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晓丽 《时代金融》2012,(33):291-292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农村土地利用矛盾日益突出,农村土地利用率不高、农业用地非农化以及耕地补偿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长期存在,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的稳定。本文在对农村土地分配的历史变迁和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农地非农化的危害进行了阐述,最后针对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和问题提出了若干改善农村土地使用状况和失地农民现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当前,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即是农村土地改革。新型工业化和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势必需要将大量的农村土地转化为建设用地。但是,耕地日益缩小引发的粮食安全问题也将更加凸出。因此,要找出一种既符合城市、特别是大都市扩张过程中的用地规律,又符合农村土地可持续发展、农民利益和耕地保护政策,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有效土地模式。一、基本原则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一是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3.
促进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是"十三五"规划期间的重要任务,不论是城镇化还是城乡发展都离不开农村发展。在"三农"工作中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农村土地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一直在发掘土地的价值,土地的三权分置是对农村土地的价值的再次挖掘。本文对三权分置背景之下的农村土地流转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土地信托流转是土地流转中的一项制度创新,是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机制的必然需求,也是促进土地使用权规范有序流转的必由之路。随着农村土地确权制度的完善,土地信托制的有效推行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与创新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与此同时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农村土地制度进一步创新的契机。本文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分别从土地征用、土地产权、土地流转以及集体建设用地等方面分析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呼和浩特市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农村土地制度完善和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农业经济在经历较大的发展后出现徘徊,其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尚不完善以及改革步伐的滞后,我们知道,农业土地制度是指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农业土地关系的总和,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两个方面。本文拟从分析我国当前土地产权制度的问题入手,探讨农村土地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思路。 一、关于农村土地所有制度 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从我国现行的相关土地法律来看,集体所有权主体并不明确,《民法通则》和《土地管理法》都将农村集体规定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及乡镇农民集体,就是说,土地所有权主  相似文献   

7.
基于1999~2008年经过预算外收入和国有企业利润调整后的资金流量表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呈现出"政府过强、居民偏弱"的失衡格局,居民收入被政府与企业所挤占,未能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财税政策是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根据资金流量表所揭示的国民收入分配流程,结合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现状,从收入分配环节、居民收入来源、部门间收入流动三个方面分析了财税政策促进"民富"的作用空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结构性减税、优化转移性支出、国企红利与土地出让金还利于民等方式来实现"民富"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正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农村土地制度立足中国国情,面对现实问题,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演进主要经历了从"产权归一""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的四次重大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引发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土地制度的演进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色。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为此要坚持土地集体所有,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和根本;要推动土地经营权的创新,通过土地集中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土地制度改革和创新必须立足大国小农的国情,考虑广大农户的利益让其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9.
《银行家》2014,(9)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将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同时,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形势,提出"三化同步"的措施,即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城乡统筹发展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主体、城镇化等方面着力进行改革,对农村金融服务创  相似文献   

10.
王曙光  王丹莉 《银行家》2014,(4):110-111
正当前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是一种集体土地所有制下农民拥有承包经营权的制度,在这个制度框架下,集体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从而拥有土地的发包权和处置权,而农民拥有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和转包权。这种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农村土地制度,由于承认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从而  相似文献   

11.
由于在法律制度上缺乏明确的支持以及相关配套制度条件不完善,农村土地是否能够成为有效的抵押品还存在争议。实践表明,在现行的制度条件下,农村土地很难独立发挥抵押融资的功能。本文总结了当前农村土地抵押的五种模式:"信用+抵押"、"保证+抵押"、"反担保+抵押"、"信托+抵押"、"土地证券化+抵押",并分析了农村土地抵押贷款的实施效果。我国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融资存在抵押权确立的法律障碍、农村土地市场发育不完善、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农村土地融资运作机构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要全面推广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风险隐患。农村土地产权抵押的发展需要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业保险制度、农村金融政策等改革的协同推进,并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政策性相结合的风险分散机制。  相似文献   

