强化财政职能,开源节流,积累建设资金,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为指导作出的伟大战略部署。依据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应采取争取外部资金支持资金战略。实施外部资金支持战略需要财政、税收、金融、产业和内对外政策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县级财政困境及出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云南省部分县的县级财政极度困难,财源单一,负债严重,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只有培植税源,盘活存量资产,向上争取资金,利用各种政策消减债务,才能尽快走出财政困境。  相似文献   

14.
<正> 1981年全国贯彻中央经济上进一步调整,政治上进一步安定团结的方针,农业生产全面发展,轻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基本建设投资大幅度削减,实现了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的基本平衡,市场物价基本稳定。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财政困难还是经济建设中的严重问题。解决财政问题的关键是,以最低的消耗,增产较多的符合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的产品,提高生产、建设、流通等各方面的经济效益。当前要调整好国民经济比例关系,首先是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一是使积累与消费的分配不超过国民收入总额;二是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合理,以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的综合平衡。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关心和支持地质工作,对地勘工作的财政项目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多,地勘单位肩负着管理和监督好财政项目资金使用状况和效率的重大责任。因此,当前地勘单位在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同时,既要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资源保障,为社会发展提供高效服务,又要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和财务监督,规范合理使用财政专项资金。本文拟就地勘单位规范合理使用财政项目资金问题展开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6.
充分激发民间资金的作用是各地方政府弥补财力不足、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内在要求。当前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社会事业的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量越来越大,财政投资对地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捉襟见肘的财力状况必然迫使地方政府大量体外融资建设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如何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手段的杠杆功  相似文献   

17.
目前,资金严重分散,国家财力不足,是当前经济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应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扭转。为了纠正资金严重分散,财力必须适当集中,以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的顺利进行。但制约财政集中的因素有哪些,财力集中多少合适,如何合理分配国民收入,以及怎样使用资金等问题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制约财政集中的主要因素财政是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杠杆。财政集中程度离不开国民收入的状况。所以,制约财政集中的因素必须从国民收入运动的全过程进行考察。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品扣除物质消耗以后的纯产品。从价值形态上看,它等于新创造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财政经济状况的逐步好转,国家财政对农来的支援正在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数额’还将继续增大。如何管好用好支农资金,更加有效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已成为农业财务工作中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正>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85%来自工业企业。尽快提高工业的经济效果,是实现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使整个国民经济转入良性循环的关键。1981年工业战线克服种种困难,在重工业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达到工业生产增长4.1%的速度,但整个工业的经济效果没有提高,甚至还有所下降:企业的亏损面扩大,上交利润减少,劳动生产率下降,部分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回升,积压增加,可比成本提高。扭转这种状况,使工业经济效果有个明显的提高,是经济战线,特别是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一、综合财政计划管理的必要性综合财政计划是国家的财力平衡表。它以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为主体,协调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种资金运动,综合反映全国以及各地区、各部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资金来源、使用方向和整个财力平衡的状况。它是国家资金收支总平衡表,是实现财政、信贷、外汇与物资统一平衡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方针的贯彻执行,在经济上要求加强宏观控制和微观管理,因此,搞好综合财政计划管理,对于实现财政、信贷、外汇与物资的综合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