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魏国凤 《经济师》2011,(12):100-101
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行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国村民自治委员会不断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支持,更是改变我国现有治理结构的重要措施,因此大学生村官计划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村官计划施行以来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发挥了比较明显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文章就此对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性别歧视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中普遍存在,随着我国近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女大学生就业情况受到性别影响愈加明显.本文通过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遭遇性别歧视的原因,提出了社会、政府、高校和女大学生自身"四位一体"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付立然 《城市建设》2010,(7):426-426,428
性别歧视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中普遍存在,随着我国近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女大学生就业情况受到性别影响愈加明显。本文通过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遭遇性别歧视的原因,提出了社会、政府、高校和女大学生自身“四位一体”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支持和保护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的责任.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基本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提出了保护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措施.  相似文献   

5.
王姝珺  罗峦 《经济论坛》2011,(2):116-119
改革开放引发了大批农民到发达地区务工的"民工潮",而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热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动了更多的农民工回乡创业。本文阐述了湖南省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总体情况,分析比较了不同地区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模式及特征,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杨晶 《经济研究导刊》2014,(32):179-180
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及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部分县域地区由于金融机构网点少、金融服务单一等原因,使得创业者无法获得有效的金融支持,影响了创业积极性和创业成效。在分析县域地区金融支持创业活动所面临困境的基础之上,为完善县域创业金融支持体系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玉娟  魏占宏 《经济论坛》2010,(10):157-159
大学生创新创业对解决就业有重要意义,需要社会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支持和鼓励,聚集并引导社会资源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有效的扶持。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和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模式案例研究,探索建立在中国国情下支持大学生创业公益基金可持续发展模型,并分别阐述了保持创业基金可持续的管理需求和金融需求。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愿及政府扶持政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大学生服务新农村的就业意愿,不仅是对新农村建设所需人才的极大支持,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本文拟在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意识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我国引导大学生就业于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从而促进大学生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分析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困境及主客观因素,试图提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政府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社会服务体系,在制度上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支持力度;学校要提高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素质,改变"女性化"角色教育的模式;家庭和女大学生本人也要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择业与就业体制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有人认为,大学生们不应当将眼光局限于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重提“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口号,号召大学生将目光转移到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本文认为,大学生选择留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是一种理性的趋利避害行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不能仅靠机械的政治口号式的宣传,而应当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利益导向机制;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从根本上消除阻碍大学生就业的体制性障碍。  相似文献   

11.
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欣 《经济视角》2013,(2):42-43
随着我国普通高校的连续扩招,高校毕业生数量显现出逐年增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政府、教育等相关部门积极探索新的就业措施来促进充分就业。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探索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成为地方政府及高等教育部门迫在眉睫的重要内容,从而帮助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服务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迅猛增长,2003年后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2006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社会新增就业岗位为900万,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新增就业岗位的半数。据国外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有一定影响;我国学者也从技能取向的角度分析技术进步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本文将利用Aghion和P·Howitt(1994)等人提出的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原理,结合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分析技术进步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机制,利用回归模型分析技术进步对我国大学生就业之间的影响情况,并对这种情况进行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3.
金莉 《时代经贸》2012,(14):231-232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毕业生就业作为社会就业的一部分,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也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起点难和财税措施的缺失以及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对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财税支持和配套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难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毕业生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就业一方面加剧了这里的就业竞争,造成了这里人才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基层和经济落后地区引进人才的难度,抑制了这些地区的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创新基层就业制度,为大学生基层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实现人才的自由流动和工作收益均等.  相似文献   

15.
杨涛 《时代经贸》2012,(4):226-227
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目前已经出现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的矛盾。一方面,存在大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大学生供给超过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对大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专业结构、地区结构不合理,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机制不完善,产生结构性失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改善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生、市场、高校三者的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就业能力关系大学生未来发展,必须正视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查找其原因,对症下药,不断强化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为其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阮加义  刘书豪 《新经济》2013,(29):32-32
当今社会,就业不仅是普通大学生也是警察大学生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业形势的严峻已经摆在了无数学子的面前。而作为新时期的警察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在以后的就业竞争中获得胜利是他们必须要慎重思考的问题。通过调查往届毕业生了解他们的工作选择和去向,调查他们选择的职业类型,进而了解和分析他们的就业特点,再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深度分析和总结。发现他们就业时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最后,对以上的情况做出深入思考和论述后,对尚未就业的在校警察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建议,这对他们的未来就业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职业发展规划是大学生择业与就业的重要指导,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困难较为显著.首先,本文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女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就业情况和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其次,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女大学生就业困难、职业发展困难的角度,分析了其职业发展的困境,并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女大学生、雇主和政策等因素,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本文从职业发展规划的角度,提出了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女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9.
结合我国面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和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大学生就业有机结合的组团流动模式,并从模式的提出背景、实现方式、作用与意义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与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认为组团流动模式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和农村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模式的顺利实行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支持和农村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实证分析——基于个人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是缓解城市严峻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在面临经济危机和国家提供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农村就业积极性仍不高.本文通过时武汉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调查数据的分析,从个人的视角出发,使用logistic模型对大学生的农村就业意愿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发现,大学生的农村就业意愿受其性别、户口类型、社会价值观、就业价值现以及个人对农村的认知情况等个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