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制企业在决策、激励、监督约束方面的制度,涉及利益相关者之间在权利和责任方面的分配、制衡以及效率经营与科学决策。它是一组规范公司相关各方的责、权、利关系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制度构架。它包括公司经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整套关系,实际上是股东与董事会、董事会与经理之间的委托一代理关系问题。笔者分别对公司治理的成本与效益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张锋 《特区经济》2007,(8):117-119
股东权是指股东基于其出资或认购股份而在法律上对公司享有的对所持股份的所有权和获取经济利益并参与经营管理的权利。它可分为两个部分:股权、其他股东权(包括自益权、共益权)。对股东权法律性质的认识,应根据其内容进行具体地分析。股东权兼有所有权和社员权的性质,其中,股权具有所有权的性质;其他股东权具有社员权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委托代理分析 一般来说,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股东)、债务持有者以及经营管理人员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从广义上理解,公司治理结构是各利益相关者为谋求合作利益,实现经济目标而形成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涉及公司内部现实的相关利益各方,如股东、债权人、经理、员工等;外部治理结构主要涉及外部现实和潜在的相关利益各方,  相似文献   

4.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概述 公司治理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去理解。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设计,来合理地安排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广义的公司治理则不局限于股东对经营者的制衡,而是涉及到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供应商、雇员、政府和社区等与公司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  相似文献   

5.
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包括资本提供者在内的全社会的委托,必须在经济社会的协调中最大效率地与各种生产要素结合,不能片面地追求一己利益,而要为整个社会履行社会责任。该文认为: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而现代的公司治理中心不仅仅局限于股东,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拥有明确的公司控制权和收益权。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是公司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引入利益相关者、考虑社会责任是公司治理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公司治理是一组规范公司相关各方的责、权、利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制度架构.它包括公司经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之间的一整套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产业》2006,(10):57-57
一般而言,公司治理机制的任务在于通过促进利益各方(股东、管理层、债权人和金融市场上潜在的投资者)的协作,实现利益各方的激励相容,以达到保护股东的利益和实现其他的公司目标。概括地说,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目标有三个:1.保护股东的权利和利益,实现股东价值和长期投资回报最大化,增强投资者的信心。2.确立一种以坚实的商业战略和行动计划为支撑的公司运行风格和经营基础。3.建立一种针对风险管理问题而对公司的组织、资源、资产、  相似文献   

8.
委托代理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产物。狭义地讲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的功能、结构、股东的权利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地讲是指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股份有限公司是现代企业最先进的组织形式,其显著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公司是各种利益关系者(包括股东、董事、经理层、员工、客户、债权人等),特别是股东、董事、经理层之间的契约的结合。他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利益关系。其中最核心的关系是股东、董事和经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就是要建立一种合理的组织架构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与制度,正确处理好上述关系,使所有者既能有效地监督经营者,而又不干预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同时使公司的经营者(经理层)的个人利益同  相似文献   

9.
董芳  丁丽  黎娟 《特区经济》2005,(6):99-100
股东资格,又称股东地位,是指各民事主体作为公司股东的一种身份和地位,具有股东资格就意味着一方面有权享有股东应当享有的包括自益权和共益权在内的各项权利,如收益权、参与经营管理权、股份转让权等;另一方面,具有股东资格也意味着需要承担股东应当承担的相应义务,主要指在出资范围内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0.
股东查阅权,指股东对公司会计账簿、会计文书等相关会计原始凭证和文书、记录进行查阅的权利.就股东而言,它是股东获得公司真实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其他权利得以正确行使的前提基础.就公司而言,股东提出查阅要求几乎总被看作足有敌意性或者具有威胁性的行为.所以,立法者必须在利益平衡的观念下构建股东查阅权制度,在这两个相互冲突的利益之间循环往复,寻求双方利益保护的最佳平衡点.  相似文献   

11.
李进 《特区经济》2005,(11):82-83
股东委托书征集制度是现代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产物。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公司发展史表明,委托书征集制度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与损伤公司利益及股东权利之间游走,决定游刃方向的则是法律的完备与监管力度。在我国,随着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和一系列委托书征集案件的出现,股东委托书征集法律制度的独立价值也日益凸现。因此,对委托书征集进行明确的法律界定,从而加强其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田蓓芳 《上海国资》2023,(10):50-52
<正>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公司治理协调运转,构建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近年来,在推进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进程中,上海市国资委强调充分尊重和平等保护各类股东权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公司治理协调运转,构建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但从巡视、审计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工作中,发现部分企业因存在“控股不控权”“失控失管”“只投不管”等问题致使国有资产遭受损失。本文结合审计实务和案例,梳理了此类审计的思路和重点,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governance)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其通过建立一整套具有明确分工的内部组织结构和权利分配体系,可以协调不同群体(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实现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实践中产生了两类典型的公司治理结构机制。一类是以英美为代表的外部控制模式,其特点是市场来源的资金占其资金的大多数,对公司业绩和经理人员的评价主要依赖于市场的压力和作用。出资者“用脚投票”,必要时“用手投票”来  相似文献   