12.
程立丽 《中国金融》2020,(3):102-1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创新作出了重要指示。作为新疆首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之一的塔城地区沙湾县,有效实现了土地流转、产权交易服务工作全覆盖,试点工作对提高涉农贷款效率、准确核实抵押物真实性、助推土地流转、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效果明显,但同时也存在顶层设计及政策推动落实难、抵押流转变现难、风险补偿机制缺失等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3.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创新与实践对激活农村资产、破解"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农村土地抵押政策、模式等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对信贷供给进行了研究:一是立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以山东省为例,调查银行机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供给特点和典型模式,对金融机构供给制约因素进行了实践分析;二是在对信贷经理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AHP(层次分析法)模型对金融机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供给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由于土地抵押在法律效力确定及价值评估、流转变现、农业生产项目风险对冲等方面受到制约,银行机构对该类贷款的供给意愿不高。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要发展,土地的初次流转及承包经营权证的办理、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及违约后的再流转是最关键的环节,需要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业保险制度、农村金融政策和金融风险管控措施的改革创新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内涵进行了探讨,着重剖析了"宿州模式"和"益阳模式"的内在运行机理。在此基础上,研究阐释了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信托的比较优势和制约因素。为更好地构建适应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土地流转信托新模式,本文从政府引导、服务平台建设、制度体系构建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试图给出撬动我国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15.
慈敏 《中国证券期货》2013,(6X):169-169
农村土地流转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推动我国城镇化过进程中的必经环节,如何搞好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土地流转,处理好我国工业快速发展与土地资源供应短缺的矛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难题。笔者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知识,系统的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背景、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中肯的解决措施,为我国农村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经历了形态不同的三个阶段,即1979-1984年城镇化恢复、1985-1991年的城镇化稳步推进、1992年至今的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不容置疑,过去三十多年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然而,由于过去一直强调推进城镇化的核心问题是解决人和土地的城镇化,过于关注的是城镇化率,以至于留下了城镇化进程中"摊大饼"和"农民工"问题的深刻教训,以及土地和人口带来的其他问题。其中涉及如何有效解决资金的问题,可以说是  相似文献   

17.
《农村金融研究》2012,(8):78-78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李冠佑、张红字在《人民日报》撰文表示,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一是解决好“三权”分离问题。在确保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明确所有权,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稳定承包权,让农民获得土地资本收益。应强化承包权的继承、抵押、转租、转让、互换等功能,使农民能够充分享有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益。流转经营权,引导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二是解决好设施农用地问题。目前一些地方以保护耕地为由,  相似文献   

18.
"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三农"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能够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从而在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中央已明确将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用于流转、抵押,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以解决农村经营主体融资困难的问题.但就目前实际情况看,农村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缺陷,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相关配套措施,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充分发挥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优势,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健康发展,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疆金融》2013,(1):38-5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大幅上升,从1978年的18%提高到2011年51%。既有的城镇化模式,主要体现为经济高速增长导致非农产业的扩张,对于非农劳动力需求大幅上升,带动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者反过来又提高了总体的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相辅相成。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城镇化过程中收入分配倾向于企业和政府,造成了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和城镇内部二元结构的产生,同时也强化了储蓄率、投资率高企的宏观经济结构特征。从未来的发展来看,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仍将带来对非农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的相对快速扩张,城镇常住人口的增长将超过农村,城镇化率继续提高。但人口红利接近顶点、劳动力转移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发生,我国非农产业劳动力供给开始了趋势性紧张的过程。我国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完成城镇化的主要经济体,由此将面临其他经济体在城镇化过程中所不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反映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既有的城镇化模式难以为继。新型城镇化模式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加上劳动力供给趋紧,过去收入分配(居民和企业、政府之间,城镇居民内部,城乡之间)中的不平衡将降低。从需求面来看,在增加城镇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这将有利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促进消费率的上升。从供给面来看,未来的城镇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作用将弱于此前。如何在改善分配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率,将成为新型城镇化面临的主要挑战。从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指向来看,具体内涵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农业现代化。新政策着重于分配领域,有利于扩张国内需求、改善需求结构。然而需求扩张必须与供给扩张相辅相成。成功的新型城镇化政策,必然是一方面通过促进效率保持总供给能力一定的增速,同时通过改善分配来拉动总需求增长。因此,新型城镇化需要更广泛的经济体制改革加以配合,改善经济的供给能力;具体领域包括财税改革、尤其是结构性减税,鼓励民间投资、增加竞争、破除垄断,控制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以及改变基建融资方式等。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来看,随着新型城镇化政策的落实,中国经济将出现深刻的转型。储蓄率下降、不会再有新一轮的房地产大幅扩张,市政民生相关的基建投资还将发展,储蓄下降快于投资下降,中国将可能逐步转变为贸易赤字国。同时,消费率上升、大众消费受到城镇化支撑,中国消费时代全面来临。与之相应地,实际汇率有所支撑,实际利率下降有限。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土地非农开发利用规模日益扩大,农村土地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加之农村亿万农民进城务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能承接流转的土地等原因,土地撂荒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对我国粮食供给安全构成威胁。本文在分析农村土地撂荒原因的基础上,从财政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