14.
叶敏  张微 《特区经济》2005,(11):172-173
一、问题的提出1.“股东”治理的逻辑委托代理理论认为股东天然地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管理者仅仅拥有合约控制权和合约索取权,而所谓公司治理就是一套关于股东如何激励与约束经营者的制度规则,这就是所谓“股东”治理的逻辑。2.商业银行“股东”治理逻辑之批判商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它作为所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对传统公有制改革及国有企业改革具有现实意义.企业实行股份制,由于股东权中以财产为内容的权利即自益权的绝对化,导致控股股东的整个股东权被绝对化,文章探讨了如何通过股东权的合理配置达到治理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6.
侯东德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4):69-72
股东查阅权行使规则包括主体资格规则、查阅对象范围规则和正当目的规则。文章以公司契约理论为理论工具,对股东查阅权行使规则进行了契约解释,揭示出股东查阅权行使规则的经济逻辑首先在于减少信息不对称、减少监督成本、强化股东监督以减少代理成本,其次在于防止股东滥用权利行使机会主义行为损害公司利益。我国股东查阅权立法应当正确地反映股东查阅权行使规则的经济逻辑。  相似文献   

17.
陆一 《开放导报》2004,(5):87-91
OECD于1999年出台了《OECD公司治理原则》。2004年初又公布了新版的公司治理准则。对照前后两个版本,就会发现公司治理在0ECD眼中尽管仍旧“关注因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引起的治理问题”,但已经开始从更倾向公司内部的权利关系的授予、监控、制约安排,而向注重内外部的各种利益相关因素的协调转变;从更倾向于公司高层的权术安排游戏,而开始向企业员工和债权等原来忽略的因素倾斜。这是值得国内许多研究和政府决策重视的变化。这对于我国业内把公司治理仅仅理解为在股东、董事会和经营层之间的权术游戏,对于仅仅关注于企业高管、董事会的利益以及他们的积极性的倾向;对于只在形式上应付性地进行了治理的结构安排、而实质上与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很大变化的现实来说,确实值得反省。我们的企业制度改革、我们的公司治理目标,到底是让一部分人“侵害别人的利益”先富起来,还是在企业中倡导一种让“利益相关”共同富裕的、符合公平公正的企业道德伦理?  相似文献   

18.
2004年中国上市公司100强公司治理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结构,它是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和机制。公司治理涉及公司的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及其它利益相关者之间一系列的关系。其核心问题是在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来解决公司股东和内部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通过这样一个架构,公司治理使公司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手段得以确定。良好的治理结构是保证经营者(代理人)根据公司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最佳利益行事的必要手段,它能够对代理人提供有效的监督,从而激励企业更有效地为社会创造财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和…  相似文献   

19.
公司治理理论:反思与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黄文锋 《改革》2004,(4):89-95
企业内各要素专有性的大小是其参与公司治理的基础,也是分享剩余索取权的依据。公司治理机制并不是由所谓的“股东至上”发展到利益相关者,从“股东至上”到利益相关者之间没有什么逻辑关系。公司治理的模式也不存在从单边治理向多边治理的转换过程。公司治理的关键是寻找长期利益共同体以及使关键性要素进入长期利益共同体。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决定性力量,但只有在物质资本有效监督和充分激励的前提下,这种决定性作用才由可能变为现实。我国国有企业由于不存在长期利益共同体,关键性要素也不在长期利益共同体内,或者说,没有资本监督和激励劳动,这是公司治理低效的原因所在。国有企业目前进行的激励制度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公司治理的低效率,但不可能解决公司治理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实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问题(一)公司治理中仍存有的“代理问题”我国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仍需进行更彻底的改革和优化。政府利益主体行为强化了大股东或者说国有股东的权益,忽略了中小股东应有的平等权益,造成同股不同权。而大股东为了自我的私利,与公司经理人合谋将国有股权看做是可以获取寻租机会的公共资源加以利用,造成同权不同利。目前中国独立董事主要是通过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但是一股一票的方式居多,这就为大股东控制独立董事提供了可能,而且独立董事的提名也多由控股股东提出,独立董事迫于大股东的压力,难以形成对大股东的有效监督,在这种情况下,结果常常是独立董事由于不符合大股东利益而遭到解雇,或者自行辞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